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有为④丨基于“两个结合”的河洛文化“两创”路径探析
编者按: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孕育出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其中,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动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有为”之志深耕文化沃土,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共绘河洛文化魅力画卷,河南日报社推出《了不起的河洛文化》系列报道,11月13日至14日,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开幕,值此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联合推出特别策划《“河洛”有为》,从理论创新、保护实践、传承发展等维度,以“有为”之举激活文化基因,让历史遗产焕发时代光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深厚文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内涵。其中,“第二个结合”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与主脉,完整记录着中华文明从诞生到绵延赓续的过程,所蕴含的思想精髓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厚重的历史底蕴、兼容并包的特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推动河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实践动能,从而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
一、“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河洛文化的理论关联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具独特价值,使河洛文化能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
(一)“两个结合”的理论深化与河洛文化的契合性。在河洛文化中寻根溯源,探究其思想精髓,会发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存在诸多内在的、精神的契合之处。例如,河洛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相关论述高度契合。河洛文化的天下为公、和合共生等理念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相呼应。当下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阶段,我们要以“两个结合”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实现河洛文化现代转化,并将河洛文化由以往的历史遗产转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
(二)“两个结合”与河洛文化“双创”的逻辑统一。“两个结合”原则与河洛文化的“双创”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的逻辑统一关系。“两个结合”是促进河洛文化“双创”的指向标,“双创”又是让“两个结合”理论落地的实践途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致力文化强国建设。创造性转化要求把河洛文化中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内容,按照时代的特征与实际需要加以改造,如将“民惟邦本”民本思想转化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运用数字技术对河洛古国进行虚拟复原、沉浸式呈现,赋予其新的表达形式。创新性发展要求不断挖掘河洛文化的内涵并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如根据河洛文化“和合”思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世界性难题,就是中国方案给出的世界性答案,它承载着河洛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焕发出崭新风采。
(三)守正与创新:河洛文化“双创”的实践指向。要坚守逻辑上的统一性,即守正,深掘河洛文化基因密码,用好河洛文化精华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根基;要体现与时俱进性,即创新,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演进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导河洛文化的研究,在自觉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文旅融合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要突显双向互通性,即互动,充分发挥“两个结合”和“双创”在动态过程中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发河洛文化的生机活力,让河洛文化的丰厚资源哺育和涵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华文脉的赓续提供活水源泉。
二、河洛文化“双创”的资源禀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根源性文化,历经五千年文明积淀,形成了厚重的资源优势,这些禀赋构成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根文化”的特质。河洛文化以其鲜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色。其连续性体现在从史前时代绵延至今,文化序列没有断裂、脉络十分清楚;创新性在于中华文明的青铜铸造、礼乐制度、文字体系等文明要素率先出现并发展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明体系;统一性体现在“大一统”概念的形成和不断的实践,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凝聚力;包容性在于其在历史上不断吸收、融合周边乃至外来文化,展现出河洛文化的广度和高度;和平性体现在河洛文化始终坚守“和为贵”与“协和万邦”的核心理念,注重通过文化交流与互鉴推动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根文化”的独特标识。
(二)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核心地位。大量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证明,在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发展过程中,河洛地区在中国大地上处于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从仰韶文化的广泛分布,到被誉为“最早中国”的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展现了广域王权国家的雏形。更为显著的是,在洛水河畔集中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历时千年以上,世所罕见。如此连绵千余年的都城遗址集群规模宏大、连续不断、传承有序,宛如打开的一部历史长卷,展现出中华文明从诞生、发展到鼎盛的宏伟历程与瑰丽风采,实证了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
(三)河洛文化突出的包容特性独具优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河洛文化呈现出海纳百川与兼收并蓄的特点。从夏商周时期不同部族间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再到隋唐时期丝绸之路对外交往所融入的文化内涵,河洛文化不断吐故纳新,从而实现了自身的传承创新,使得河洛文化拥有极强的适应性与生命力,为当下河洛文化与现代社会对话、世界文明互鉴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特质赋予了我们更多的平等对话、互鉴创新的机会,更希望凭借这种特点在坚持自身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创新发展的可能性。
