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历史经验之智,谱写强国复兴时代新篇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10-24 1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上深刻指出:新中国76年来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根本在于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接续奋斗所凝聚的历史经验。从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回响,到新中国76年的奋斗征程,从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丰碑,到兰考战“三害”、林县凿“天渠”的当代奇迹,党领导人民积累的宝贵经验,既是“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基因图谱,更是“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制胜密码。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历史经验的深刻内涵,汲取其中的磅礴伟力,让历史智慧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前行之路。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历史经验的根本核心与复兴伟业的定盘之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中国近现代史最深刻的结论,也是新中国76年发展最根本的经验。历史一再证明,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主心骨”。

抗日战争时期,党以《论持久战》指明战略方向,通过敌后战场浴血奋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新时代以来,党以“两个确立”凝聚共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境界。这些实践共同印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河南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正是党的领导力量的鲜活注脚。面对国民党军队残酷“围剿”,大别山军民始终以“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的信念,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用坚守诠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深刻真理。面向强国复兴新航程,风高浪急的挑战考验仍将继续,唯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方能确保国家巨轮在复杂形势下始终沿着正确航向行稳致远。

二、恪守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价值底色与复兴伟业的民心基石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便将“以人民为中心”融入血脉,作为始终坚守的根本遵循。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英雄,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

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是“全民族抗战”凝聚的磅礴力量;新中国76年辉煌成就的根本,源于人民持续奋斗:工人阶级的忘我劳动、农民的“大包干”创举、脱贫攻坚中干群并肩作战,党始终依靠人民筑牢执政基础。

河南红色实践是“人民至上”最生动的诠释。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与群众同甘共苦,用生命守护兰考;红旗渠开凿中,党倾听“思水若渴”的民声,转化为十万林县儿女削山凿壁的集体意志。这种“党群同心、命运与共”的实践,深刻印证了“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强国复兴路上,唯有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激活全体人民的创造伟力,才能让复兴伟业根基永固。

三、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历史经验的精神纽带与复兴伟业的凝聚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从抗战精神到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再到抗疫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

民族精神是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纽带。抗战岁月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将四万万同胞紧密凝聚成一个整体;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支撑我们在外部封锁的困境中搭建起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推动中国逐步融入世界舞台。这些精神深深扎根于历史实践,是党和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淬炼而成的精神丰碑。

河南的红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地方化传承。大别山精神的“坚守信念”、焦裕禄精神的“亲民爱民”、红旗渠精神的“艰苦创业”,与抗战精神的“百折不挠”一脉相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传承河南的红色精神,本质上是唤醒历史记忆,将民族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奋斗的凝聚力。强国复兴征程上,需以民族精神铸魂育人,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四、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历史经验的行动指南与复兴伟业的破局之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互动中回答时代之问。

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回应时代需求:抗战时期,党的“持久战”理论打破了“亡国论”的谬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

河南的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活样本。焦裕禄治沙总结“贴膏药“”扎针”等土方法,既遵循“矛盾特殊性”原理,又融入“因地制宜”智慧;红旗渠独创“盘山开渠”等技术,既体现“尊重客观规律”,又彰显“敢为人先”勇气。这些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实践,实践以理论为引领才能行稳致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继续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具解释力、引领力的思想武器。

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史经验的精神底色与复兴伟业的制胜之力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从抗战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到“两弹一星”元勋隐姓埋名攻克技术,再到新时代航天人自主研发“嫦娥”“天问”,党和人民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种精神是立足国情、自主创新的清醒与坚韧,是应对封锁、突破瓶颈的关键能力。

自力更生是骨气,艰苦奋斗是底气。抗战根据地靠大生产实现“粮食自给”,新中国科学家用算盘计算“两弹一星”数据,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突破“卡脖子”技术。这些实践证明:唯有依靠自身力量,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唯有艰苦奋斗,才能在逆境中开辟新局。

河南“战天斗地”的实践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林县人民凭“锤子、钢钎与肩膀”在悬崖间凿出“人工天河”;焦裕禄带领群众以“翻淤压沙、植树固土”的行动重塑兰考生态。这种“不惧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既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传统的传承,也是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品格的生动彰显。强国复兴征程中,我们需大力弘扬这种精神,把国家发展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

六、接续奋斗、守正创新:历史经验的发展逻辑与复兴伟业的续航之基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新中国76年的发展成就,源于“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与践行:从“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在不同阶段既保持目标延续性,又依据时代条件创新实践路径。这种“接续奋斗、守正创新”的逻辑,是历史耐心与时代主动的统一。

接续奋斗是传承,守正创新是突破。从“将革命进行到底”到“建设一个新世界”,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初心的一脉相承;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是党因时调整的战略智慧。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确保了事业发展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河南的发展是“接续奋斗、守正创新”的生动缩影。从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到兰考治“三害”、林县凿“天渠”的实干,再到新时代郑州“一带一路”枢纽建设、中原城市群崛起的开拓,河南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守正、在顺应时代潮流中创新。近年来,河南以“打造国家创新高地”为目标,在量子通信、生物育种等领域取得突破,既延续“自力更生”传统,又注入“创新驱动”内涵。这启示我们:强国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更要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

结语

从抗战烽火到新中国崛起,从治沙治碱到凿渠引水,历史经验是党和人民用鲜血、汗水写就的“教科书”。河南的红色实践,是这些经验的地方化诠释与生动印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至上是价值航标,民族精神是凝聚之魂,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行动指南,自力更生是制胜之力,接续奋斗是续航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历史经验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在接力奋斗中传承红色基因,于守正创新中开创美好未来。唯有如此,方能不负历史积淀、时代重托和人民期望,书写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强国复兴壮丽篇章。

【作者:林万成、何盛东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生教育类)项目(2023SJGLX318Y)、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52400410425)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