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逻辑及其实践要求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10-21 10:18

2025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长效机制进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一条重要经验。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鲜明主题,关乎党的执政根基与国家长治久安。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基于历史经验、理论本质与实践需求所形成的必然逻辑,更是我们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推进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路径。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落实实践要求,对新时代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逻辑

党的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与着力点,其内在逻辑植根于党的历史传承、理论本质与实践规律,形成了历史、理论、实践三维贯通的严密逻辑体系。

(一)历史逻辑:作风建设是党百年自我革命的传承密码

作风建设始终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更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破解执政难题、赢得事业胜利的关键所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范言行,以延安整风破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以及党八股等不良作风,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筑牢了革命胜利的根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牢记“两个务必”,以艰苦朴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国家建设,克服了重重困难挑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明确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坚强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管党不力、治党不严导致的“四风”问题突出、特权现象蔓延等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把握历史规律,将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开局之举,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开局,实现了“一子落地、满盘皆活”的治理成效。从历史维度看,抓作风始终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核心抓手,这一历史经验的传承延续,构成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逻辑起点。

(二)理论逻辑: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深刻彰显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认为,党的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基,二者构成“表”与“里”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这一重要论断精准把握了作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核心关联,构成了从抓作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基石。从党的性质宗旨看,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也是党性的集中体现。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纯正是党性的根本要求。党员必须始终坚守党性原则,任何偏离或损害党性的行为和思想都是需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自我革命来克服和纠正的。“四风”问题本质上违背党的性质宗旨,是党性不纯在行为层面的直接反映——形式主义源于政绩观错位,官僚主义源于权力观扭曲,享乐主义源于人生观偏差,奢靡之风源于价值观堕落。从执政规律看,人心向背决定政党兴衰,作风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不良作风如同无形之墙,会割裂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优良作风则是凝聚民心的“黏合剂”。从理论传导机制看,抓作风能够实现从行为规范到思想自觉的递进:通过纠治具体作风问题,倒逼党员干部反思党性修养短板,进而解决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等严重问题,最终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治其本、管其长”的目标。这种“作风—党性—信仰”的递进式治理逻辑,完全契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本质要求。

(三)实践逻辑:作风建设是破解治理难题的现实选择

全面从严治党是系统性工程,面对党内问题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必须找到具有牵引性的突破口。作风问题的普遍性、直观性与传导性,使其成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最佳实践抓手。从问题导向看,“四风”问题是群众最反感、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具有易感知、易识别的特点,抓作风能够迅速回应群众关切、凝聚治理共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94.9%的受访群众对成效表示肯定,印证了这一实践路径的正确性。从治理效能看,作风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传导效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往往伴随权力滥用,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极易滋生腐败,抓作风能够实现纠“四风”与“反腐败”的同频共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滋生。从实践推进看,作风建设具有可操作、可量化的特点,中央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等8个具体领域立规明矩,形成了“小切口推动大变革”的治理范式。这种以具体作风问题为切入点、逐步深化拓展至党的建设各领域的实践路径,有效破解了全面从严治党“不知从何抓起”的治理困境,构成了其坚实的实践逻辑。

二、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要求

“风俗,天下之大事也。”风清气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环境氛围,更是内在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贯穿于治国理政、社会运行和政党建设的各方面。对国家而言,风清气正意味着权力运行规范透明,公平正义成为社会底色,能汇聚民心、凝聚民力,为发展扫清障碍;对民族来说,它代表着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能涵养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让民族精神在正气滋养中代代传承;对政党来讲,它是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能筑牢信仰之基、恪守为民之责,避免歪风邪气侵蚀党的肌体,确保政党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向、同行。唯有守护好风清气正的环境,才能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政党永葆活力提供坚实保障。落实从抓作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要求,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与长效理念,构建“教育立根、监督护航、制度固本、文化铸魂”的全链条治理体系,确保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一)以常态化教育筑牢作风建设思想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滑坡。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月20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明确提出,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他强调,对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精神上缺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我们必须通过持续深化教育引导,毫不放松抓好思想政治建设,拧紧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点亮党员干部心中的明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一是要强化理论武装的精准性。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专题研讨、辅导讲座等形式,深刻阐释“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核心要义,引导党员干部从理论高度把握作风建设的重要性。针对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等重点群体,在入职、任前等关键节点开展定制化教育,常念作风“紧箍咒”,夯实理想信念根基。二是要增强警示教育的实效性。要建立典型案例常态化通报机制,深入剖析作风问题与腐败案件交织的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党员干部直观感受“四风”问题的政治危害,将“看在眼里的教训”转化为“刻在心底的敬畏”。注重分层分类警示,对执法监管、项目审批等关键岗位干部,聚焦特权思想、以权谋私等突出问题开展靶向教育,提升警示针对性。三是要深化宗旨教育的实践性。要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为载体,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在为民服务中体悟群众立场、锤炼优良作风。建立群众体验式教育机制,通过“走流程”“坐窗口”等方式,让干部切身感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给群众带来的困扰,从思想深处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作风导向。

