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碰上“教学科研”①丨AIGC在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中的融合路径
编者按:人工智能正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作为其中最具颠覆性的新兴力量,正在深刻改变高等教育教师的教学范式、科研方式与能力结构。在2025年教师节,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工业大学课题组发起《AIGC如何赋能教学科研》有奖征文,诚邀全国高校教师、教研工作者和教育技术实践者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的未来图景。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优秀投稿,敬请关注。
今天刊发北京市延庆区教师研修中心耿强的文章《AIGC在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中的融合路径》——
摘要: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近年来凭借自然语言处理(NLP)、深度学习(DL)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在教育与科研领域实现深度渗透。据教育部 2024 年发布的《高校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已有 68% 的本科高校在教学或科研中尝试应用 AIGC 技术,其中 42% 的教师反馈其教学准备时间缩短 30% 以上,科研文献处理效率提升45%。本文以 AIGC 技术的技术特性为基础,结合国内外高校实践案例,从教学内容生成、教学辅导评估、科研文献处理、科研数据分析等维度,系统梳理其在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中的融合路径;同时针对生成内容质量波动、学术伦理风险、制度适配性不足等问题,提出“技术优化—伦理规制—制度保障” 三位一体的应对策略,为高校教育科研智能化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AIGC 技术;高校教学;科研创新;融合路径;学术伦理
一、引言
随着 ChatGPT、Stable Diffusion 等 AIGC 工具的迭代升级,技术已从“辅助生成” 向 “协同创新”演进。在高校场景中,AIGC 不仅重构了教师 “备课—授课—评估”的教学链路,更改变了科研人员“文献梳理—实验设计—成果输出”的传统研究方式。例如,清华大学 2023 年推出的 “AI 助教系统”,通过 NLP 技术实现习题自动生成与作业批改,使教师每周平均节省 8.2 小时教学管理时间;北京大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 AIGC 进行文献综述生成,将传统需2~3周完成的综述工作缩短至3天,且关键研究节点识别准确率达89%。
然而,AIGC 在高校应用中同样存在显著痛点。一方面,生成内容的“学术严谨性”不足,如某高校 2024 年抽查显示,AIGC 生成的课件中存在 12% 的知识点偏差;另一方面,学术诚信与数据隐私风险凸显,教育部同年通报的 152 起学术不端案例中,有9起涉及滥用 AIGC 生成论文内容。基于此,本文聚焦 AIGC 与高校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整合实证数据,探索技术落地的有效路径与风险防控机制。
二、AIGC 技术概述
(一)定义与演进
AIGC 指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如生成对抗网络 GANs、自回归模型 GPT 系列)自动生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的技术体系。根据 Gartner 2024 年技术成熟度曲线,AIGC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进入 “实质生产期”,预计 2026 年全球高校 AIGC 市场规模将突破 50 亿美元。从技术演进看,AIGC 经历了三个阶段:2018—2020 年的 “规则驱动期”,依赖固定模板生成标准化内容;2021—2022 年的 “数据驱动期”,通过大规模语料训练实现文本流畅生成;2023 年至今的 “知识融合期”,结合领域知识图谱提升内容专业性,如专为高校设计的 ScholarGPT,可精准识别学术术语与研究逻辑。
(二)核心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当前的主流技术架构是 Transformer。以 GPT-4、BERT 为代表。其中,GPT-4在学术文本生成任务中,语法正确率达 98.7%,专业术语准确率超 92%(OpenAI 2024 报告)。国内如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针对中文教育场景优化,可自动生成符合高校课程标准的教案与习题。
深度学习与生成对抗网络(GANs)在多模态教学内容生成中表现突出,如斯坦福大学开发的 “AI 课件生成系统”,通过 GANs 将文本知识点转化为动态图表与动画,学生知识留存率提升27%(《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24)。此外,StyleGAN3 技术可生成个性化教学虚拟形象,增强课堂互动性。
