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有为⑥丨河洛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
编者按: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孕育出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其中,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动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有为”之志深耕文化沃土,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共绘河洛文化魅力画卷,河南日报社推出《了不起的河洛文化》系列报道,11月13日至14日,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开幕,值此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联合推出特别策划《“河洛”有为》,从理论创新、保护实践、传承发展等维度,以“有为”之举激活文化基因,让历史遗产焕发时代光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深厚文化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河洛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质,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2025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推动河洛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既是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之举。
一、文明坐标:河洛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河洛文化是指产生于古代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这一地区包括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一)华夏文明的关键见证
河洛地区孕育了华夏文明,“河图洛书”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始,《周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些神秘图案凝结了古代先哲超凡的智慧,孕育了中国哲学最古老的原创思想。大量考古发现证实,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头,反映出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生动阐释了“根在河洛”的文化内涵。河洛地区的巩义双槐树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郑州商城遗址、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等遗址,为实证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丰富而关键的材料。
(二)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河洛人南迁形成客家民系,闽台传统文化根在河洛。从汉末开始,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中原汉人不断向南迁徙,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对南方开发影响较大的是陈元光,他率领入闽开漳的87姓、近万名将士及家眷在福建安家繁衍,并在当地兴办书院、辟地置屯,传播中原文化,被称为“开漳圣王”,他们的子孙成了泉、漳、潮汕的重要人口来源,并向台湾、海南、港澳与东南亚扩散。中原地区是姓氏之源,在闽南、台湾汉人中,陈、林、黄、郑四大姓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些大姓的族谱上都标明其祖先为河洛人,至今许多台湾人和侨居异国的客家人还自称为“河洛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三)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明根基
河洛文化遗产对于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具有根本性、支撑性和引领性的意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河洛文化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钥匙。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是“文化”,而河洛文化是实证文明源头的关键,河洛地区作为“最早的中国”所在地、华夏民族的诞生地、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链。从史前时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三代文明,再到汉魏隋唐盛世,河洛文化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清晰的文化序列和历史脉络。在河洛地区,人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何以中国”“何为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守护根脉:遗产保护传承的多维实践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国家推动的重大文化工程,旨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河洛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展示置于核心地位。近年来,河洛地区积极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推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
(一)整体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河洛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点状”的分散性保护升级为区域性整体保护。其一,政策法规筑牢保护根基。洛阳市编制《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印发《关于推进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保护工作制度化。郑州市编制印发了《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和起步区建设方案》、出台《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平顶山市也制定了《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13项制度。其二,遗址公园创新保护模式。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河村国家遗址考古公园、郑州商城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等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对遗址本身进行科学保护,同时通过博物馆展陈、考古发掘现场展示等方式,形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公共文化场所。其三,生态区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说唱文化(宝丰)生态试验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均为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依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活态传承的非遗及其物质载体进行科学保护,有效提升非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水平。
(二)非遗活态传承稳步推进