(二)以精准化监督斩断作风问题传导链条

监督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构建多维立体的有效监督体系,实现对作风问题的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治,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隐患。首先,要拓展监督维度实现全覆盖。整合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力量,着力构建“大监督”格局。党内监督要突出“关键少数”,紧盯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查特权行为;群众监督要畅通网络举报、热线电话等渠道,建立问题线索快查快办机制,让“四风”问题无处遁形;舆论监督要发挥各类媒体作用,曝光隐形变异作风问题,形成强大社会震慑。其次,要创新监督手段应对新挑战。针对“四风”问题隐形变异、潜入地下的新动向,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化监督平台,通过分析公务消费、公车使用等数据,精准识别违规吃喝、变相旅游等问题线索,擦亮监督“探头”,揪出隐形变异问题的“狐狸尾巴”。建立“节点监督”机制,在节假日等作风问题高发期开展专项督查、随机抽查,形成常态化监督压力。再次,要强化风腐同查提升治理效能。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虽然在表现形式和危害程度上有所区别,但是同根同源、一体相生。2025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要深刻把握“风腐同源、风腐一体”的规律,将作风问题查处与腐败案件查办贯通起来,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线索优先处置,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在查办腐败案件时同步核查作风问题,实现“查作风”与“查腐败”相互促进,通过风腐同查同治斩断作风问题向腐败转化的链条,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土壤。

(三)以制度化建设构建作风长效治理机制

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必须依靠制度固化治理成效,形成“不敢、不能、不想”的制度闭环,确保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第一,要完善刚性制度体系。修订完善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及配套制度,针对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明确界定违规行为标准,细化处置流程,消除制度模糊地带。健全作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将作风表现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核心指标,与评优评先、晋升提拔直接挂钩,形成“优者上、劣者下”的鲜明导向。第二,要强化制度执行刚性。建立制度执行“回头看”机制,定期对作风建设制度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严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典型案例坚持露头就打、从严查处,并公开通报曝光,持续释放“制度面前没有特权、执行制度没有例外”的强烈信号。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巡视巡察重点内容,对执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确保制度落地生根。第三,要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建立作风建设动态监测机制,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作风状况评估,精准掌握作风建设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治理策略。完善激励关怀机制,对作风优良、实绩突出的干部予以表彰奖励,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将家风家教建设纳入作风建设制度体系,引导领导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良好家风涵养优良作风。

(四)以文化培育营造崇廉尚实浓厚氛围

作风的养成离不开文化浸润,必须通过培育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构建作风建设的文化支撑体系。其一,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深入挖掘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革命精神中的作风内涵,通过建设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党员干部传承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等优良作风。将党的优良作风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作风建设养分,增强赓续优良传统的自觉。其二,要培育新时代作风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炼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核心要义,通过公益广告、主题宣传等形式广泛传播,形成“崇廉尚实、反对‘四风’”的文化氛围。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选树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作为标杆,通过事迹宣讲、专题报道等方式让广大干部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其三,要推动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优良作风,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及公共场所、日常生活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以党风政风的转变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建立党员干部作风激励约束机制,对践行群众路线、热心公益服务的干部予以肯定和表彰,引导干部在社会生活中传递优良作风正能量,形成“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的良性循环。

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立足历史经验、把握理论本质、回应实践需求作出的战略抉择,其内在逻辑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贯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重要论断,以常态化教育强根基、精准化监督防风险、制度化建设固长效、文化培育树导向,持续擦亮中央八项规定这张“金色名片”。通过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及党的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维护党的形象、巩固红色江山,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持续赢得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历史主动!

【作者:赵增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所长等;王雪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柏林,河南省社科联副研究员、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研究》(21&ZD030)、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重要论述研究》(2022BDJ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