三、“两个结合”指引下河洛文化“双创”的实践路径
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持续推进“两个结合”,持续坚持以守正创新为方向,并且坚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以研究阐释为核心,夯实学理基础,用足河洛文化的时代价值;第二,要创新表述方法多维度拓宽传播渠道,以数字技术为底色和场景化的方式推动河洛文化“活”起来;第三,将河洛文化融于教育教学、乡风民俗与社会生活中。
(一)深化研究阐释,夯实“结合”的学理根基
理论深度决定实践高度。河洛文化的“双创”必须有强大的理论支撑,主要走以“双创”为重要路径的路子。
开展方向性研究,提炼河洛文化的当代精神标识。要用唯物史观梳理出河洛文化从萌芽、产生到发展的整体脉络,揭示其中的内在规律;更重要的是提炼和概括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华,比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民为邦本”的治国理政理念等,并论证其与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内容,从学理上阐明河洛文化何以滋养支持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根深叶茂,并切实促进“第二个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推动跨学科协同,建立具有完整学科体系的研究格局。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门类的思维和方法,广纳不同领域的人才。设置重大专项课题,把对河洛文化思想体系、制度文明、艺术成就、科技贡献等方面展开体系化、学理化整合性研究作为工作重点,形成一批总结和阐释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特色的重大研究成果。
实施工程化推进,筑牢永久性的数据基础。把河洛文化研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重要遗址、重大课题等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进一步厘清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同时深入推进“河洛文化数字化保存工程”,运用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大数据存储等先进技术,开展对文物、典籍、非遗的全要素采集,全域性地、高保真地完成数字化存档,建立权威统一的河洛文化数据库。
(二)创新表达传播,拓宽“转化”的呈现维度
要让河洛文化“活”在当下、走向世界,就要突破传统层面的表现形式与传播途径,使用最新的技术与艺术去拓展其表达空间。
创新表达内容与传播形态,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河洛文化魅力。如打造“元宇宙龙门”虚拟世界,沉浸式展现石窟开凿、艺术发展过程;模拟还原二里头遗址,一展“探源寻迹”夏都宫城之盛况;鼓励文艺作品创作,用精彩的艺术语言实现河洛文化的艺术化转化,将其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推动话语体系创新,构建融通中外的新表述。用现代的语言来转译河洛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如把“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转化为“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把“仁爱精神”转化为培育“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资源;把“和而不同”转换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等。
注重传播渠道创新,打造融媒体国际矩阵。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建立分层分类、精准高效传播网。在国内充分运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平台,抓住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如短视频、直播、话题挑战赛等形式,传播好声音、正能量,吸引一批青年粉丝群体。在国外要统筹用好主流外宣媒体、海外社交平台、文化交流机构等资源,加大海外多语种《河洛文明》纪录片、图书等出版物推送力度,高水平举办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物外展活动,大力讲好河洛故事,使之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窗口。
(三)推动生活融入,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
“双创”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们内在的转化,由外而内地将河洛文化这一知识体系转变为人们的内在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使河洛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适合不同学段的河洛文化地方教材或读本,在中小学开发相关必修课或选修课,推行“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课程化;在高校中设立河洛文化相关的专业或者研究方向,培养出高层次的河洛文化研究人才,使河洛文化薪火相传。
深度融入社会道德教育。在河洛文化中发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的时代价值,将河洛文化中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思想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之中;通过创作公益广告、表彰道德模范、打造家风家教品牌活动等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践行河洛文化浸润涵育出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精神,培养时代新人。
巧妙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把河洛文化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之中,使河洛文化有机地嵌入城市肌理和乡村风物。在城市,通过将河洛文化元素镶嵌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共艺术、景观营造当中;在乡村,挖掘具有河洛地域特征的传统村落、传统民俗等,打造承载着历史文脉的“活态”文化空间和富有烟火气的文化景观。
综上所述,这三条路径一脉相承、步步为营,最终组成了在“两个结合”指引下的河洛文化“双创”实践体系。坚持研究奠基、传播引流、生活融入三者共通并举,让河洛文化在新的时代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结 语
在“两个结合”指导思想引领下,河洛文化的“双创”,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和现实要求,又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命题。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具有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特征鲜明的文化基因,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肥沃土壤。从二里头遗址到五大都城遗址的文明实证,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到“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河洛文化精神标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两者汇聚融合,共同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双创”是让河洛文明的火炬经由现代社会语境获得永续绵延的生命力,在实现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方面发挥作用。“两个结合”让河洛文化真正从历史的长河注入当下的潮流之中,源源不断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梁家振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