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目标之一是“活态传承”,河洛文化为此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其一,传承体系实现层级覆盖。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中,洛阳市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省级89项、市级240项、县区级1500余项。三门峡的虢州石砚、卢氏烙画等11个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增市级非遗项目17个,认定非遗展示馆、传习所21个。其二,特色活动展示非遗魅力。首届“中国黄河非遗文化大集”在三门峡地坑院开集,任氏正骨疗法、黄家烧伤药膜、崔氏黑白膏药等9个中医药类非遗项目亮相“中医药经典文化”交流展示会。推动非遗“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开展“河洛非遗青年荟”交流活动,举办非遗文化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其三,科学技术赋能非遗传播。洛绣经典纹样通过3D扫描技术得以还原,以AR互动展示系统和洛绣主题数字插画推动非遗传播。洛阳理工学院研究团队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并传播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剪纸随我,心动洛龙”活动聚焦剪纸艺术,开发剪纸数字藏品,游客扫码即可领取剪纸壁纸,推动剪纸融入生活。
(三)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实现了遗产保护传承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双赢。其一,文创产品推陈出新。文创产品紧密围绕河洛地区的遗址和非遗元素进行创造性开发,设计推出“唐宫夜宴”书签、卡通摆件、牡丹剪影AR绘本、台灯等家居用品和旅游纪念品。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溱洧绾丝技艺”第六代传承人位香存率“毛娘”团队,将传统绾丝技法与现代动漫美学相结合,成功打造出高难度动漫假发造型,传统与现代在发丝间实现了完美交融。其二,非遗融入景区活动。洛邑古城已进驻2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丰富多彩的非遗活态展示让游客体验非遗魅力。三门峡地坑院将捶草印花、陕州剪纸、澄泥砚等多种非遗项目置于地坑院独特的民居环境中进行展示和表演。在景区里看非遗表演、品非遗美食已经成为河洛地区文旅发展的常态。其三,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平顶山宝丰县立足自身特色,建设传承体验设施、设立非遗工坊、引进非遗企业等,推动了清凉寺汝瓷烧制、冯异米醋酿造等传统技艺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洛阳重渡沟风景区深耕“非遗+旅游”模式,实现了传统非遗的创新转化、商业利用和传承保护。2025年4月,《重渡沟的“非遗+旅游”:赏不尽的非遗,游不够的山水》成功入选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三、展望未来:谱写永续发展的时代新篇
虽然河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保护利用难度大、协同管理机制不健全、活化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对于河洛文化遗产保护而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强大的战略平台,为河洛文化“活起来”提供了绝佳平台,河洛地区的文化遗产工作也应主动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大局,实现自身保护与传承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
制度设计是遗产保护事业的指南针和风向标,河南省要高位谋划,切实推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其一,出台规划配套细则。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规划》为统领,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如《河洛地区非遗数字采集标准》《河洛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细则》《破坏文化生态行为处罚裁量基准》等文件,确保总体规划能够落地实施。其二,建立跨地区协调机构。河洛文化遗产分布范围广,涉及地区多,应推动洛阳、三门峡、济源等地联合成立遗产保护传承委员会,抽调发展规划、文旅、工商等部门人员作为委员会骨干,共同推动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其三,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各地依据产业发展基础和河洛文化资源特点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如“河洛姓氏文化园”“河洛民俗文化园”“根在河洛文化产业创意园”等旅游园区以及洛阳三彩、禹州神垕镇钧瓷、洛阳平乐牡丹画等文化产业园区。
(二)加大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
河洛文化遗产资源众多,开发保护所需经费数额较大,且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非遗传承面临断层风险。为改善现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专项保护资金。省市两级应建立“河洛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编制资金使用规划,重点用于支持濒危遗产的保护、遗产数字化工程和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推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其二,加大研究项目支持。在省社科项目申请中,应专门划分河洛文化专项课题,以现实发展的难题作为课题指南,鼓励学者积极投身河洛文化研究,探讨河洛地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创新路径,为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参考。其三,强化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切实发挥人才培养高地作用,着力打造河洛文化研究的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为遗产保护事业培养新生力量。
(三)构建传播体系与标识体系
河洛文化遗产传播范围有限、国际影响力较低、缺乏文化标识的问题十分突出,为增强河洛文化的影响力,推动系统性保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其一,打造文化标识工程。围绕洛阳、郑州、三门峡的河洛文化遗址遗存,协同打造中华文明早期标志性工程。凝练河洛地区的文化符号,使其既能凸显历史地位,又能彰显地域特色,打造河洛文化遗产的核心记忆点。其二,构建立体传播矩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要同向发力,积极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河洛文化宣传片,河南卫视、河南日报等省级媒体要深入河洛遗产地进行采风,并推出系列报道。此外,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的基础上开通微信视频号,也要引入抖音、小红书、B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这些平台的知名文化博主或主播合作,以创意短片等形式普及河洛文化遗产知识,提升传播效能。其三,加强海外宣传推广。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现名 X)、YouTube等平台开通运营“Visit Henan”和“Discover Henan”官方账号,举办文化遗产全球直播。借助“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多语种海外专题展示及推广项目,通过图文、动画、线上演出等形式,展现河洛文化遗产的魅力。
(作者:陈亚楠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