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引领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8-11-23 10:2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代确立的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发展大战略。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开辟发展新空间,是河南省情所系、大势所趋、现实所迫。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河南“三个‘奋力实现’和两个‘历史性转变’”,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

  一、创新是河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区域发展亦是如。当前,河南经济发展进入了发展模式转型、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创造竞争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是打好“四张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时指出,河南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着力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四张牌”。“四张牌”统筹兼顾、相互贯通,河南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其中创新驱动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能力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河南正处于跨越发展和转型攻坚的关键期,传统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占比高,而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比较低,多数制造业产品位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必须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是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引擎。同样,在基础能力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也需要创新提供动力、拓展空间,抓住了创新,就是抓住了“四张牌”的关键。

  (二)创新是实现转型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推动转型发展就是实现经济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转变。可以说,转型发展是关系河南未来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举措,是破解发展瓶颈,推动河南经济向形态更高、分工更优、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要途径和强大动力。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结构问题突出、创新的贡献率低、投资占比大,依靠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2017年,河南第二产业占比达到47.7%,高于全国7.2个百分点;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48.4%,低于全国9.1个百分点。纵观制约河南转型发展的诸多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由此可见,河南转型发展的动力在创新、潜力也在创新,抓住创新,就是抓住了转型发展的“牛鼻子”。

  (三)创新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中原更加出彩的重要途径

  区域竞争力表现为区域吸引资源和抢占市场的能力,是区域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汹涌大潮下,区域之间就创新要素的竞争。这也是近年来许多省份都把创新作为抢占产业制高点、增强区域竞争力、激励争夺创新资源的原因所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直以来,创新就是河南的短板。R&D经费投入低、创新企业数量少、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等,严重制约着河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面对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重大历史使命,河南需要加快创新追赶步伐,增强创新要素的聚集能力,否则就会不断拉大与周边省份的差距,弱化在全国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中原更加出彩的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二、以创新引领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河南在创新方面具备一定的资源禀赋和基础和条件,尤其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获批,进一步改善了河南依靠创新支撑发展的条件。但总体上说,创新依然是河南的突出短板。

  (一)创新投入偏低,难以对创新形成有效支撑。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常态化创新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创新资金投入总量低、规模小、结构不合理。2017年河南R&D经费总投入为582.1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以及山东省的水平,也低于中部六省的安徽、湖北和湖南。从投入结构看,企业投入研发经费为516.8亿元,占比达到88.8%,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政府R&D经费投入明显偏低,难以发挥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

  (二)创新型企业数量少,企业创新活动少

  创新型企业数量少、企业创新活动少是河南创新存在的又一短板。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截至2017年底,河南高新技术企业2270家,占全国11万家的2%,不及广东去年新增数的四分之一,就是与湖北、安徽、湖南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河南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2017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110多家,但仅有4家(宇通客车、中建七局、中信重工、中国水利水电11局)过百亿。另外,河南企业创新活动少。以郑洛新自创区为例,区内近一半的科研机构、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

  (三)平台建设滞后,创新载体少

  一是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数量少。河南只有1所“211”高校、2所“双一流”建设院校,是13个没有985大学的省份之一、4个中科院没设研究机构的省份之一。二是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少。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只有24家,占全国总数的2.89%,在全国排11位,仅相当于湖北的一半、山东的43%。三是企业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少。全省大中型企业中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仅为2364家,占比不足20%,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覆盖目标差距甚大。

  (四)创新机制不活,创新人才不足

  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落实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自主权等方面,存在吃不准政策、迈不开步子等问题,导致政策难落实。二是政策调整滞后。当前,河南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的主要成果形式还是写论文、做实验,而对具有决策参考作用的资政类成果,至今没被纳入职称评审中。三是创新人才不足。由于创新机制不活导致创新人才短缺。河南每万人就业人员中仅有37个R&D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9%,且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极其匮乏,拥有“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68%、0.31%、1.16%、0.37%和0.22%。在集聚海外人才方面,河南也是“洼地”。以郑州高新区为例,区内海外人才数量不足千人,而合肥高新区和武汉东湖高新区则分别拥有留学归国人数和外籍常住人数7300多人和5700多人,差距十分明显。

  三、以创新引领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针对创新方面的短板,河南应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载体、以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机构为中心任务,加快创新体系和创新高地建设,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一)加快郑洛新自创区建设,发挥自创区创新引领作用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自创区“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薪酬激励制”改革实施,赋予自创区核心区与省辖市同等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在自创区内部,加快一体化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和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提高创新服务效率。二是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创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资金支撑产业技术创新,把自创区打造成国家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三是强化辐射带动。拓展自创区发展空间,构建“3+N”空间发展布局,放大政策效应,让引领带动作用突出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特色专业园区等充分享受自创区先行先试优惠政策。

  (二)实施培育工程,提升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实施创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优先支持创新龙头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企业创新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在关键核心技术、节能环保、延长链条上下功夫,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攻坚。二是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结合“高企培训中原行活动”和“千人万企”科技政策服务进基层行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使之成为带动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三是积极中小企业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基金,加大对“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奖励和扶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帮助其成长为“科技小巨人”或独角兽

  (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强化载体供给

  一是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争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中心和国家超算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及其分支机构在河南布局,扩大河南创新平台优势。二是整合省内平台资源。支持郑州大学联合科研院所组建河南省大科学中心,打造重大科技基础研究平台;推进大中型高企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加快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三是强化产学研合作。依托河南科研设施和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促进国家和省、市资源共享,提升设施和设备利用率。

  (四)完善创新机制,加强人才引育

  一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推动激励创新的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落实“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自主权制度”等政策的督查力度,激发创新活力。三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汇聚创新人才。加大“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和“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的遴选力度。建设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加快布局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中原院士基金、NFSC-河南联合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为引进人才创造条件。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育才与引才相结合、眼前与长远相结合,优化人才培育发展环境,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作者贺卫华单位: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