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河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研究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核心抓手,在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动能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阶段性短板。深入研究这一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河南省如期完成“十四五”创新发展目标、顺畅衔接“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布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河南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实践,系统梳理其成效与面临的现实瓶颈,探索针对性破局路径,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竞争优势提供方向思路。
一、战略引领:河南政策体系构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新时代创新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的重要论述,以明确的战略定位为河南省未来的发展锚定了创新融合的方向,是破解现实发展瓶颈的根本遵循。河南省紧扣“1+2+4+N”目标任务体系,搭建了“顶层立法—专项行动—配套保障”的全链条政策体系,有效推动了政策协同发力,形成了良好格局。
(一)夯实制度根基
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通过立法手段明确了创新发展的目标、任务与保障措施;同时组建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主任的省委科技委员会,召开多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科技创新领域的战略性问题,持续强化顶层设计。
(二)部署核心行动
河南省印发了《河南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计划》,锚定2027年发展节点明确核心目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5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2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56%。为保障目标落地,同步部署高质量科技供给策源、创新主体能力提升、产业人才梯次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质、产业链群和品牌打造等五大重点行动,构建了“目标引领+行动支撑”的融合发展实施框架。
(三)配套政策支撑
河南省发布了《河南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从研发攻关、主体培育、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八个维度提出20项具体举措,覆盖了“揭榜挂帅”项目支持、创新型企业奖补、科技人才激励等企业科技创新全链条环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同期发布的《推进 2025年下半年经济持续向上向好若干政策措施》中,将“抓创新强产业”列为核心板块,强化了政策落地效能。
二、实践进展: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创新体系建设:平台与主体协同壮大
一是高能级平台布局成型。河南省构建了“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格局,截至2024年底,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9家,总量增至22家;建成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27家省实验室;布局61家省中试基地,覆盖了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28个重点产业链;引导省内创新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新建11家创新联合体,总数达39家;国家高新区达9家、省级高新区42家;布局24个“智慧岛”形成“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
二是创新主体梯队加速培育。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66家、“瞪羚”企业45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2024年河南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44项,占全省总数的 65%;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河南重点布局的“7+28+N”产业链体系,突破“卡脖子”技术200余项,例如洛阳轴承建成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轴承试验平台,支撑国产大飞机关键部件国产化,企业创新主导地位持续凸显。
(二)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的跨越
一是技术转移体系高效运转。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及8家分中心市场化运营,2024年全省签订技术合同3.05万项,成交额超1759亿元,同比增长了28.7%;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18家试点单位累计赋权成果2235项,落地转化856项,转化金额3.9亿元。
二是典型转化案例多点突破。如新乡化纤总投资超2亿元建成我国首个菌草生物质纤维产业化项目,掌握全链条工艺并获得7项专利,产品兼具抑菌抗病毒与100%降解特性;河南仕佳光子构建“中科院技术输出+企业转化+政府支持”的创新模式,作为鹤壁“中原光谷”的核心引擎,2023年集群产值超过百亿。
(三)产业赋能:传统升级与新兴崛起并举
一是传统产业“科技焕新”。河南省2024年新增省级智能车间206个、智能工厂51个,打造数字领航企业24家,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87%。郑煤机智慧园区通过23条智能化生产线实现液压支架“按配置卖”,产能提升30%以上。
二是新兴产业“集群成势”。超聚变产业2024年营收超400亿元,带动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增长25%;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龙头引领+链条集聚”格局,郑州比亚迪工厂每50秒下线一台新能源车。2024年全国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河南贡献度持续提升。
(四)机制改革: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一是科研管理提质增效。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重大项目组织模式,如2024年“揭榜挂帅”项目成果转化率达78%,较传统项目提升40%;建立“三三制”专家论证制度,确保专家论证规范、科学、全面;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直通车”改革,拨付周期从4个月压缩至15天以内,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人才与金融协同发力。实施“科技副总”计划,帮助企业制定创新规划、开展技术研发、解决技术难题,3年拟选派3000名专家驻企;“科技贷”累计支持企业3679家(次),放款223.43亿元,如鹤壁仕佳光子通过“科技贷”获得3000万元贷款,用于光芯片生产线扩建,2024年产能提升了50%。
三、现实瓶颈: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创新投入与基础能力有待加强
2024年河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275.1亿元,投入强度为2.01%,低于浙江(3.22%)、江苏(3.36%)、安徽(2.76%)等地区,研发投入总量约为广东(5099.6亿元)的1/4;基础研究占比不足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欧美国家12%~19%的占比差距显著。部分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团队,中试投入较低,大量技术成果卡在“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环节。
(二)人才供需与学科布局适配性尚需优化
河南省优质高教资源匮乏,导致高端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足,本土培养的博士等高端人才面临突出的外流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高端人才供给紧张。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适配性不足,机械制造等传统学科占比偏高,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升级急需的新兴领域学科设置较少,交叉学科发展也相对滞后,难以支撑产业高端化需求。
(三)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效能仍需提升
河南省的传统产业占比超60%,钢铁、化工等产业吨钢能耗比全国先进水平高10%,利润率却不足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强化,部分产业链存在“卡脖子”环节,如在高端农业装备上,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区域与载体发展的均衡性亟待增强
河南省县域之间的产业创新能力呈现显著差异,部分地区仍以初级的原料输出为主,深加工与高附加值环节缺失,导致产业效益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在全省42家省级高新区中近半数尚未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健全,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未能充分释放。
四、破局路径:加快深度融合的实施对策
(一)构建多元投入体系,夯实创新基础
一是设立省级基础研究专项基金。力争2027年基础研究占比提升至10%,重点支持种业创新、先进材料等优势领域,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二是扩大政府投资基金规模。完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初创科技企业。三是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对研发投入靠前企业实行“一企一策”跟踪服务,确保2027年研发投入强度达标。
(二)深化产学研协同,畅通转化链条
一是推广“企业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阅卷”模式,2026年前实现28条重点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全覆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二是建设10个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扩容省中试基地,破解“中试断档”难题。三是做优“龙子湖科创路演”品牌,建立“先试用后付费”成果转化机制。
(三)实施人才强基工程,破解适配难题
一是推行“带土移植”引才模式。对产业领军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安家补贴,建设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二是深化高校“三个调整优化”。新增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专业,建设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高校学科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优化“科技副总”考核激励机制,考核优秀者申报省级科技项目不受名额限制。建立高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绿色通道”。
(四)分层推进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实施设备更新与智能化改造项目,推动钢铁、化工等产业节能降碳。二是新兴产业壮大。加快超聚变智慧工厂、宁德时代洛阳二期等项目建设。三是未来产业布局。支持郑州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攻关人形机器人、6G等前沿技术,打造“郑洛许漯”智造走廊,培育3~5个未来产业增长极。
(五)优化创新生态,强化区域支撑
一是推进产业园区矩阵式改革。聚焦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特色领域,打造产业集群地标,对县域高新区给予土地、资金等专项政策倾斜。二是升级科技服务综合体至2.0版。实现政策申报“一网通办”、创新服务“一窗受理”,建立“党建+网格+大数据”的精准服务机制。三是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建立重点产业专利审查“绿色通道”,完善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营造“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作者:王中贝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科技智库项目成果(HNKJZK-2025-15A)、2024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42400411027)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