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探索⑯丨洛阳市西工区:智慧大脑赋能下的多级联动基层治理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11-17 12:44

编者按: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理模式的河南探索。理论频道特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从学术视角解剖基层治理的“河南样本”,提炼“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智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第十六期走进洛阳市西工区,结合理论与实践,解读西工区“技术+人文”双轮驱动的治理新模式,为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样本。

河南探索16.jpg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如何高效回应群众多元诉求、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各地政府亟待破解的核心议题。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通过推进“智慧西工”平台建设,将“智慧大脑”的系统能力与“绣花功夫”的细致精神有机结合,构建起以党建为引领、以数据为驱动、以网格为载体、以社会为协同的现代化治理体系。该体系不仅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也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工区的实践充分表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以技术赋能提升效率,也需在制度设计和具体落实中贯穿人文关怀;既要在多元协同中构建利益共同体,也需在精细治理中精准回应民众期待。

一、经验做法:西工区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西工区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以“智慧西工”平台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与精细服务四大路径,系统构建了“一网统管、多级联动、社会协同”的治理新体系。

(一)党建引领:构建“一核多元”的组织体系

西工区坚持将党的建设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通过组织下沉、项目推动、党员报到等机制,系统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方面,通过党组织联建共建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建立“区委—街道—社区—网格—楼栋”五级组织架构,确保党的组织覆盖至治理末梢。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700余名在职党员主动下沉社区,126家单位参与党组织联建共建,真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网络。另一方面,实行项目化推进机制,以“党建系列年”为载体,累计实施“‘五星’支部”“红色物业”等党建项目413个,有效推动党建与民生实事深度融合。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社区党委依托平台征集居民意见,组织13场现场协调会,成功新增260个停车位、11个充电桩,惠及居民2000余户,充分体现出党建引领所具备的快速动员与高效协调优势。

(二)技术赋能:打造“智慧大脑”治理平台

“智慧西工”平台以“1+1+1+6”架构(即一个全域数字引擎、一个统一门户、一个指挥中心、六大应用场景)为支撑,全面实现数据集成、智能调度与多场景协同,推动治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该平台整合智慧党建、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智慧城管、网上协同办公、智慧教育等六大核心场景,实现跨系统数据互联与业务协同。例如,在行署路社区水管渗漏事件处置中,平台迅速调度水务集团、社区、物业等多方力量,高效化解了1800户居民的用水危机。同时,通过整合百姓呼声、领导留言板、互联网舆情等多类诉求渠道,平台构建了“多口进、一口出”的诉求整合机制,严格落实“30分钟响应、2小时到场、24小时反馈”的高效处置流程。2025年,全区群众诉求量同比下降27%,累计办理事项16.5万件,办结率高达99.9%,充分彰显了技术赋能对治理效率的显著提升作用。

(三)资源整合: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格局

西工区通过机制创新与平台赋能,积极推动各类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突破传统单一主体治理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新格局,实现从“政府独奏”到“社会合唱”的治理转型。一方面,以“15分钟党建服务圈”为依托,布局67个邻里中心、43个社区体育公园、83个养老服务机构,系统推动文化、医疗、托育等优质资源向社区集聚。养老平台已接入96家专业机构,累计提供“十助两护”服务超过2.5万单,健康咨询板块免费服务3200余次。另一方面,创新推出“532”可持续运营模式(50%公益、30%微盈利、20%商业化),在保障公共服务普惠性的同时有效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破解治理技术平台“重建轻营”的普遍困境。智慧停车系统全年提供导航服务6.6万次,助企平台精准推送政策219条、服务企业1400余家。同时,全区已培育群众自治组织17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800余支,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社会协同”的良性治理生态。

(四)精细治理:以“绣花功夫”回应民生需求

西工区依托网格化治理、数据驱动和精准服务,系统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服务触达末端。全区科学划分为若干基础网格,明确“网格—社区—街道—区”四级事件处理机制,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网格员累计受理群众需求2万余次,提供帮办代办服务3000余次,组织社区活动792场,真正实现治理与服务精准落地。同时,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摸排居民需求,推动58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清零”,改造总面积达661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2万人,加装电梯390余部。体育场路8号院实施“见缝插针”式改造,有效缓解停车难题,充分体现出治理的精细度与人性化。

二、启示与思考:西工区创新实践的理论价值与推广意义

西工区的社会治理创新不仅在实践层面成效显著,更蕴含深远的理论启示与模式价值,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基层样本和路径参考。

(一)技术治理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体现人文温度

西工区始终强调“让技术隐于幕后,让温暖留在人心”,通过流程再造和服务优化,累计减少材料提交3.7万件、减少群众跑腿6600余次,在“无感服务”中实现了“有感温暖”。这一实践深刻表明,技术赋能治理的根本宗旨是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而非机械追求数据指标或技术先进性。未来,治理平台的设计与优化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警惕“数据至上”带来的治理异化,谨防技术应用与群众实际需求脱节。技术必须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适应技术,这是“智慧西工”实践带来的核心启示。

(二)多元共治需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激发市场与社会活力

“532”可持续运营模式通过公益、微盈利和商业化相结合的比例配置,既保障了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提供,也有效吸引了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该机制为解决治理平台“重建设、轻运营、难持续”的共性难题提供了系统方案,为平衡公共价值与市场逻辑提供了实践路径,具备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其他地区可参考其“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共赢逻辑,积极构建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治理生态。需明确的是,多元共治不仅是责任分摊,更需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实现利益共享,从而激活各参与主体的内生动力。

(三)精细化治理需强化“数据驱动”能力

西工区通过平台全面归集和分析民生数据,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的治理模式转型。例如,就业板块累计发布岗位信息700余条,接收求职申请5700次,智能客服解答企业疑问超1000次,充分体现了数据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中的支撑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数据治理和算法赋能,推动治理机制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升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据驱动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实现治理精细化、科学化的关键手段,其终极目标是通过精准预测和早期干预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系统降低治理成本,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四)党建引领关键在于实现组织力向服务力的转化

西工区通过项目制、网格化等机制,将党的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核心经验是实现了党建目标与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这种“组织力—行动力—服务力”的转化链条,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的实践范式。该区经验表明,党建引领不能流于形式或口号,必须通过机制嵌入、资源下沉和实事项目,实现党建与治理在组织、人员、事务、评价等方面的全面融合,才能真正发挥“红色引擎”作用。党的建设只有紧扣民生关切、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认同与支持,这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路径。

(五)以县区为单元推进基层治理

在当前强调数字治理和基层减负增效的背景下,西工区的实践突出表明,以县区作为治理单元具有较强的现实合理性与操作优势。首先,县区一级具备完整的政府架构和资源调配能力,同时治理半径适中,既能够有效承接省市级战略要求,又能精准对接乡镇(街道)、社区(村)的实际需求,是推动治理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其次,西工区通过建设“智慧西工”平台,系统整合了区域内各类数字资源,打破数据壁垒和条块分割,实现了平台集约化建设、数据融合化利用、业务协同化办理,这一方面显著节约了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带来的资金与资源浪费,提高了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也使得有限的数字资源得以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调度和高效利用,放大了数字化治理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作者:冯庆林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