数据分析与模式识别则是基于机器学习的聚类算法与回归模型,AIGC 可实现教学数据与科研数据的深度挖掘。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使用 AIGC 分析 1.2 万份学生考试数据,识别出 “微积分学习中的 3 类典型错误模式”,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在科研领域,AIGC 通过分析 PubMed 数据库的 100 万篇论文,预测出肿瘤免疫治疗的 6 个潜在研究方向,其中 4 个已被后续实验验证(《Nature Communications》2024)。
三、AIGC 在高校教师教学中的融合路径
(一)自动化教学内容生成
针对高校教学中教材与课程设计,AIGC 可基于课程大纲与学科标准,自动生成结构化教材与课件。例如,浙江大学 2023 年在 “人工智能导论” 课程中,根据教育部《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使用 AIGC 工具自动生成包含案例、习题、实验指导的完整教材初稿,教师仅需进行 15% 的内容修正,教材更新周期从传统 的1 年缩短至 2 个月。此外,AIGC 还可实时整合领域前沿成果,如北京师范大学在 “教育心理学” 课程中,AIGC 自动抓取 2022—2024 年 SSCI 期刊的 120 篇相关论文,将 “元宇宙教育应用”“AI 伦理教育” 等新内容融入课件,学生对课程时效性的满意度从 68% 提升至 91%。
基于个性化学习资源,AIGC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如作业正确率、视频观看时长、提问频次),生成适配个体需求的资源。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 “AI 学习伴侣” 系统,针对数学成绩处于 60~70 分区间的学生,自动生成侧重基础公式应用的练习题;针对 80~90 分区间的学生,生成综合性应用题与拓展阅读材料。实施一学期后,该区间学生的及格率提升18%,高分率提升 12%。此外,针对特殊需求学生,如英语非母语的留学生,AIGC 可生成双语学习指南,标注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与用法示例,留学生课程参与度提升 25%。
(二)智能化教学辅导与评估
在智能教学方面,AIGC 驱动的答疑系统可实现 7×24 小时实时响应,且基于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个性化解答。例如,复旦大学 2024 年上线的 “AI 助教”,整合了该校 近10 年来积累的30万条师生问答数据,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中“TCP/IP 协议”等高频问题的解答准确率达95%。当学生提问“TCP 与 UDP 的区别”时,系统不仅给出定义对比,还会结合该学生此前在“网络编程”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补充针对性代码示例。使用该系统后,教师日均答疑量从45条降至12条,学生问题响应时间从平均2小时缩短至3分钟。
在自动化作业批改与反馈方面,AIGC 可覆盖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批改,且生成详细反馈报告。清华大学 “AI 批改系统” 对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的批改准确率达 100%,批改速度为人工的 50 倍;针对如“大学语文”课程的作文等主观题批改,系统通过 NLP 分析文章结构、论点逻辑与语言表达,给出评分与改进建议,如“论点明确,但论据缺乏具体案例,可补充《论语》中的‘因材施教’实例”。对比实验显示,系统评分与教师评分的一致性达 88%,学生根据反馈修改后的作文平均分提升13分。此外,系统还为教师生成班级作业统计报告,如 “80% 的学生未掌握‘议论文的驳论方法’”,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薄弱点。
(三)智能化教学管理
基于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AIGC 可根据学生的初始能力测试与学习目标,制定动态学习路径。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通过 AIGC 分析学生的前期课程成绩与兴趣倾向,为打算考研的学生设计“理论深化 + 真题训练” 的路径,为计划就业的学生设计 “案例实践+工程软件操作” 的路径。实施后,考研学生的专业课平均分提升 15 分,就业学生的岗位匹配率提升20%。
另外,在学习状态的跟踪与反馈机制上,AIGC 实时采集学生的课堂互动数据(如举手次数、弹幕发言)、在线学习数据(如视频暂停次数、笔记内容),生成学习状态报告。例如,南京大学的 “AI 学习监测系统” 发现,某班级学生在 “量子力学” 课程的 “薛定谔方程” 章节,视频平均暂停次数达 8 次,且笔记中高频出现“推导步骤不理解”,系统立即向教师推送预警,教师随即调整教学计划,增加 1 次专题辅导,后续该章节的测试通过率从 56% 提升至83%。
四、AIGC 在高校科研中的融合路径
(一)自动化文献综述与报告生成
AIGC 可快速筛选、整合海量文献,生成结构化综述完成文献综述的自动化生成。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 “新能源材料” 研究中,使用 AIGC 工具从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5 万篇相关文献中提取近 5 年的研究热点、核心团队与技术瓶颈,生成 1.2 万字的综述初稿,科研人员仅需补充 30% 的个性化分析,综述撰写时间从传统的 1 个月缩短至 5 天。此外,AIGC 还可识别文献中的矛盾结论,如在 “AI 医疗诊断” 领域,系统发现有 23% 的文献对 “深度学习模型的诊断准确率” 存在争议,并自动标注争议点与相关文献来源,帮助科研人员规避研究误区。
