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理旧账是政治责任更是时代担当——论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实践要求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11-12 09:47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着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赤诚和对未来的担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是事业成功的关键。然而,在个别地方和领域,存在一种“新官不理旧账”的错误现象:一些新到任的领导干部,对前任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承诺过的事项或未完成的工程,或束之高阁,或推诿扯皮,或视而不见,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为官哲学。这种“明哲保身”的“小聪明”,实则是动摇政府公信力、损害群众利益、阻碍事业发展的“大糊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接续奋斗”四个字,道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也为各级领导干部指明了从政的根本遵循。新官理旧账,绝非个人恩怨的纠缠,也非对前任工作的简单评判,而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政治成色、责任担当、发展理念和为民情怀的“试金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广大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理旧账”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必须答好的必答题。这既是赓续奋斗、承前启后的政治责任,更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担当。

一、“理旧账”是检验政治忠诚的试金石,体现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我们党的事业是继往开来的事业,人民政府的承诺是持续有效的承诺。领导干部的岗位在变,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班子的成员在换,但对人民群众的责任不换。所谓“旧账”,本质上是党委、政府在过去某个时期,基于当时情况向社会、向企业、向群众作出的承诺、规划的蓝图、启动的事业。这些“账”的背后,关联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关联着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更关联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对党的信任。

“理旧账”是维护党的领导连续性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无论由哪一任领导主持制定,都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代表组织作出的集体决定。新任领导干部接过的,不仅是权力的“印章”,更是责任的“接力棒”。对前任依法依规作出的决策、签订的合同、承诺的事项,只要是符合当时政策法规、符合群众利益的,就必须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如果“新官”上任就另起炉灶,将前任的工作一概否定,搞“新官上任三把火,烧掉前任所有活”,这不仅是对前任同志的不尊重,更是对组织决议的轻慢,是对党的领导权威性的挑战。这种行为割裂了工作的连续性,容易导致“半拉子”工程“烂尾工程”频现,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发展内耗,其根子在于没有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缺乏对“两个确立”的深刻领悟和对“两个维护”的自觉践行。

“理旧账”是巩固政府公信力的关键之举。“民无信不立。”政府的公信力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石,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这种公信力,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而是在一次次承诺的兑现、一项项政策的落地中积累起来的。如果“新官”对“旧账”一推了之,群众会怎么想?企业会怎么看?“去年招商引资时说好的政策,今年换了领导就不认了”“前年承诺要修的路,拖到现在还没动静,新书记来了又不提了”。这种失信于民、失信于企的行为,伤害的是整个营商环境,透支的是政府的整体信誉。一旦政府的承诺可以因为人事更迭而随意作废,那么政策就会失去严肃性,契约精神就会荡然无存,最终损害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根基。因此,勇于并善于“理旧账”,就是以实际行动向全社会宣告:人民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党的政策是稳定连续的政策。

“理旧账”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内在要求。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是领导干部从政的根本性问题。有的干部之所以不愿理“旧账”,深层原因在于错误政绩观作祟。他们认为,“理旧账”是为前任“拾遗补阙”“打扫战场”,费力不讨好,还容易“背锅”,不如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新项目”“新工程”上,为自己捞取“显绩”。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反面,是“功劳必须在我”的狭隘思想。真正的政绩,是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绩,是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解决那些长期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政绩。把前任留下的“旧账”理清楚、处理好,让发展的“包袱”变成前进的“铺路石”,这恰恰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二、“理旧账”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彰显着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那些未处理的“旧账”,往往是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下积累的矛盾和风险,是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不清理这些“旧账”,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

清理历史遗留的“经济账”,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迫切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在过去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过度承诺、违规签约等问题,形成了大量的政府性债务和合同纠纷。新官若对此置之不理,不仅会让当事企业陷入困境,更是对市场契约精神的严重破坏。一个连政府承诺都无法保障的地方,如何能吸引新的投资者?一个“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背后是多少因“新官不理旧账”而寒了心的企业家的血泪教训。因此,下大力气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履行合法合规的政策承诺,不仅是解决单个企业的困难,更是向整个市场释放“重信守诺”的强烈信号,是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把这些“旧账”理顺了,才能真正稳预期、强信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化解长期积累的“环境账”,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一些地方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留下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比如黑臭水体、工矿废弃地、土壤污染等。这些“环境旧账”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新任领导干部如果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或者只在“增量”上做文章,对“存量”的污染问题不管不问,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理清“环境旧账”,就要有“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的智慧,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修复,让历史遗留下来的生态疮疤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得到有效治理,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账”,是维护社会稳定、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保障。在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征地拆迁补偿不到位、问题楼盘“烂尾”、社保医保历史欠账、信访积案等,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定时炸弹”。这些问题时间跨度长、涉及人员多、矛盾错综复杂,是名副其实的“硬骨头”。一些干部觉得这些问题是“烫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官必须拿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下访接访,深入一线调研,摸清“旧账”的来龙去脉,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结合“情理法”,一桩桩、一件件地推动化解。解决一个信访积案,就是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盘活一个“烂尾”楼盘,就是圆了成百上千户居民的安居梦。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生动、最具体的实践。

三、“理旧账”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新官不理旧账”的实质,是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利益的漠视,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背道而驰。

“理旧账”是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必然途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的意见,特别是那些反映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新任领导干部要主动把“理旧账”作为了解民情、掌握实情的重要窗口。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到矛盾最集中、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去,与老百姓坐到一条板凳上,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很多“旧账”,正是因为过去的干部脱离群众、决策不民主、执行不到位造成的。新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更要紧紧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与群众一起商量解决办法。这个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修复社会信任的过程。

“理旧账”需要敢于担当的铁肩膀和善于作为的真本领。“旧账”之所以成为“旧账”,往往因为其成因复杂、处理棘手。理好“旧账”,考验的不仅是干部的态度,更是能力。首先,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要敢于直面矛盾,不回避、不退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债务,要勇于承认,积极寻求化解之道;对于前任决策失误造成的问题,要有“我来负责”的胸襟,而不是把责任一味外推。其次,要有科学决策的能力。要坚持实事求是,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问题的来龙去脉、症结所在搞清楚。不能搞“一刀切”,要分类施策,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解”。再次,要有攻坚克难的韧劲。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松手、群众不满意不罢休。

“理旧账”与“开新局”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强调“新官要理旧账”,并非主张干部们把所有精力都耗费在“过去时”上,而是要通过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开新局”扫清障碍、夯实基础、赢得民心。一个地方的历史遗留问题越少,发展的包袱就越轻,前进的步伐就越快。一个敢于负责、善于解决问题的领导班子,也更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推进新事业时,也更能凝聚起磅礴力量。“理旧账”是为了更好地“建新功”,“开新局”必须建立在对历史负责的基础之上。新任领导干部要学会“弹钢琴”,统筹兼顾,既要勇于担当,下决心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未来的发展蓝图,努力在新征程上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是“赶考者”。面对历史的接力棒和人民的期盼,“新官理旧账”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让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既做开拓创新的“闯将”,也做善作善成的“福将”,把前人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李浩东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两高四着力”专项课题《河南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研究》和郑州市2025年社会科学调研课题《营商环境法制化的理论与郑州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