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沿黄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推动黄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黄河全流域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分类施策,各有侧重,统筹谋划。
一、上游要围绕涵养水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上游三江源地区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雪山冰川广布,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祁连山冰川总面积2062.72平方公里,储水量1320亿立方米。上述自然条件决定了黄河上游要注重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
(一)保护“中华水塔”,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位于青海省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和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的祁连山地区等上游生态功能区维系着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生态安全。因此,黄河上游地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产业经济,一定要强化责任担当,肩负起保护好“中华水塔”的神圣使命,紧扣涵养水源功能定位,树立正确政绩观,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防止人为生产破坏活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近百年来黄河上游地区冰川退缩趋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二)建好国家公园,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区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黄河上游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全力推进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着力理顺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切实解决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针对三江源地区冰山退缩、胡泊萎缩、水土流失、超载过牧、草场退化、鼠害猖獗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要认真落实《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健全完善保护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一流的国家公园管理服务体系和科研体系,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针对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要实行“封存式”保护,大力整改和规范保护区内探采矿、水电开发、旅游项目、生态移民和生态恢复等。
(三)发展生态旅游,打赢脱贫攻坚。与传统的农林牧等传统产业相比,作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的生态旅游业,肩负着保护脆弱生态系统的特殊职责。生态旅游业注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能够有效遏制传统产业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黄河上游的三江源地区和祁连山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具有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连片特困区域多、发展难度大等特征。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扶贫效果好,社区受益大,而且对于贯彻落实西北大开发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功能区划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时期,黄河上游深度贫困地区,要贯彻落实《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把发展绿色旅游业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位置,充分挖掘出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中蕴含的致富能量,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也释放出脱贫攻坚的朝气,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最大化。
二、中游要围绕蓄水保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汾河等支流污染问题突出”,“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因此,黄河中上游要围绕蓄水保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抓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污染。针对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汾河等支流污染问题突出,必须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做好如下三方面工作:首先,严控黄河中游开发建设。对于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以及山地灾害易发区,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对于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却因特殊情况需要建设的项目,应充分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论证,严格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切实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坚决防止水土流失。其次,要保护湿地生态特征。实行黄河中游生态系统综合,恢复退化湿地、补偿湿地生态、综合调配水资源、构建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等。再者,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妥善处理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以及水的监管之间的关系。黄河中游煤炭、有色等产业体系偏重,资源性重度污染较多,必须加快推动黄河中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修复的重大工程,也会对于黄河中游污染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二)节约集约用水,发展现代农业。黄河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2%,目前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其极限。农业用水是黄河水资源的耗用大户,用水量占黄河总用水量的80%左右,黄河中游灌溉水利用率远远世界先进水平。鉴于此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因此,黄河中游要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继续推进河套灌区和汾渭平原现代化改造,规模化推进绿色一体化精准高效灌溉技术,如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微灌等;不断实现先进节水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节水技术和能力,实现技术节水;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按照水资源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要求,实现管理节水。总之,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新要求,通过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打造节水、高效、生态型现代化灌区,不断提高农业的节水水平,推进黄河中游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而推动黄河中游农业发展现代化。
三、下游要围绕湿地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下游的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一)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促进滩区高质量发展。黄河下游至华北平原后,坡度变小,流速缓慢。每年从中游输往下游的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中,使河床高出两岸河堤之外的平原,从而形成地上悬河。下游滩区既是黄河泥沙淤积的地方,也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家园。从保障防洪安全、促进滩区经济发展和满足沿黄城市生态需求出发,下游要因滩施策,妥善安置滩区居民,处理好生活、生产、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在下游宽河段,在大堤临河侧淤筑“高滩”,建设美丽乡村。实施疏浚河槽、淤高形成“二滩”,构建河湖水系,积极打造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绿色养殖业。对控导工程连线以内的“嫩滩”,实施滨水缓冲带与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将生态孤岛连成生态连廊,不断优化下游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全面开展黄河下游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最终实现滩区人水和谐共生。
(二)保护湿地生态,提高生物多样性。万里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奔流而下,蜿蜒5464公里,从东营注入浩瀚的渤海。河海交汇,大河息壤,创造出了年轻的土地,也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土地——黄河三角洲。作为国际重要湿地,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在世界9条鸟类主要迁徙通道中,仅黄河三角洲就横跨2条。黄河下游要有力推动黄河口区域湿地修复和生态保护,积极争取实施丰水期清水沟流路和刁口河流路“双流入海”,实现保护区与黄河的大水系连通,构筑循环互济的水系格局,从而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供各种鸟类栖息驿站,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黄河下游重点保护溯河洄游鱼类、日本鳗鲡、中华绒螯蟹、刀鲚、北方铜鱼、“四大家鱼”等物种及其生境。黄河三角洲河口重点保护河口洄游性鱼类、滨海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建设重要水生生物繁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和生态系统修复,实施鱼类产卵场修复与重建、退化水生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合理配置黄河下游水资源,基本保证干流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有效控制黄河流域外来水生生物等等,构建起生物多样性生态格局。(作者张凯为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是中原工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