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握历史主动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10-29 10:57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把握历史主动。所谓把握历史主动,即洞察历史大势、把握历史大势、引领历史大势。

一、洞察历史大势需要在域内与域外双重视域下进行

“两个大局”是洞察历史大势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指出,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这是对世界历史大势的深刻洞察。“变局”暗蕴“变革”。“变革”指向国际秩序、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力量的深刻调整。当前,国际力量、国际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没有在国际体系、国际秩序中很好地体现出来。权力东移带来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因素也缺乏有效的表达机制。由“变化”带来的“变革”需要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此外,还应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历史大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强起来”的内在要求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以更加积极、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入世界。将世界的“变革”与中国的“变革”辩证统一起来,为世界“变革”注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为中国“变革”提供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

二、把握历史大势需要揭示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问题

当前,随着全球化程度逐渐加深,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其中又以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等为主要矛盾。

发展赤字主要由全球经济下行造成。经济全球化并非一直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它既有上行的一面,又有下行的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全球经济蛋糕无法做大,甚至变小,导致蛋糕不够分、蛋糕分配不均,因而造成了贫富悬殊与南北差距。资本、技术、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则处于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的末端,经受着由全球经济下行造成的更为激烈的冲击。同时,经济领域出现的增长动能不足、发展失衡、治理滞后的矛盾也开始转移到了其他领域中,使世界面临的未知风险挑战增多,也使各国人民之间的思想隔阂加深。

安全赤字主要由全球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造成。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为当今世界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既有从各个国家内部衍生而出的,又有在国际交往中新出现的。尽管整个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但丝毫没有因此而减少未知风险挑战,反而使全球安全赤字的问题愈加突出。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突出,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全球安全越来越具有以下特征,即安全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明显。全球安全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联现象;全球安全越来越趋向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地区、跨国家的发展态势;全球安全的传统类型与非传统类型开始相互叠加、相互作用。然而,全球安全的思维认知、解决手段明显具有滞后性,并没有因为这些新特征而实现与时俱进。本国优先、迷信武力,缺乏对安全问题的总体性、系统性、全面性把握,仍旧是造成当前全球安全赤字的重要原因。

和平赤字主要由缺乏合作共赢意识造成。全球化既是一个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尽管全球化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的客观事实,但在思想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个“如何认知”的问题。全球化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缺乏合作共赢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当前全球思维隔阂主要表现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等等。这些全球思维隔阂主导着国家间的交往行为,一些国家将自身的发展、安全、利益放置于其他国家之前,对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治理赤字主要由全球治理机制滞后与治理能力不足造成。所谓全球治理,主要是指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等全球治理理念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性问题复杂交织,全球治理的短板日趋暴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在治理机制与治理能力方面的代表性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不足。由于对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以应对全球危机与挑战缺乏长远与深入的思考,全球治理呈现碎片化、短期化。

三、引领历史大势需要为全球性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是为了破解上述赤字,以公平正义为理念积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是解决当前全球诸多矛盾的关键一招。和平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消除,都需要通过有效缩减全球发展鸿沟、解决南北发展差距来实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成功经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倡导各国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共创共享和平繁荣美好未来。

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是因为实现全球和平、发展、治理需要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以安全促发展、为发展求安全是中国解决全球发展鸿沟与全球安全赤字的一条基本思路。

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是为了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各国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转化为全球发展、安全、治理的活力因素与动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因此,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是为了提升世界各国在面对全球危机与挑战中的识变能力与应对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强调,要在进一步加强全球治理中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等。

(作者:徐梦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部)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