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战略思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18-04-12 08:36

  核心摘要:

  中国农业也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农业既要发挥在农业基础研究、农业新品种研究与推广、农作物种植与管理、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农产品市场调控等方面的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加快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也要以双向开放的思维,通过国际贸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更加密切的各类农产品贸易往来。这样既丰富国内农产品市场,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减轻中国农业发展对紧缺的土地资源的依赖,也在互联互通中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发展体系,稳定提升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仍然是科技创新。在党中央、国务院长期重视与支持下,经过农业科技人员辛勤耕耘,中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非常重要成果,整体水平已经居于全球前列。但是,面对中国农业从现在能够满足全国人民吃得饱走向未来能够吃得好,农业科技进一步创新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在破解农业环境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蔬菜绿色生产技术、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等难题方面需要加快创新步伐,以更多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宏观政策架构比较科学可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支持下,中国农业利用全球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全球19%的人口,而且大宗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足,生产比较稳定,对此应该充分肯定。但是,中国农业内部结构确实需要调整。我们要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优势,系统研判农产品供求规律,较大幅度调减玉米种植规模,破解畜牧业生产与市场供给波动过大、难以稳定发展的历史性难题,引导生姜、大蒜、大葱等小品种农产品健康稳定发展,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端农产品供给,适应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历史性需要。

  从全局高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方面有所突破。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比较有效的试点,也初步显示出改革的巨大潜力与明显成效。从国家长期政治稳定、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现在仍然在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土地转化为财产和资产,甚至是资本,将较大幅度地改善全国城乡财富配置关系,把更多的改革与发展红利让于农民,有效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全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的较快提高,对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城镇化推进、国民经济焕发发展活力、社会稳定等均具有战略意义,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再一次起到独特的作用。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既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为城镇化提供更加充足的土地,又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制度的力量。

  文章摘自:《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第10期。 摘编:高建民

 作者张占仓工作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