基于文旅融合的罗山皮影艺术传承与再生产发展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10-20 11:12

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罗山皮影,不仅承载着豫南地区深厚的集体记忆与独特的民俗风貌,更凝结着这片土地特有的审美范式与文化基因。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门古老的艺术正面临传承断层、受众流失、生存空间缩减等现实问题。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发展,需要通过持续的“再生产”来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进而让社会文化得以延续,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亦是如此。“再生产”理论为破解前述困境提供了重要思路,其要义在于突破对原本面貌、属性(即“原真性”)的固有认知局限,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文化符号的现代性重构。本研究立足文旅融合的时代情境,以罗山皮影为研究样本,深入探究其传承发展中的再生产逻辑、实践途径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一、文旅融合与文化再生产的理论关联

(一)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绝非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依托的系统性重塑。说到底,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通过旅游活动让文化资源的价值真正“活”起来,与此同时,又凭借文化内涵让旅游的体验品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这种融合展现出“双向赋能”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文化资源借助旅游场景转变为可感受、可参与的体验产品,实现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跨越,而旅游市场的需求反馈又反过来促进文化形式的不断革新、内容的持续迭代。

在此进程中,作为关键文化资源的传统民间艺术,其价值的达成途径出现了显著变化。过去所依靠的师徒相授、节庆展演这类传承模式,正逐步延伸为生产、传播、消费的完整闭环,艺术符号的经济特质与文化特质在旅游场景中相互交融、彼此成就。罗山皮影里的“影偶制作”“唱腔表演”“剧目叙事”等核心构成部分,都有潜力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转化为具备市场吸引力的体验活动,而这样的转化过程本身,其实就属于再生产的初始形态了。

(二)文化再生产的理论演进

文化再生产源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文化理论,在布迪厄看来,文化并非处于静止状态的“遗产”,而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持续被重新建构的动态进程,并特别强调,文化资本的积聚与转换是再生产的核心所在,而场域当中的权力关系,则会对文化符号的意义构建产生影响。在此之后,英国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进一步阐明,文化产品的意义不是由生产者单方面赋予的,而是在受众的解读行为中实现再生产的。

在传统艺术语境中,文化再生产其实就是传统基因与现代元素在不断碰撞中形成的动态博弈。一味追求“原真性”的传承,常常会落入封闭保守的困境,但若任由商业化改造过度侵蚀,又易导致文化符号逐渐失真。如此一来,真正能见效的再生产就得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搭起一座平衡的桥梁 ,既要把艺术形式里最核心的特质好好守住,又要设法让它具备在现代语境里自在表达的活力。罗山皮影走过的再生产之路,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平衡中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

二、罗山皮影的传承现状与再生产困境

(一)传承现状下的传承群体与生存空间式微

罗山皮影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20世纪中期,罗山皮影广泛活跃于乡村的节庆、婚丧仪式等场景,在民众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影偶以驴皮为原料,经雕镂、彩绘等精细工序制成,造型夸张生动;唱腔融合豫南民歌与戏曲元素,呈现出高亢婉转的风格;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兼具娱乐功能与教化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逐步变迁,罗山皮影的传承开始面临严峻考验。传承人队伍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一代对这门传统艺术的兴趣日渐弱化,后继乏人的断层危机已然显现。传播场景不断萎缩,乡村集体生活的变化导致皮影戏的演出需求大幅减少,传统“地摊式”展演难以契合现代审美需求。艺术形式趋于固化,传统剧目篇幅较长且节奏迟缓,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存在明显脱节。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罗山皮影实现再生产的现实阻碍。

(二)再生产困境下的文化价值与市场需求失衡

在推进文旅融合的实践中,罗山皮影的再生产面临着多重矛盾的困扰。首先是“原真性”与“商业化”之间的冲突。部分传承人执着于坚守传统表演形式,这使得皮影戏很难融入旅游市场。而一些旅游项目,缩短皮影戏演出的时长、简化剧情内容,将其简化成“快餐式”的体验,导致文化内涵被弱化。

其次是符号转化能力的欠缺。罗山皮影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符号上,如影偶的造型、唱腔的韵律等,然而这些符号尚未被有效转化为具有市场辨识度的文化IP。

再者是传播渠道的单一化。目前罗山皮影的传播依旧依赖线下庙会、景区驻场展演等形式,而线上传播仅仅停留在短视频平台的零散片段层面,缺乏系统的数字内容生产和新媒体运营,难以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三、文旅融合视角下罗山皮影的再生产路径

(一)从“传统符号”到“现代转译”的内容再生产

内容再生产作为罗山皮影传承的核心环节,关键在于实现传统艺术符号的现代表达。具体而言,既要对传统剧目展开创新性改编,在留存核心叙事框架的前提下优化节奏、精简剧情,以此强化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比如将《封神演义》中的经典片段改编为适合旅游场景的 30 分钟短剧,借助紧凑的情节推进和视觉冲击来吸引游客注意力。

同时,拓展题材范围并融入现代主题也不可或缺。结合当代社会的热点议题打造新剧目,像以环保、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现代皮影戏,就能让艺术表达与时代精神形成呼应。在坚守传统唱腔韵味的基础上尝试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在伴奏中加入吉他、电子琴等乐器,形成“传统唱腔 + 现代编曲”的融合风格,从而增强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

此外,影偶造型的创新同样是内容再生产的另一重要维度。在延续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可引入现代设计思路,采用卡通化、扁平化风格,开发适应文创产品的影偶形象,或结合3D打印技术实现影偶造型的个性化定制以满足游客的收藏需求,这样的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脱离,而是通过符号重新构建,赋予其符合现代审美的价值。

