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要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9-05-29 09:51

  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其逻辑的起点和核心是在新的高度深化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明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要谛就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百年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光辉历程及40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全面领会这一要谛,方能深化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地位。本文以“坐标”“升华”“动力”三个层次阐释。

  □杨承训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我们一次伟大的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这伟大觉醒和伟大创造,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逻辑起点乃是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革旧鼎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坐标,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是最根本的内核和宗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归宿,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程,划清了几个基本界线: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贫困不是社会主义、愚昧不是社会主义、僵化不是社会主义,封闭也不是社会主义。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创新意义,必须在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来领会。在理论逻辑上突破和纠正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本质不完整的片面理解。以往认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这个定义式“原理”束缚了几代人的头脑,造成了许多严重后果。

  第一,它忽视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没有明确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发展现代生产力。在这方面,我国有经验也有教训,建国初期比较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后来产生“阶级斗争为纲”的偏颇认识,出现了近20年迟缓发展时期,而社会主义本质论则明确了发展生产力为全部工作中心。

  第二,它否认矛盾的存在,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不断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认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完全适应”而不需要改革。在这方面苏联和我国都有深刻教训。苏联的僵化模式束缚生产力发展,经济上出现倒U字形曲折,形成了畸形的产业结构。我国前30年虽有很大发展,但模仿苏联体制,长期陷入短缺经济。1978年之后,不断深化改革,解放了生产力,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第三,它引导人们盲目追求所有制高级化,也违反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损害和阻碍经济健康发展。苏联过早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扼制了多种所有制所蕴含的潜力。我国同样有过对生产力发展不利的教训。改革开放后,我国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调动了多方面的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改观。这里要明确,社会主义本质论规定的“共同富裕”乃是根本宗旨,为社会主义的一级本质,而公有制是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则属于二级本质。

  第四,它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便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我国改革开放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整个经济活跃起来。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宗旨与手段分开,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并且推进了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摆脱了封闭状态,形成内外互动的新格局。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其内涵的核心。“共同”是指全体人民,“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共同富裕”概括社会主义本质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即放开手脚,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发展生产力,实际上也回答了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不断丰富和提升它的内涵。党的十九大具体勾画了新时代,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内涵与外延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升华,深化其中的辩证逻辑,揭示内在的对立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提出了新时代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新思路,即新时代主要矛盾另一面,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要将生产力升华到更高层次。平衡发展主要指存量资源提升,后进的赶上先进的;充分发展主要指增量财富开发,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提升经济质量,赶上、超越现代发达国家水平。平衡发展与充分发展又是相互支持、相互推进的。

  为推进社会主义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与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展开。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推进共享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如果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主要是解决怎样发展的问题,那么“共享”则是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发展是为了人民,当然也就必须依靠人民,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个理念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回答了在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如何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要求。

  再具体化,是贯彻“新民生观”。“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其中令世界瞩目的大规模精准扶贫,就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还有一项新的内容就是绿色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发挥社会主义优势释放不竭动力

  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也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这就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巨大活力。社会主义消除了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特别是大垄断资产阶级控制社会经济的矛盾,共同富裕能够形成以人民创造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良性循环,可以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健康、稳定、可持续增长,实现新时代的新跨越。用辩证法考量,矛盾是动力之源,但矛盾有不同的性质。资本主义制度下矛盾是对抗性的,以巨大的波动、激烈的震荡,付出高额代价发展经济;而社会主义本质中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由矛盾产生推动发展的巨大动力。下面可列出几对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合力。

  ——消费与生产的相互作用。人民的消费增长是拉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而消费的扩大必然推进市场的扩大,尤其是我国的国内市场蕴藏着世界上少有的发展潜力。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上下。随着城镇化的提高,消费市场还会更强劲地扩大、升级。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互关系,形成两种优势的合力。既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能利用市场经济激活经济、优化配置资源的优势。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大大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活力,政府以“放管服”规范行为,从体制上解放生产力。这就把微观上放活与宏观上稳健统一起来,平稳地实现了由依靠资源消耗为主转到以科技创新为主的轨道上来。

  ——公有制与多种成分的关系,也形成双层优势的合力。通过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建立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发挥了公有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做大做优做强,也释放了民营经济的活力。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改革与阻碍生产力的各种羁绊之间的矛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使各个部门、各个领域以多种方式释放发展、提升的动力。改革就是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断深化、全面展开。改革无止境,动力就会用之不竭。

  ——发展生产力要国内外两个市场之间互相联接、互相推动。通过扩大开放形成两大优势的合力。社会主义本质从根本上体现提升国内的社会化程度,也要参与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带一路”发展的大好势头,就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典型。我们有能力克服国际上的各种阻力和风险,特别是霸权主义的遏制,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最后,最关键的因素是党对贯彻社会主义本质的引领和保证作用,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是完全一致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发挥不竭动力的根本保证,是克服一切困难、化解任何风险的最大优势。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