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助推中部崛起的三重逻辑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9-07-15 08:19

  作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核心区的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更大功夫,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更大功夫,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中部地区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意义重大。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筑政策体系、制度结构等新发展条件,更好地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崛起的历史逻辑

  新时代下的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部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时期,老区人民群众对革命胜利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保障国家安全,在中部腹地兴建了一大批国防和重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从粮食安全、能源供应、劳务输出、高等教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发达省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经济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国家战略上均有实施拓展的空间。相较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更容易融入世界市场,对全国市场有高度的辐射性;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更为丰富。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网络发达,生产要素密集,人力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科教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容量较大,集聚和承载产业、人口的能力较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中部地区是我国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是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最具潜力的区域,也是支撑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区域,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新时代下的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对资源、劳动力和投资驱动依赖严重,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等难度较大,城镇化率依然偏低、质量不高,农业农村发展正处在破解各种难题的关键时期,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仍待提高,制度性约束因素依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2019年第一季度中部六省GDP总量,河南省为11639.05亿元,增速7.9%;湖北省为9110.05亿元,增速8.1%;湖南省为8334.97亿元,增速7.6%;安徽省为7065.7亿元,增速7.7%;江西省为5373.1亿元,增速7.6%;山西省为3533.21亿元,增速7.2%。中部地区经济走势南北差异加大现象比较突出,黄河以北比较典型。中部地区贫困人口依然较多,脱贫攻坚压力依旧较大。根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8》,2017年中部六省贫困人口分别为:江西省107万人,湖北省114万人,山西省133万人,安徽省158万人,湖南省232万人,河南省277万人。截至2019年5月,中部六省贫困县数量分别为:江西省5个,湖北省16个,安徽省18个,湖南省20个,河南省27个,山西省32个,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依然任重道远。

  中部地区崛起的理论逻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同样道理,发展和发展条件也是辩证统一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条件。旧发展条件和旧发展相适应,但是制约着新发展的产生。当前我国的旧发展是高速增长阶段,新发展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高速增长阶段的制度结构、发展条件已经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甚至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桎梏。新发展需要新的发展条件,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新发展条件的诞生、创建提供了思想引领,为政策举措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创新发展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需要处理好新旧关系,打破旧的体制机制,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实现新旧发展动力转换;协调发展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处理好空间关系,实现区域和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绿色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需要处理好主客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放发展要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需要处理好内外关系,全盘考虑和统筹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共享发展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需要处理好内部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新发展和新发展条件的辩证统一,在经济领域内表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包括生产力方面的内容——“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也包括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从生产力或产业体系角度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其重点在于发展实体经济,这就要求生产关系或经济体制做出相应调整,构筑新发展条件,进而推动现代生产力三大资源要素——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

  新发展理念的有力贯彻,有助于更好地构筑中部地区崛起所需要的新发展条件。目前中部地区与旧发展相关的对资源、劳动力和投资驱动依赖大,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低、制度性约束因素和相对落后的产业政策体系等对高质量发展也形成一定的制约,而与新发展相关的对新兴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动能转换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性政策条件的呼唤迫在眉睫。

  中部地区崛起的现实逻辑

  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是大势所趋,抓住战略机遇,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助推中部地区崛起迈入新阶段,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实体经济,要积极推动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加强同东部沿海和国际上相关地区的对接,吸引承接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中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劳动力等资源禀赋,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引进。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聚焦中部崛起需求,统筹整合力量,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强化规划引领,形成更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的系统布局和科技创新平台的系统安排。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才能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要大力支持中部地区人才的培育与引进。扩大高水平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优质产能和装备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大市场,把具有中部地区特色和优势的品牌和技术打出去。利用中部地区交通便利、生产要素密集等区位优势,大力引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扩大外资市场准入。

  积极做有为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优化中部地区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有效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中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围绕建设中部地区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协调体系、监督考评体系、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中部地区要素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走出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路子。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落实好中部崛起的各项惠民政策,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中部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较多,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中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美丽宜居乡村。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

  (作者张开王腾单位: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