另外,AIGC 可辅助完成科研报告与论文的框架搭建、数据可视化与格式排版。例如,中山大学在 “环境科学” 研究中,AIGC 根据实验数据自动生成论文的 “结果与分析” 章节,包含折线图、柱状图等可视化图表,并标注数据标准差与显著性差异;针对投稿期刊的格式要求(如《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的参考文献格式),系统可自动调整字体、行距与引用格式,论文格式修改时间从 8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此外,AIGC 还可进行论文语言润色,如将中文论文翻译为符合学术规范的英文,语法错误率降低 85%,在 SCI 期刊投稿中的初审通过率提升 18%。
(二)科研数据分析与模式识别
在高校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面,AIGC 可基于历史实验数据优化实验方案,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例如,东南大学在 “通信工程” 领域的 “信号降噪” 实验中,AIGC 通过分析过去 3 年的 200 组实验数据,识别出 “信噪比、滤波算法、采样频率” 的最优组合,将实验成功率从 62% 提升至 91%;在数据分析阶段,系统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处理 10 万组信号数据,自动去除噪声干扰,数据处理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4 小时。此外,在医学科研中,北京协和医学院使用 AIGC 分析 1.5 万例癌症患者的基因数据,识别出 3 个与癌症复发相关的基因标志物,后续临床验证的准确率达 87%。
在科研成果预测与趋势分析方面,AIGC 通过挖掘学术数据与产业数据,预测研究热点与技术趋势。例如,浙江大学通过 AIGC 分析 2018—2024 年的 10 万篇 AI 领域论文与 5000 项专利,预测出 “AI + 脑机接口”“低功耗 AI 芯片” 等 6 个未来 3~5 年的核心研究方向,其中 “AI + 脑机接口” 的研究热度在 2024 年已增长 120%,与预测高度吻合。此外,AIGC 还可评估科研成果的转化潜力,如上海交通大学在 “人工智能算法” 研究中,系统通过分析相关技术的产业需求与专利布局,预测某算法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商业化概率达 78%,后续该算法成功与某车企合作,实现技术转化。
(三)学术出版与科研传播
高校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很多,AIGC 可帮助科研人员适配不同期刊的发表要求,提升学术交流效率。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在 “材料科学” 研究中,AIGC 根据《Advanced Materials》与《Acta Materialia》的期刊偏好(前者侧重创新性,后者侧重实验严谨性)调整论文的表述重点,使同一研究成果在不同期刊的投稿接受率提升 22%。在学术会议交流中,AIGC 可自动生成 PPT 与演讲脚本,并根据听众背景(如学生、专家)调整内容深度,某高校使用该功能后,学术会议的听众提问率提升 35%。
在高校科研成果传播方面,AIGC 通过多平台适配与内容轻量化,扩大科研成果影响力。例如,武汉大学在 “历史学” 研究中,AIGC 将学术论文转化为短视频脚本(如 “唐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并生成图文并茂的微信推文,短视频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达 50 万次,推文阅读量超 10 万次,显著提升了人文社科成果的公众传播度;在学术平台推广中,系统通过分析 ResearchGate、CNKI 等平台的用户浏览数据,将科研成果精准推荐给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成果下载量提升 40%。
五、AIGC 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技术层面:内容质量与系统集成
技术层面面临的挑战是AIGC 生成内容存在 “事实性错误” 与 “逻辑断层” 。如某高校发现 AIGC 生成的 “物理学” 课件中,有 8% 的公式推导错误;同时,AIGC 与高校现有教学管理系统(如教务系统)、科研平台(如实验室数据管理系统)的集成率不足 30%,数据孤岛导致技术效能难以发挥。
针对挑战,高校可采取的对策有建立“AI 生成—人工审核”双机制和推进技术架构适配。制定《AIGC 教学科研内容审核标准》,明确知识点准确率、逻辑完整性等指标,如要求课件中专业术语准确率≥95%,文献综述中引用文献的相关性≥90%;组建由学科教师与技术人员构成的审核团队,对 AIGC 生成内容进行二次校验。
另外,高校应采用 API 接口与中间件技术,实现 AIGC 与现有系统的对接。例如,复旦大学开发的 “AIGC 集成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连接教务系统、实验室数据系统,实现学生学习数据与科研数据的实时流转,系统集成效率提升 60%。
