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互联网+文化” 加快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8-01-30 10:11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结构正在由传统文化产业向互联网创意文化产业转变。到2016年底,我国互联网文化产业占比将达到70%。同时,“互联网+文化”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的特征,也为“互联网+旅游”发展机遇,使之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催生新兴业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目前,河南“互联网+文化旅游”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等方面有很多可以选择的发展模式和可供尝试的路径。我们认为推进河南“互联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按照《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的要求,以改革为动力,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大旅游格局,实施人才强旅工程,形成全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常态化,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步伐,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加快体制改革

  一是改革文化管理体系。实现河南“互联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既要体现“历史文化”,也要突出“传承”,更要凸显“创新”,必须改革管理体系,逐步改变和纠正目前管理体制中政出多门,分头管理的弊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减少行政审批,下放审批权限,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遗产单位和旅游部门的作用,积极支持行业协会的工作,最终形成政府规划实施、行业协调管理、企业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的格局。同时,根据高成长服务业的相关标准,把中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根据其经营性质,可以划分为资源保护性资源和营利性资源两类,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

  二是构建多元投资机制。在“互联网+文化旅游”的投资体制上,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力争投资结构多元化,为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政府在加大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文化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坚持“谁开发,谁管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有实力、有市场运作经验的企业、民间资本和涉外资金投资,通过兼并、参股、收购、特许经营、租赁承包、建设——经营——转让(BOT)、移交——经营——移交(TOT)等多种合资合作方式,加快以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等为网络融资平台建设,走政企联合、区域合作、互联网金融模式等投资及运作模式,逐步改变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拥有者无力开发资源潜能的现状。

  (二)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培育中原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河南“互联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新型业态为特色、精品线路为依托的旅游产业体系,打造一批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培育中原文化旅游品牌,发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历史文化优势,发挥河南的古都历史文化优势,突出华夏腹地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整合以古都文化、殷商文化、大宋文化、隋唐文化、汉魏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佛道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老子文化、仰韶文化等为代表的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是创新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在河南“互联网+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不仅完善线上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咨询服务、规范文化资源经营开发等文化资源内在体系,而且还要对游客进行文化旅游的引导性培训、旅游紧急救援服务和旅游投诉体系,这样既能实现文化资源的良性发展,而且还能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在完善文化旅游的内部环境的同时,还要注意建设文化资源所在地内部、外部道路交通体系,完善区域和全省交通网络体系,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优化视觉景观、提高环境质量,尤其是要加强遗产所在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为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条件。

  三是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河南“互联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立足于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理念创新,强化服务意识,打造一批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提升服务水平,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中原文化旅游社会美誉度。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利用3D仿真技术和虚拟技术,推动中原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化战略,将文化资源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影像,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进入数字化时代。

  (三)构建大旅游宣传格局

  推进河南“互联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宣传河南的历史文化,加大市场促销,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在大力发展传统促销的同时,加大电视广告、新媒体客户端和户外广告的份量;注重中原文化与影视文化媒体的结合来宣传河南文化资源,如电影《少林寺》、电视《太极宗师》、纪录片《中原大发现》《河之南》、中国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以及河南卫视名牌栏目《梨园春》《武林风》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微博、微信和手机报)的便捷性,积极开展网络团购和微博、微信促销等营销方式,充分发挥电子报刊、网络广播、IPTV、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产业在传媒体系中的创新引领地位,注重网络电视、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多媒体数据库等新型网络文化元素在“互联网+文化旅游”的引领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网络促销新格局,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有”,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转型升级。

  (四)打造人才建设升级版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以创新为主题特征和决定因素的第三次历史机遇,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引领力量,是传承提升的核心支撑,打造人才建设升级版是实现河南“互联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为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坚持内生培育与外源引进并举、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并进、坚持整体设计与基层创新并重,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继续教育力度,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标准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服务,构建政策、项目、平台和综合环境的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特别大力引进专兼职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提高对管理者的学历、业务水平、道德水准等方面的要求,提高行业管理水平;要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新文化业态队伍和一批经营服务标准化的景区、宾馆、饭店,要加强对宾馆、景区商业服务点等其它从业人员的教育和规范化管理,从而全面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注: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以文化品牌建设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研究”(编号:2017JC46)研究成果。作者贾兵强,历史学博士,地理学博士后,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原科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