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有为③丨新时代河洛文化传承的遵循与使命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11-13 09:37

编者按: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孕育出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其中,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动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有为”之志深耕文化沃土,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共绘河洛文化魅力画卷,河南日报社推出《了不起的河洛文化》系列报道,11月13日至14日,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开幕,值此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联合推出特别策划《“河洛”有为》,从理论创新、保护实践、传承发展等维度,以“有为”之举激活文化基因,让历史遗产焕发时代光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深厚文化力量‌。

海报3.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黄河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动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

一、传承弘扬河洛文化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传承弘扬河洛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

突出根源性。河洛文化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位于“天地之中”,最早的中国就产生在河洛地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根在河洛,中华文明的基因就蕴含在河洛文化中,要把河洛文化与中华文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阐释,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等5个特性开展河洛文化研究。

突出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传承创新河洛文化,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河洛文化的契合性挖掘出来,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起来,让历史悠久的河洛文化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突出统一性。河洛文化是国家文化、政治文化,要重点研究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社会追求,“修齐治平”贯通的家国情怀,政治上的大一统传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传承弘扬河洛文化是为了增强人们的国家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从河洛文化研究中阐释中国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根脉,最早的中国就诞生于河洛地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河洛学就是中国学。要研究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一定要从研究河洛文化做起。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五千多年没有中断,并且是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政治和文化上的大一统传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非常擅长处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如何和平相处、和而不同这样的世界性难题,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智慧的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政治智慧,这个问题可以从河洛文化研究中来解答。从哲学层面来看,中国哲学有辩证法传统、唯物主义传统,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契合之处。中国哲学的宇宙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统一体,“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哲学是一元论,认为对立面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统一是绝对的,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动态的,阴阳相互斗争、消长、转化,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人要认识、掌握、顺应、利用这个动态的统一,动态的统一即“道”,人对道的把握即“中和”“中庸”。“中”是原则,“和”是状态,“庸”是应用,运用“中”的原则达到“和”的状态。所以,“中”是中国的核心价值之一,河洛是“天下之中”,在河洛地区建立的国家叫“中国”。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形成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政治、文化局面,根源在河洛文化中。

三、以河洛文化研究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搞清楚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一定要从源头上去研究、去探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是要解答这个问题。河洛文化研究一定要为中华文明探源作贡献,事实上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本身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处在一个非常核心的位置。

河洛文化发展谱系完整。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前的定居村落,出土了原始的陶器残片。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年至7000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8000年,遗址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三门峡灵宝有200余处仰韶文化遗址群,其中铸鼎原地区大约有50余处大小不等的遗址,距今年代大约5800年到5500年。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以花、鸟图案为代表的彩陶文化颇具特色,这种彩陶文化向四周辐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距今5300年前后,河南中部的双槐树、青台、汪沟等聚落群兴起。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是夏代早期都城。距今3800年,夏代中晚期都城二里头文化兴起。二里头先进的礼仪、制度、思想理念辐射四方,开启了以中原为主导的、整合其他地方文明的政治和历史进程,中华文明从此进入了王朝时代。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没有中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以河洛为核心的“大一统”政治格局。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是多元起源,呈“满天星斗”态势。到中华文明形成阶段,形成了以河洛为核心的统一的中华文明,呈“众星捧月”之势,这个“月”就是河洛地区的诸夏文化。一个文明必须有一个核心,有了核心文明才有凝聚力和连续性,中华文明才能够绵延5000多年而不中断。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夏朝历史研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也需要考古工作去揭开谜底。这些课题研究的地域范围都在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河洛文化研究可以大有作为。

四、以河洛文化研究推进中国古典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文明中有很多永恒的价值理念,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大一统、修齐治平、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执两用中、守中致和、亲仁善邻等,都集中记载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中。对经典的诠释如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文明得以传承发展、交流互鉴,河洛文化研究可以为中国古典学研究作出贡献。

河洛文化中古典学资源特别丰富,河图洛书、《周易》、《老子》、《韩非子》等都产生于河洛地区。孔子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孔子周游列国都在中原地区。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两汉经学兴盛,从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到隋唐儒释道并立,再到宋代理学兴起,河洛地区都是文化中心,出了很多思想家。河南自古就是出思想、出理论的地方,今天我们依然要发挥这个优势,对历代的经典进行现代诠释,让古典中的文字活起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当代的古典学研究一定要走出象牙塔,走进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困惑,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古典学研究要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诠释经典。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五、做好河洛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

河洛文化研究要把提高与普及结合起来。河洛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书斋中的学问,同时也要关注社会需求,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传承弘扬优秀的河洛文化,要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要把河洛文化和炎黄文化、根亲文化、姓氏文化、拜祖文化结合起来,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要弘扬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讲好中华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弘扬英雄精神、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要加强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河洛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贯彻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聚焦河洛文化特色,以文化创意城市为点,以文化廊道为线,以人文休闲乡村为面,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拓展河洛文化研究成果展示平台,加大河洛文化宣传力度,推进河洛文化“五进”工作,即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使河洛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满足人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化数字赋能,加强河洛虚拟再现实验室功能,利用全新的5G、AR、VR、MR、XR等技术,以新媒体手段实现重大历史遗迹、场景的虚拟再现,提升数字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积极适应现代文化传播方式,实施“河洛文化+互联网”工程,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传播河洛文化。

(作者:杨世利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