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关于“两高四着力”的讲话,深刻揭示了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辩证关系。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必然体现在更殷实的民生福祉、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上。河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指出,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河南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河南省乡村生态振兴五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建设了信阳新县田铺大塆、平桥区郝堂村、安阳林州市石板岩村、焦作修武县宰湾村等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美丽乡村。进一步加强我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河南省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等。截至目前,89.9%的村民小组实现了生活垃圾收运处理,68.6%的村实现了垃圾分类,80.8%的村有公共厕所,68.8%的农户使用卫生厕所。
(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截至目前,91.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49.2%的农户接通了互联网,41.0%的村民小组通天然气,89.8%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5G通达率达到90.5%。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乡镇的占比达到95.1%,县域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到了100%。
(三)基层治理基础不断夯实。截至目前,66.7%的村建设有智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98.0%建设有村服务站。县级及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占比达到25.3%,88.9%的村拥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
(四)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截至目前,农村共有22.3万个有实际经营活动的企业,其中包含6467个村集体企业。全年村集体收入116.7亿元,其中,经营收入49.9亿元。
二、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与规划衔接不够。部分乡镇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乡村规划缺乏本土特色,同时不注重与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其他项目规划的有效衔接,导致乡村规划不合理、非法占用耕地、重复施工及同质化建设问题严重。
(二)村庄内生动力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很多村庄认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不注重宣传和政策引导,没能充分调动、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广大群众缺乏主体意识,主动性、创造性没有调动起来,存在“政府忙得团团转、群众一旁闲着看”的现象,特别是在乡村规划、项目谋划、工程施工等环节没有有效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群众成了“观察员”“评论员”。
(三)存在部门壁垒,长效机制不健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常态化工作,涉及农业、住建、自然资源、财政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资金审批涉及多个部门,上级财政资金无法快速有效落地,短期内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时间一久就出现自然景观被破坏、垃圾无人处理、设施设备无人管理维护等现象,“推一下就动一下,督一下就搞一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缺乏长效管护机制,未做到常态化开展。
(四)产业发展趋向“同质化”。缺少“本地化”地域文化特色,许多村庄在建筑风貌、产业选择、文化活动等方面都是“千村一面”,部分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照搬城市小区的建设模式,过于追求建大牌坊、大村标、大公园、大广场等“高大上”的设施,失去了作为村庄本该有的农村特色,趋于“城市化”。在乡村建设中过度发展乡村旅游业,大都按照旅游景点的目标去打造,缺乏因地制宜。
三、加强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化群众参与。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的建设贯穿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进一步丰富抓党建促乡村建设载体,加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宣传引导工作,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增强生态环保意识,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期所盼,自觉将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准绳。要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激发村民主动参与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凸显当地文化特色。要充分考虑乡村的功能特点、生态特点,保障相关规划设计能够与当地情况相适应,保护乡村生态,重视乡村文化传承,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品质,同时要切实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规划与其他规划有效对接,积极有序推进一村一规划,立足资源禀赋,延续村落文化机理,加强传统村落和特色风貌保护,提升农村住房质量安全和品质,建立乡村规划师和乡村规划联络员制度,吸纳一批有村庄规划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乡村规划师专业培训、下乡蹲点实践、参与村庄规划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指引,加强对行政村一级村庄规划联络员的聘任和培训。
(三)健全行政运行机制,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一是要突破部门壁垒,从省级层面到市、县层面都成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相应领导和专门管理机构,可以从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政、审计等各部门抽调熟悉业务的人员组建队伍,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快速反应和处理机制,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管理保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加大“回头看”力度,防止“监管一阵风”现象。
(四)加大资金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措施扩大资金来源,引导相关企业与银行对接,争取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引导群众参与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去,积极争取群众对这项工作的支持;鼓励群众投入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相关项目中去,使农民在创收的同时对乡村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支持以村为单位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程,分配好相关利益,调动相关村落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统筹推进农村厕所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探索推行适宜各地农村实际的治理模式。加强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面、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将传统村落、特色保护类村庄作为优先支持对象,加强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的详细设计,持续重塑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推进农文旅融合,探索实现连线成片、形成示范。持续完善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优化设施布局,加强收运处置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进“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开展环境治理、生态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增强群众幸福感。要大幅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强化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积极改善农村信息化条件,最大限度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补齐农村卫生服务短板,改善农村基层医疗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壮大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要提升“一老一少”农村社会服务水平,加快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健身广场、农家书屋等农村养老服务场所建设,着力构建多层次、普惠制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七)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业产业链全面深入融合,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为目标,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拓展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创响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实现农业产业纵向融合和一体化。充分挖掘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新业态,大力推进乡村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变乡村绿色低碳生态资源为产品,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释放资源价值,有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释放产业横向融合和一体化的巨大能量。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级协调联动,我们要认真研究相关问题,做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项目,使广大群众能够投入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去,要凝聚推进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地,这样才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作者:温荣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2025JKZD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