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十五五” 问道新征程⑥丨“从0到1”“从1到100”以新质生产力助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11-10 10:11

编者按:“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阶段,意义重大。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精准把握国家宏观战略导向,为中原儿女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支撑,今日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推出特别策划《擘画“十五五” 问道新征程》,特邀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十五五”规划的时代背景、核心内涵及战略路径展开权威解读与学理阐释,并紧密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为河南在“十五五”期间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十五五海报6.jpg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发展转型进入攻坚阶段,科技支撑作用愈发凸显。河南省应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以创新之力催生稳增长的支撑点、调结构的突破点、新动能的生长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注入强劲动能。

一、强化创新驱动,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河南省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构建“科技赋能产业、产业牵引科技”的双向驱动格局。聚焦产业创新需求,完善科学家本位和产业需求导向的科研组织体系,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强化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和4个分中心功能,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力度,做优龙子湖科创路演品牌,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与资源统筹,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战略需求协同育人,深化高校结构布局、学科学院、专业结构“三个调整优化”,大力支持“双一流”建设和第二梯队创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在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运用上的主体地位。深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和河南省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打造创新型企业雁阵。

二、创优人才生态,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资源。河南省应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持续集聚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快建设国家重要人才中心。

拉高标杆聚才。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重大工程” “人才精准引培”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持续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聚焦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靶向对接全球高端智力资源,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人才梯队。

完善政策引才。以中原英才计划为牵引,迭代升级人才政策体系,统筹实施顶尖人才突破、领军人才集聚等行动,实现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保障。优化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加大政策激励力度,优化人才薪酬待遇、科研支持、项目扶持等配套保障。健全政策跟踪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效果研判与动态优化,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落地、直达快享。

搭建平台用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推动我省优势科研力量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河南布局。推动在豫全国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积极争创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用得好。

强化服务留才。健全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畅通招才引智“绿色通道”,强化对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住房安居等保障工作服务,创优人才小气候。建立常态化人才联系服务制度,健全人才诉求响应机制,及时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成就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让各类人才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发展顺心,真正实现 “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三、深化数智赋能,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河南省应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全面提升数治能力,着力建设数智强省。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以“1+1+N”政策体系为引领,扎实推进河南省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地,以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建设为引领,深度融入“东数西算”工程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速形成以郑州为核心,洛阳、鹤壁等多点支撑的“一核四极多点”发展格局。持续拓展算力应用场景,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领域形成一批算力赋能的典型案例。

培育壮大数字核心产业。聚焦数字产业化战略前沿方向,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推动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优势产业能级跃升。聚焦“补短板、扬优势”,通过中国“数据要素 ×”生态大会、世界传感器大会等平台集聚资源,推动细分领域保持全国市场领先地位。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以重大应用需求为牵引,在医疗、教育、科研、工业、农业、文化和旅游、城市管理、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重点行业应用示范,推动智能应用场景覆盖范围从单点突破向综合集成跃升,建设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和创新应用示范区。

四、聚焦链群培育,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赛道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河南省应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把发展未来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增量”,突出高端要素集聚,围绕“无中生有”培育全新产业、“有中育新”延伸产业链条、“优中培精” 突破核心技术三大路径,谋划和布局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生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立足装备、食品、材料、汽车、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转型升级和提质发展,实现传统产业优势再造,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

五、持续深化改革,健全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打通科技创新“从0到1”的原始突破与“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全链条,这就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根本举措。河南需持续加强创新资源、要素、政策的统筹协调,优化科研力量组织模式,打破部门、区域、学科壁垒,推动创新要素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集聚。完善省级科技计划体系,建立“需求导向、任务牵引”的立项机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科研组织方式,提升攻关精准度与效率。

发挥科技金融纽带作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探索创新产学金研深度融合模式,不断培育壮大一流创新主体,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培育创新文化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说“从0到1”是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么“从1到100”科技成果往往需要跨越无数个“死亡之谷”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个过程尤其需要包容、开放、支持创新的文化环境。应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让人才和企业“敢闯、敢干、敢试”。

(作者:邱士可,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任杰,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