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10-24 13:05

营商环境,是无形的竞争力,更是有形的生产力。它是一方水土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个地区治理能力与发展潜力的核心标尺。而构建以“亲”“清”二字为圭臬的新型政商关系,则是优化营商环境这篇大文章的“文眼”与“灵魂”。它深刻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大棋局中,政府与企业如何相处、权力与市场如何共存的时代命题。河南省近期印发的《关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以其决绝的“问题导向”和刚性的“行为准则”,为我们擘画了一幅“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生动画卷,更提供了一个解剖新时代治理变革的绝佳范本。

一、“清”是边界:为权力划定不可逾越的法治红线 

“清”,是亲清政商关系的基石与前提。它是一种敬畏,对市场规律的敬畏,对法治精神的敬畏。它要求公权力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保持谦抑与审慎,以清晰的边界感为所有市场主体筑起一道公平竞争的“防护墙”。这种“清”,不是疏远,而是尊重;不是冷漠,而是规则之下的平等相待。

(一)划定市场准入的“公平线”,破除一切隐性壁垒 

公平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而平等的准入权是实现公平的“第一粒纽扣”。《意见》明确,严禁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设置任何隐性壁垒,其剑锋所指正是长期以来困扰民营企业的“玻璃门”“旋转门”。这不仅仅是取消几个审批事项那么简单,其背后是一场深刻的权力革命,即政府主动放弃了通过准入许可进行资源配置的权力,将选择权真正还给市场。通过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将“竞争中性”原则从一句口号内化为决策前的法定程序,确保所有企业,无论出身、不分大小,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不仅是权力的退让,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政府不再是市场的“裁判员”,而是确保比赛规则绝对公平的“场地管理员”。

(二)标定监管执法的“基准线”,实现从权力寻租到规则之治 

最好的监管,是“无事不扰”的信任,也是“利剑高悬”的威慑。《意见》要求,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严禁“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乱查封”,并全面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这意味着,行政权力的行使,正从过去的随机性、情绪化、充满寻租空间的“人治”模式,转向基于规则、基于信用的精准化、科学化的“法治”模式。这把名为“规范”的标尺,度量着执法者的行为,也守护着企业的宁静。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即只要合法经营,就可以安心发展。任何违法行为,都将面临无差别的法律制裁。这种确定性,是消除企业“制度性焦虑”的根本良方。

(三)守住廉洁用权的“高压线”,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切市场乱象的根源,往往始于公权力的“越界”与“寻租”。《意见》以空前具体甚至琐碎的清单,为公职人员划定了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从严禁“耍特权谋私利”,到斩断“影子股东”“一家两制”等灰色利益链条,其核心在于确保公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杜绝其异化为牟取私利的工具。这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真理,即“清”的政商关系最终必须落脚于每一个公职人员的廉洁自律与党性修养。只有权力本身是“清”的,市场环境才可能是“明”的;只有干部队伍是“清”的,企业家的信心才是“真”的。

二、“亲”是温度:为发展注入真心实意的服务暖流 

“亲”,是亲清政商关系的目标与价值体现。它是一种态度,是俯下身段、主动靠前的服务姿态。它要求政府部门卸下“官气”,沾上“地气”,以“有事不撒手、难事不放手”的担当,成为企业爬坡过坎时最坚实的“依靠”。这种“亲”,不是勾肩搭背,而是坦荡真诚;不是利益交换,而是休戚与共。

(一)架起政策落地的“连心桥”,打通惠企“最后一公里” 

再好的政策,如果只是悬在空中、落在纸面不能落地,便毫无价值。《意见》强调“完善涉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推动“免申即享”,其核心就是彻底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这标志着政府服务正从“坐等上门”的被动模式,转向“精准推送”的主动模式,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这背后是服务理念的根本性飞跃,是政府治理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深刻转型,它要求政府不仅要做政策的“制定者”,更要做政策的“快递员”和“辅导员”,确保每一份政策红利都能精准滴灌到市场主体的根部。

(二)开通诉求响应的“直通车”,构建有求必应的服务闭环 

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就是改革的发力点、着力点、突破点。《意见》要求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平台”功能,完善诉求办理闭环,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办不成事”监督窗口的设立,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加压和制度自信。这表明政府有勇气直面批评,并将批评作为改进工作的镜鉴。它致力于构建一个坦诚、高效、有求必应的互动生态,让企业家感受到“求助有门、诉求有应”,从而在面对困难时拥有寻求帮助的勇气和战胜挑战的底气。

(三)夯实政务诚信的“压舱石”,以政府信用铸就市场信心 

在所有市场要素中,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在所有政府职能中,信用比权力更重要。《意见》严禁“新官不理旧账”,要求认真履行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这传递出一个清晰而坚定的信号,即政府带头尊崇契约精神,将自己置于与市场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上。当政府的承诺坚如磐石,市场的预期才能稳如泰山。这份由政府信用背书的安全感,是鼓励企业扎根发展、进行长期投资的最宝贵资产,是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最强大“稳定器”。

结语

“清”而不“亲”,则关系疏离,服务缺位,市场如无源之水;“亲”而不“清”,则边界模糊,腐败滋生,市场如无本之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正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辩证统一的黄金分割点。它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要求政府既要成为手握戒尺、维护公平的“严师”,又要成为嘘寒问暖、排忧解难的“家人”。

河南的探索雄辩地证明,一个地区的发展环境好坏,其根源在于其政治生态好坏。唯有当政商关系“清”如水,权力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谦抑运行;唯有当政商关系“亲”如一家,服务才能饱含温度地直抵人心。当“清”与“亲”蔚然成风,市场的无尽活力才能如活水般被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变为现实。这不仅是区域发展的成功密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智慧的生动体现。

【作者:李浩东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5年“两高四着力”创新工程专题项目《河南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研究》和郑州市2025年社会科学调研课题《营商环境法制化的理论与郑州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