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文化资源转化与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0-01-10 09:33

  作为河南的省会,郑州是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郑州是中国三大商品交易中心之一、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新亚欧大陆桥黄河流域第一大城市、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更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然而,郑州还不是文化强市,与国内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能力还不足,文化品牌影响力还比较低,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平衡,文化人才还非常匮乏。因此,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品牌优势,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文化影响力,从而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挥更大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郑州文化资源的聚集现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郑州人创造了难以尽数的历史文化资源。郑州地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

  (一)悠久厚重的史前文化与黄帝文化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三皇五帝活动的腹地、中华文明轴心区。约5000年前,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新郑。新密市李家沟遗址,距今约10500年至8600年,出土遗物揭示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历史。在新郑市裴李岗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当时的人民已开始饲养家畜并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活动,原始农业生产在黄河流域的发展是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距今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著名的古人类活动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中许多保存完好的房基,以其独特的“木骨整塑”的建筑工序和施工方法,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印发国发[2008]19号文件,确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郑州市下辖新郑市举行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一大盛事,在“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事颁奖大典”中,该活动被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了中华民族寻根祖的主题,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对于展示州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宣传郑州市的文化历史形象,对内市民形成精神化自豪感与凝聚力,对外宣传“老家河南”的寻根问祖认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深远的少林文化与名人文化

  少林寺位于郑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禅宗祖庭,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少林文化作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自然具有佛教文化一般的特点。而佛教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少林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其“禅武合一”的精神,对中华武术乃至佛教信仰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郑州历史上名人辈出,灿若群星,数不胜数。从人文始祖黄帝到郑国名相子产,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从诗圣杜甫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建筑宗师李诫……当代,郑州又涌现出邓亚萍、刘洋等多位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名人,组成了具有郑州城市符号意义的名人群体。名人资源是古都郑州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更是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到郑旅游的重要文化旅游符号。

  (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郑州姓氏文化源远流长,郑氏、潘氏、许氏、侯氏等姓氏发源于此;郑州各地还有许多淳朴的民俗技艺,比如民间社火、民间歌舞、砑枣技艺等;郑州还产生了现代豫剧大师常香玉,代表了豫剧的最高水平;郑州杂技也独具魅力,郑州杂技团的诸多节目在国内外赛场上屡获殊荣;郑州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名席、名厨、名菜、名面,名目繁多、名不虚传。

  此外,郑州的商城遗址、城隍庙、荥阳的鸿沟和虎牢关、巩义的北宋皇陵、杜甫故里和康百万庄园、中牟官渡古战场等历史文化遗址,也是郑州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名片。

  二、郑州文化资源转化和品牌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洲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足,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多,郑州文化资源转化和品牌培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郑州历史文化资源厚重,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郑州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一些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比如中牟的列子故里、巩义的北宋皇陵等,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宣传方式和展示方式,鲜有人知;另一方面,体验内容有限,文化衍生品多样性不足,表现手段单一粗糙,整体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全局性的缜密谋划。

  (二)文化产品知名度低、创新能力不足

  郑州文化产品品牌少、创意不足。不论是市井文化、姓氏文化、圣贤文化,还是红色文化、自然景观,都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开掘不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缺乏文化内涵,不少旅游景点、设施、文化产品缺乏浓郁的地方特色,缺乏艺术独特性和艺术精致性。郑州旅游多为团体观光型旅游线路,缺乏个性化和亲情化。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分割快速进行的今天,没有响亮的文化品牌,就意味着没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郑州的文化资源丰富,随便找一样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很多文化资源没有找到准确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载体。

  (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

  文化产业是显著的消费拉动型产业。在经济的推动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目前,郑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文化需求不能有效对接,造成供应不足。首先表现在产品多、精品少。现在文化产品的种类已经十分齐全,文化产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是文化产品的质量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造成文化产品与当前的文化需求、时代风尚、消费预期产生错位,加之生产盲目、片面追求数量,导致精品缺乏,无法充分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文化产品缺乏创新。这就导致产品生产低水平重复,内容单一、形式陈旧。加之缺乏奖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导致创意激发与产品转化严重滞后,雷同多、创新少。最后,郑州人口多,但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却不足,城镇家庭人居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不高,这从侧面也说明了郑州文化产品供应不足、消费水平偏低,亟待开发。

  (四)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

  郑州文化产业的主要指标与其他全国中心城市相比相对落后,面对当前文化需求多样性、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高质量、高品位,切合文化市场需求的内容产品和服务需求不足。另外从产业结构看,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比重过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相对发展缓慢,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偏低。

  (五)文化人才相对匮乏

  郑州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产业创新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四多一少”:娱乐业从业人员多、经营性从业人员多、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多、非文化部门从业人员多,而高级人才偏少。另一方面,郑州文化人才储备不足,人才队伍不健全。

  三、探索郑州资源转化与品牌培育的路径与对策

  文化品牌是一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总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水平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郑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深度挖掘和整合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将文化品牌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精心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著名文化品牌。

  (一)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实施文化资源的市场化管理

  开发郑州传统文化资源,要针对目前文化体制中不利于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面进行改革。在文化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化进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合理的文化产业政策,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维护文化市场秩序,确保公平竞争,提供信息服务等。政府文化部门要从这种转变中提高效率,文化企业要从这转变中获得市场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将更多的稀缺性的文化性资源投放到市场,丰富市场交易内容。其次,建立有利于文化资源市场配置的公平竞争机制,确保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公平有序。最后,形成有利于文化资源市场配置的投资机制,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文化资源通过市场配置投入到重点文化项目和具有良好发展优势的文化生产领域。

  (二)加大文化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影响力

  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创造特色经济产品和文化价值、文化品牌是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首先,运用媒体的力量,加大品牌传播力度。如新郑大枣、河阴石榴、荥阳柿饼、少林寺素饼等,可以选用适当的广告代言人,通过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使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附加值大幅提升。其次,充分发挥品牌文化企业的带动作用。支持大型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立足郑州自身的文化品牌优势,以重大文化项目带动,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

  (三)实施文化品牌开发战略,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郑州悠久的历史积淀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品牌经营是很好的市场化开发方式,可以对社会生活中分散存在的文化事象进行有机整合,并用虚拟包装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品牌和商标的完整产品,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方便旅游者识别和购买。培育文化品牌,一定要突出特色性、差异性,唯一性。避免一哄而上,同质化竞争。另外,还可以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要完善精品旅游线路和红色旅游线路,深入开发少林寺、黄河游览区、北宋皇陵、杜甫故里、康百万庄园、浮戏山、官渡古战场等旅游精品;逐步推广中原根亲文化旅游、节会文化旅游等民俗旅游项目;推进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文化旅游线路;整体开发登封旅游线路等一体性线路;提高郑州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实施文化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拓展新业态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区域、城乡发展的总体框架,鼓励各地积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本地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区域之间在文化产业各领域开展分工与合作,突破区域空间差异,带来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加大经营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在此基础上形成新业态的构建和快速发展。比如,以互联网、云计算、数字技术、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的改变等。要结合郑州实际,大力发现、扶持、培育“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等新型文化业态,让传统文化产业得以与市场接轨,鼓励一批成长性高、产业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文化企业成为新业态的领头羊。

  (五)打造文化人才高地,提供文化产业人才支撑

  首先要用活现有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使真正有作为、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都能受到尊重,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其次加大力度要引进人才。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借脑引智”,要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秀文化人才来河南建功立业,实现双赢和共赢。再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要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吸引优秀的外地文化企业人才到河南发展,同时抓好文化企业家、文化创作人和文化经纪人三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