(二)从“街头展演”到“沉浸体验”的场景再生产

场景重构是文旅融合中艺术再生产的重要载体,它的主要价值在于突破传统皮影戏仅能“旁观欣赏”的固有模式,进而打造出“亲身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在景区规划布局中,可专门设置以皮影为主题的体验场馆,通过“前店后坊”的运营模式,构建制作、表演、体验的完整闭环。

乡村旅游场景为罗山皮影的场景再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可依托豫南传统村落打造皮影与民宿的融合业态,将皮影元素融入民宿的装饰、餐饮等环节,如用影偶图案设计窗帘、以皮影故事命名菜品。也可在村落节庆活动中植入皮影表演,使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活的过程中自然接触皮影艺术,进而实现其“生活化传承”。

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为罗山皮影场景的再生产铺开了一条充满可能性的新路径。当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融入这门古老艺术时,一个别开生面的数字皮影剧场便有了落地的可能,不仅增强了趣味性,也拓展了皮影艺术的表现边界。游客佩戴VR设备即可置身于虚拟的皮影戏场景中,与那些灵动的虚拟影偶进行即时互动。若选择AR技术,将手机镜头对准实体影偶,在屏幕上即刻呈现出影偶“活”起来的动态效果。

(三)从“技艺传承”到“价值链构建”的产业再生产

产业层面的再生产是罗山皮影实现长久存续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核心任务在于搭建文化IP、产品链、产业链的完整价值体系。这需要对皮影艺术的历史渊源、经典叙事、造型特色及唱腔韵味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具有独特标识度的 IP 形象,并通过注册商标等方式完成品牌保护,比如可选取罗山皮影中广为人知的“包公”“穆桂英”等经典角色作为创作原型,开发一系列适合现代审美的卡通形象,以此构建层次丰富的IP 矩阵。

围绕 IP 开发多元产品是产业再生产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在文旅融合的实际场景中可构建层次丰富的产品体系,既包含处于核心地位、为观众提供基础艺术感受的皮影戏演出,也有影偶造型的挂件、带有皮影图案的笔记本及相关主题服饰等延伸出的各类文创产品,还有与茶饮品牌联手推出的含皮影元素的包装和游戏公司合作开发的融入皮影符号的手游皮肤等拓展层面的跨界合作产品,通过这样多元化的产品拓展能够促进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变。

产业链的构建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政府、企业、传承人、社区的协同机制,这既维护了文化传承应有的纯粹性,也让产业运营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在该机制中,政府承担着政策指引与资金保障的责任,企业则发挥市场运营的作用,具体负责 IP 打造、产品售卖及渠道搭建,传承人的精力主要放在技艺的延续与内容的革新上,以此保证艺术应有的品质,社区会提供文化场景方面的支持,同时参与到旅游服务当中。

四、罗山皮影再生产的保障机制与优化策略

(一)制度保障下的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构建

制度保障是罗山皮影再生产进程中的重要支撑,需要搭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治理体系。与此同时,可设立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针对皮影再生产项目开展学术指导与质量监督,防止因过度商业化而造成文化异化。

行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考虑成立罗山皮影协会,由该协会承担起传承人培育、技艺交流活动开展、行业标准拟定等职责,策划组织皮影艺术展演、竞技比赛等各类活动,进而推动形成“传承人自我约束 + 行业监督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以此提高公众对皮影艺术的关注程度,为其再生产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制度保障体系中一项重要的补充内容。应当积极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同传承群体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皮影艺术的学术研究工作与创新实践活动,并借助众筹、公益基金等多种渠道吸纳社会资本,为皮影再生产项目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二)人才保障下的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人才队伍的短缺是阻碍罗山皮影实现再生产的关键难题,搭建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便显得尤为重要。传统传承层面要健全师徒制传承模式,对老艺人的口述历史、技艺流程进行记录整理,建立数字化档案为技艺传承提供文献支撑。

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是推动再生产的重要力量,可与高校艺术专业合作开设皮影设计、皮影戏剧本创作等课程,培养既通晓传统技艺又掌握现代设计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引入文创策划、新媒体运营等专业人才,弥补传承群体在市场运作上的不足,提升皮影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能力。

人才培育还需重视受众培养,开展皮影艺术进校园活动,借兴趣课程、社团活动培养青少年对皮影艺术的喜爱。在社区开设皮影体验课堂吸引普通民众参与,扩大传承的社会根基。受众群体的扩大既能为皮影艺术输送更多潜在传承人,也能培育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三)技术保障下的数字技术赋能再生产过程

数字技术为罗山皮影的再生产提供着技术层面的支撑,能从多个环节推动这门艺术实现现代化转型。传播推广环节依托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搭建线上传播矩阵,制作以皮影为主题的微纪录片讲述传承人的经历,直播皮影制作流程、演出片段吸引网民目光,利用虚拟主播技术将皮影IP形象转化为虚拟偶像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增强年轻受众的关注度。在产品创新方面,数字印刷、3D打印等技术助力文创产品实现个性化与规模化生产,借助数字印刷技术将皮影图案呈现在各类生活用品上,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立体影偶模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数字技术的融入可丰富产品种类,也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结论

文旅融合为罗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再生产则是从内容转译、场景重构、产业拓展等维度,构建完整价值链以实现文化与经济价值协同统一,推动罗山皮影的再生产从理念走向实践,使其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罗山皮影再生产关乎艺术传承与文化认同。未来,通过系统剖析再生产过程中的阻滞因素与突破路径,不仅能延续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更能增强地域文化凝聚力,进而为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具象化的支撑载体,推动民间艺术在当代语境下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作者:张晓辉、李菊红 单位:郑州商学院、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揭榜挂帅”项目、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非遗文化视域下罗山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2023XWH2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