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十五五” 问道新征程⑩丨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11-14 10:19

编者按:“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阶段,意义重大。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精准把握国家宏观战略导向,为中原儿女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支撑,今日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推出特别策划《擘画“十五五” 问道新征程》,特邀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十五五”规划的时代背景、核心内涵及战略路径展开权威解读与学理阐释,并紧密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为河南在“十五五”期间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十五五 海报10.jpg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阐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时,明确提出“六个坚持”重要原则,其中,坚持人民至上高居第二位,彰显了人民在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契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回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五五”时期,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位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创造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一、站稳人民立场,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为了谁”,这是党和人民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的首要重大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他强调:“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揭示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私有制社会里,剥削阶级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发展问题并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然而,他们是出于巩固自己的政权和满足剥削阶级利益而考虑问题的。正因为如此,才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现象。我们党成立以来,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明确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以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满足人民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行土地革命并发展生产,致力于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五三—一九五七)》明确提出,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迄今为止,我国制定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空前提高。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民之所忧我必思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始终把牢正确政治立场,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树牢群众史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并发展了上述观点,作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重要论断。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人民永远是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发展的最大群体、最大动能。不仅如此,人民还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具有丰富的创造精神,是促进发展的智慧之海。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广大人民的参与、支持和拥护,党和人民的一切事业都会落空。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70多年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感慨而言:“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这些优异答卷包括发展答卷的取得,人民厥功至伟。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关键时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夯实基础和全面发力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走好群众路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三、聚焦共同富裕,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不仅为了人民,而且为了全体人民。发展成果不应该由少数人享有,而是由全体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坚决反对两极分化。邓小平提醒全党:“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总体思路并强调要在20世纪末突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注共同富裕问题并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实践举措。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深入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党中央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作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等重大战略决策。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提出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通过不懈努力,贫富差距问题进一步扭转,共同富裕稳步推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对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征程上,一方面,我们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在不断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时,更要做好切好、分好“蛋糕”工作,让广大人民公平地享有发展红利,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作者:刘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州学刊》杂志社编辑)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