(二)伦理层面:学术诚信与数据隐私
随着AI技术的大量使用,AIGC滥用导致学术不端的风险上升。2024 年全国高校查处的学术不端案件中,12% 涉及 AIGC 代写论文;同时,AIGC 处理的学生学习数据(如成绩、行为偏好)与科研数据(如实验原始数据)存在泄露风险,某高校曾出现 AIGC 系统漏洞导致 500 份学生论文初稿外泄。
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高校采取的对策是完善学术规范体系和强化数据安全防护。学校可以出台《高校 AIGC 学术应用管理办法》,要求使用 AIGC 辅助科研时需在论文致谢或附录中注明 AIGC 的使用范围(如 “文献综述初稿由 ScholarGPT 生成”);开发 AIGC 内容检测工具,如清华大学的“学术 AI 溯源系统”,可识别论文中 AIGC 生成的文本片段,准确率达 92%。
另外,采用联邦学习与数据加密技术,实现 “数据可用不可见”。例如,浙江大学在 AIGC 教学应用中,使用联邦学习技术分析学生数据,仅传输模型参数而非原始数据;对科研敏感数据(如临床病例)进行脱敏处理,去除个人身份信息后再交由 AIGC 分析,数据泄露风险降低 80%。
(三)制度层面:政策适配与能力建设
现有教育政策对 AIGC 的规范不足是主要挑战。如教师使用 AIGC 的教学成果认定标准缺失。同时,教师的 AIGC 应用能力不足,教育部 2024 年调查显示,仅 35% 的高校教师能熟练使用 AIGC 进行教学设计与科研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应优化政策与评价体系和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将 AIGC 教学应用纳入教师教学考核指标,如“使用 AIGC 开发个性化教学资源可获教学积分”;调整学术评价标准,在科研成果认定中,重点评估科研人员对 AIGC 的指导与创新应用能力,而非单纯排斥技术工具。
针对新教师,开展 “AIGC 基础操作培训”,涵盖课件生成、文献分析等基础功能;针对骨干教师,开展 “AIGC 创新应用培训”,如基于 AIGC 的跨学科教学设计、科研数据深度挖掘;与 AIGC 企业(如 OpenAI、百度)合作,设立 “AI 教育科研实训基地”,年培训教师超 1 万人次。
六、结论
AIGC 技术通过自动化、个性化与智能化特性,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教学领域,其重构了“内容生成—辅导评估—管理反馈”的全流程,使教学效率平均提升 30%~45%;在科研领域,其加速了“文献处理— 实验分析—成果传播”的进程,推动科研周期缩短20%~35%。然而,技术应用仍面临内容质量波动、伦理风险凸显、制度适配不足等挑战,需通过技术优化、伦理规制与制度保障的协同发力,实现 AIGC 与高校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
未来,随着 AIGC 技术与学科知识图谱的进一步结合,以及高校“AI + 教育科研” 制度体系的完善,AIGC 将从“工具辅助” 向 “协同创新” 升级,如在跨学科教学中生成融合多领域知识的教学方案,在科研中辅助设计颠覆性实验方案,最终推动高校教育科研实现智能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耿强 单位:北京市延庆区教师研修中心)
参考文献
[1] 胡德鑫,王润孝.AIGC 浪潮下高校教学模式的变革与教师的角色重构 [J]. 中国大学教学,2024,(08):38-44.
[2] 徐婷,高宏.AIGC 工具赋能高校教育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 [J]. 大学教育,2025,(03):13-16.
[3] 李哲.AIGC 技术在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广东教育 (职教),2024,(08):40-42.
[4] 王磊,徐洪波,韩静.融合 AIGC 的电子信息类课程混合式教学 [J].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学报,2025,(02):51-54.
[5] 赵迪,张慧洁,王璐婵.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问题与对策 —— 基于 1714 份研究生调查数据的分析 [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5,(03):61-67.
[6] 赵鑫,韩锡斌,钟晓流.AIGC 赋能高校教学的价值、挑战与应对策略 [J]. 中国电化教育,2024,(04):115-121.
[7] 杨现民,王榴卉,唐斯斯.AIGC 教育应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J]. 现代教育技术,2024,34 (02):5-13.
[8] 王竹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 (04):3-12.
[9] 陈丽,林世员,王果.AIGC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框架与发展路径 [J]. 开放教育研究,2024,30 (02):41-48.
[10] 张进宝,魏顺平,殷丙山.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AIGC) 教育应用的伦理审视与治理路径 [J]. 中国电化教育,2024,(02):83-90.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