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传承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9-12-12 08:25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中,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要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河和黄土孕育了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关中文化。考古发现的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表明,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尚书·禹贡》称:“荆、河惟豫州。”在这里,“荆”,主要指的是湖北省南漳县西的荆山。“河”,主要指的是黄河。黄河文化是指产生、发展于上述黄河流域的一种地域性文化,黄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黄河科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和集中体现,其中科学技术成就则是黄河文化中精华所在。在一定程度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科学传统和科学精神的摇篮,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形成了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的最高水平,构成我国相对完备的科技思想文化体系。所以说,黄河流域的中国传统科技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黄河科技文明源于黄河、黄土,因为黄河与黄土共同孕育了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农业的发达又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天文、数学、地理、建筑、冶金、陶瓷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黄河又是一个含沙量高、灾害频仍的河流,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有力地促进了数学、力学、地理学、建筑技术、金属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以“农医天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科技文明。总之,无论是天文历法、冶铸陶瓷、数学理化,还是农业水利、建筑纺织、交通运输等,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黄河。如在冶金铸造方面,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都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其技术工艺不仅达到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就连现代人也叹为观止。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时期云纹铜禁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失蜡铸件,其铸造方法为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冶铸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带来了精密铸造的大发展,时至今天仍在运用。河南三门峡出土的铜柄铁剑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将我国人工冶铁的历史向前提了近两个世纪。河南洛阳出土的铁锛和铁镈,证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韧性铸铁技术,比欧美早2000多年。东汉河南南阳太守杜诗的“水排”鼓风技术,比欧洲早1100年。

  黄河科技文明的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以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黄河流域的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旨在为农业社会服务的传统科学技术,它发展到了所能够发展到的高度,代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是中华传统科技文明的象征,她对周围地区(如长江、淮河流域等)的科技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科技进步。并且,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还曾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亚洲地区,并经西亚传播到欧洲,对人类文明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农田水利文化是黄河科技文化的内核

  在黄河流域传统科技文明中,农耕科技文明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主要是以抗旱保墒和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为代表,而在宁夏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黄河中下游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肇始,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裴李岗农耕技术与农业文明是先秦中原农耕文明的重要表征之一。考古发掘表明,裴李岗文化中已经发掘出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其中有用来砍伐林木、开垦耕地的石斧,翻土播种的石铲,进行收割的石镰,加工粮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等,表明当时的农业已经脱离原始阶段而进入农耕阶段。同时,在裴李岗文化遗址还发现有粟、稷和稻等类农作物,表明该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南稻北粟”的农耕文明格局。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农具有了改进,出现了大型石铲和厚重的石斧,以及半月形穿孔石刀和蚌刀等。河南临汝大张和郑州大河村出土有石耜,三门峡庙底沟和三里桥发现过龙山时期人们用双齿木耒掘土时留下的痕迹,标志着当时已经进入耜耕农业阶段。

  水利、农业科学技术在整个古代科技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起着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作用。黄河传统技术文明主要有史前技术、水利技术、建筑技术、彩陶技术和工匠技术等。四大发明来源于黄河流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科技文明的高峰,是支撑华夏历史文明大厦的主要基干,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黄河流域的地缘政治及政治背景为四大发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黄河流域科技文明的进步为四大发明的诞生提供了科技基础。正如夏鼐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古代文明和其他文明那样,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培育的水稻、桑蚕、茶等至今仍为全人类造福,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贡献更是举世公认。著名文化史学者威尔·杜兰在其《世界文明史》中说过:“亚洲的文明形成了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背景和基石……当我们获知大多数重要发明……科学与文学、哲学与宗教都是来自埃及与东方时我们定为之惊讶不止。”

  黄河流域的传统科学技术在长期的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代表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水平,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黄河科技文化的特征源于其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在整个中华科技文明史中的地位。黄河流域的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水利、农业科学技术在整个科技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起着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作用。黄河流域科学技术的继承性很强。

  与此同时,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医、天、算等方面的科学思想,大都来源于黄河流域人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表现为实用知识在实践中的扩散、应用,并在经受累积经验检验的基础上,上升为新的科学思想,进而与新的社会实践再次结合,指引当下社会实践的有序发展,构成我国相对完备的科技思想体系。黄河流域科学思想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其中以治水思想、农学思想、气候思想、治河思想等为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古代学者将天地人打成一片,将人文和自然知识打成一片,将学问和生活打成一片,也许并不是中国科技近代落后的原因,反而是延缓其落后的重要因素”。

  三、传承黄河科技文化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视察指导河南时对河南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先后提出要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2016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再次提出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2019年11月,河南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要讲好黄河故事,聚焦传承历史文脉,加强黄河文化研究,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展现中原更加出彩的软实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是华夏历史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的传统科技文明是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据有重要的地位。《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提出提升中原文化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建设文化高地。建设文化高地就要合理开发利用黄河科技文化资源,必须弘扬黄河大文化,必须在立足传承的基础上推动黄河科技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弘扬黄河人文精神等方面进行创新,建设黄河文化带、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打造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培育具有黄河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沿黄河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全黄河流域区域协作提供支撑,为黄河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内驱力,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出彩河南乐章。

  【作者贾兵强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原科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项目(2016cx022)阶段性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