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教学课堂的内在逻辑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11-09 08:2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中华民族的希望,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思政课是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宝贵资源。红旗渠精神与思政课堂教学的融合有着内在的学理逻辑,必须准确把握其与思政教学主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融入思政课堂,以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助推思政教学质量提升,进而实现育人实效提升。

一、红旗渠精神本质与思政教学主线的高度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深刻阐释了思政课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思政课的教学主线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根植中国大地,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红旗渠精神诞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其表现出的以人民为中心、求真务实的群众观、价值观、政绩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党领导人民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

从理论逻辑上看,红旗渠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首先,红旗渠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立场。红旗渠修建的初衷就是解决林县人民吃水难的问题,正是因为以杨贵书记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急民之急、想民之想,才最终在充分实地调研的情况下,顶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压力,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修建了红旗渠。其次,红旗渠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红旗渠的修建绝对不是“拍脑袋”的盲目举动,从决定修建到解决修建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后续治理等,都是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尊重事实、因地制宜取得的成果,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

从历史逻辑上看,红旗渠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红旗渠精神富含厚重的文化基础,得到了以华夏文明、炎黄文化、愚公移山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浸润。”首先,红旗渠精神是将“愚公移山”这一传统神话故事转化为惊天动地实践的生动案例,面对“水贵如油”的处境,林县人民坚忍不拔的意志正是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其次,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中,“民为邦本”的思想根深蒂固,而红旗渠的修建初心就是为了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题。最后,红旗渠所在的太行山区,长期受中原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浸润,形成了“同舟共济、抱团取暖”的集体意识。这种区域文化中的协作基因,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由此可见,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以生动案例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课堂,能够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理解,深化对我们党执政方针和执政规律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强国报国的远大志向。

二、红旗渠精神故事与思政教学内容的互为补充

思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青少年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和晦涩,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与认知认同。红旗渠精神故事作为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其生动性、具体性和感染力为思政教学提供了“理论具象化”的鲜活素材,二者形成的互补关系,既能让抽象理论落地生根,又能让历史故事升华为价值引领,最终实现思政教学效果的提质增效。

一是为抽象理论提供具象化注脚。思政教学中的许多核心概念,如“人民立场”“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等,若仅从理论层面阐释,只能让青少年对其定义形成粗浅、表面化的认知,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记忆也会越来越模糊,难以深入青少年的认知体系。如果结合红旗渠精神故事,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与细节进行讲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就会变得可触可感。例如,在阐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红旗渠修建中“土法上马”的实践智慧比理论定义更具说服力。面对资金短缺、技术匮乏的困境,林县人民没有盲目照搬外地经验,而是立足实际创造出“石灰红黏土代替水泥”“悬空吊筐作业法”等土办法;在渠线设计上,技术人员既尊重科学规律,又倾听群众意见,将原定的“绕山渠”改为“穿山隧洞”,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风险。这些故事让青少年明白,“实事求是” 不是一句教条,而是面对问题时 “从实际出发、灵活创新” 的实践逻辑,这种认知远比背诵概念更深刻、更持久。

二是为思政教学注入情感化叙事。思政课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单向灌输”,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而学生缺少情感共鸣,无法达到良好育人效果。而红旗渠精神故事的融入,则将“有温度的叙事”作为理论的有力补充,从情感上与青少年形成连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讲到“艰苦奋斗”时,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出发,讲述“青年洞”的修建故事更具感染力,当时的建设者们住在山洞里,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当,每天粮食有限,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咬牙坚持完成凿岩、运石等重体力劳动。这样的细节能让青少年感受到“艰苦奋斗”的真实精神状态,更能激发他们对奋斗价值的认同。

三、红旗渠文化资源与思政教学方式的物态交互

红旗渠在建造过程中保留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这些工程遗迹、工具器物等可触可感的物质形态,为思政教学突破教室围墙,创新教学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载体。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形成具象化认知,深化价值认同,最终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一是为思政教学营造沉浸式场景。传统的思政教学局限性不仅在于理论的抽象性,还存在于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时空脱离”。换言之,生活在如今物质资源富足条件下的青少年,仅从书本和课堂上无法理解红旗渠建设过程的艰辛和不易。而红旗渠的主干渠、青年洞等工程遗迹,本身就是一部“立体教材”,当学生站在这些工程遗迹前,红旗渠精神不再是课本上的词汇,这种沉浸式的“在场感”能让学生冲破时间空间的距离,直观感受到红旗渠不是“传说中的奇迹”,而是由具体的石头、汗水、智慧堆砌而成的历史现场,这些实物承载的细节远比文字描述更具冲击力。这种沉浸式的“在场感”能让学生冲破时间空间的距离,直观感受到红旗渠不是“传说中的奇迹”,而是由具体的石头、汗水、智慧堆砌而成的历史现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也不再是课本上的词汇,而是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具象。这种场景带来的情感共鸣,会让红旗渠精神从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升华。

二是为思政教学构建体验式实践路径。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动手实践”比“被动听讲”更有效。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用到的工具器物可以作为学习教具,组织学生模拟凿岩,体验“一锤下去只留一个白点”的艰难;用竹筐、扁担复刻“肩挑手推运石料”的场景,感受“日行百里、负重前行”的辛劳。这种实践不是简单的体力活动,而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思考“为什么林县人宁愿如此艰苦也要修渠”“林县人民完成红旗渠有多难”“如今的林县人民生活有多甜”等问题,切实将思政课教学内容升华为青少年的情感认同。在 “体验—感悟—思考”的过程中,切实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掌心的痛感、肩头的压力、心中的震撼,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养分,让红旗渠精神从历史深处走进现实生活,成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动力、追求理想时的指引。

【作者:常阳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编号2023-DJXM-066)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