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加快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来源:河南科技报
时间:2025-11-10 15:0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调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这项重要部署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全局工作中的战略位置,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点路径,体现了党中央着眼全球竞争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深远战略考量。

  高校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主阵地。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大学教学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播与学科传承的职责,还是拔尖创新人才认知能力、系统思维和实践本领培养的首要场域。如何通过教学模式变革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逻辑链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十五五”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

  一、深刻认识拔尖创新人才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变量,是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目标的重要支撑。在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其地位、作用。

  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科技创新的突破不能依赖外部引进,而要依托高水平人才体系,特别是具备原始创新精神、战略眼光和集成能力的拔尖人才。他们是基础研究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顶梁柱”。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等方面仍有“卡脖子”短板,迫切需要通过高校教学改革和科研机制优化,推动拔尖人才自主培育工作、助力拔尖人才快速成长。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构建战略科学家领军、青年人才跟进、创新团队支撑的多层次人才结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

  拔尖创新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点。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绿色能源、高端制造等为核心,其本质是以知识、数据、技术和算法驱动生产方式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技术工人,还需要能够重构技术体系、推动制度创新、促进价值转化的拔尖人才。他们运用结构化思维和跨界融合能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创新技术嵌入治理实践,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平台治理等新兴领域引领价值链再造。他们既是新质生产力的塑造者,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升级的重要变革力量,其活跃程度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新标尺。

  拔尖创新人才是构建国家人才体系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壮大,必须从教育抓起。高校作为拔尖人才成长的“第一课堂”和首要场域,其教学理念、课程设计与评价机制直接影响人才质量。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初见成效,高层次人才资源持续增加,但在早期识别、个性化培养和结构性支持方面仍有不足。应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改革,构建“课堂—科研—产业”协同育人链条,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发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育人才,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提升人才创新能力,打通拔尖创新人才从高校走向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的通道。

  二、正视当前高校在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中的短板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依赖扎实的学术训练与系统的能力培养机制。然而,从当前的高校教学实践来看,其仍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短板,亟待深入变革。

  育人导向不清,课程目标与能力培养脱节。多数课程教学仍围绕“知识点覆盖”展开,教学目标局限于内容传授与应对考试,忽视了学生系统认知能力、问题建构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培养,未能体现“能力为本、思维为核”的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碎片化,思维训练缺乏系统设计。教学组织缺乏整体构思,课前准备流于形式、课中互动偏重表层、课后反思不够深刻,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呈现出“听—记—应试”的惯性循环,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思维。

  支撑机制滞后,协同育人与多元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当前许多高校尚未构建起跨学科课程协同平台,教师之间缺乏教学共研机制,教学资源开发和更新能力不足。同时,评价体系仍聚焦绩点、作业数量,忽视学生的结构化思维、系统表达与知识迁移等关键能力,难以支撑拔尖人才的识别与培养。

  三、以专业思维能力导向为牵引系统重塑拔尖创新人才教学机制

  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学短板的约束,必须从目标设定、路径设计和机制保障3个维度系统发力,以专业思维能力导向作为核心牵引,全面构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新型教学模式。

  明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专业思维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还包括其在复杂问题情境中形成判断、建构模型、系统表达和迁移应用的综合认知能力。这项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教学从以“知识点覆盖”为中心的内容灌输模式,转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思维建构模式。教学目标必须从“讲完内容”转变为“塑造思维”,推动课程目标从“覆盖知识点”向“实现能力点”转变。在课程设计层面,应将结构化理解、逻辑表达、系统建模、跨情境迁移4种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嵌入教学大纲与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价值导向的重塑。教师的“教什么”应聚焦思维能力单元,学生的“学会什么”应聚焦认知结构生成,评价的“考核什么”也应回归对结构性表达与迁移能力的检验。只有在课程体系中厘清能力培养逻辑,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适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认知训练闭环。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动态的认知建构过程,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组织支撑其思维进阶。高校应构建课前、课中、课后3阶段联动的“认知—训练—迁移”闭环教学路径,实现从输入型学习向生成型学习的转变。课前阶段注重认知激活,通过问题图谱、概念网络、变量识别等任务,引导学生提前建构知识框架、树立问题意识;课中阶段强化能力锤炼,围绕“模型使用—推理演绎—证据对照—表达反馈”任务链,采用小组协作、角色模拟、可视化复盘等形式,使学生的思维逻辑显性化、表达结构化;课后阶段强调迁移应用,通过布置跨情境任务,如政策模拟、社会调研、项目策划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课堂模型,并通过“证据+反思+修正”机制实现能力的螺旋提升。3个阶段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不仅可以形成教学全过程的逻辑闭环,也可以使学生在持续反馈与自我校正中实现从“知识积累”到“思维生成”的跃升。

  形成协同育人与多元评价并重的教学支持机制。教学模式的变革必须嵌入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多主体共建、跨场域融合、全过程贯通的教学支持生态。校内要建立以教学共同体为核心的课程协同机制,整合课程组、教研组、学科带头人与行业导师等力量,建立“任务开发—过程指导—成果评估”一体化团队,推动课程资源与教学策略跨学科融合,实现课程内容的模块化与任务化;校外要落实产教融合措施,依托科研院所、创新平台、重点企业和政府部门,将课题研究与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转化为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知识验证与结构应用,打通“课堂—科研—产业”育才通道;在评价体系上,要以多维度、全过程考核取代单一终结性评价,突出结构思维、逻辑表达、系统建模与跨情境迁移等核心指标,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行业导师反馈,形成科学的成长评价体系。通过协同机制的构建,高校课堂能够实现从单一课堂向开放、系统化课堂的转变,真正形成支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新格局。

  育才为本,思为先导。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培育一大批具有卓越认知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必须主动担当育才主责,把教学改革作为贯通教育科技人才链条的关键环节。以专业思维能力导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既是破解当前教学瓶颈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在课堂中成长、在实践中脱颖而出的有力抓手。面向“十五五”重大战略部署,应持续推动理念重构、机制优化与资源统筹,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育才作用,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王长林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本科教育类)《面向未来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设计与实践探索——以〈电子商务〉为例》(2024SJGLX0364)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