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领会把握精神实质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0-11-05 08:53

  认真学习领会把握精神实质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为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11月4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会”,邀请省内多位专家学者,就全会提出的新表述、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展开交流研讨。现将发言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

  □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谷建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清楚认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着力点。

  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主要源于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环境红利,发展动力主要是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环境红利逐步消失,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是引不来、买不来的,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其次,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要在2035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需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坎,而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放在核心位置,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供需平衡。再次,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强烈,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我国必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不受制于人、不依赖国外。最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只有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水平、现代化水平,解决好当前我国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新发展格局才能形成。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着力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发挥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最大的制度优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采取举国体制集中攻关,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科技自立自强问题。二是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要围绕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科学配置创新资源,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在创新模式上实现由跟踪模仿向并跑领跑转变。过去我们在低收入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主要是跟踪模仿,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国外。现在我们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众多科技领域实现与国外创新同步,在一些重要战略领域要领跑世界。四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离市场最近,最了解市场需求,创新冲动最强,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在创新实践中,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五是加大基础研究力度。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于原始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就高。而原始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基础研究能力,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下一步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掌握发展主动权

  □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皇甫小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回顾总结了“十三五”发展成就,描绘了今后5年以及15年的发展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要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掌握发展主动权。

  增强发展信心。现在到年底不到2个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要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各项工作。

  抓住发展机遇。当前,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找准发展定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集中回答了新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全面体现时代新变化,符合实践新要求,为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指明了方向。要找准新阶段发展定位,找准与国家重大战略的衔接点和融合路径,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争创发展优势。全会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领地位,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等创新性举措。要切实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进一步塑造竞争优势,确保发展行稳致远。

  下一步,要立足河南实际,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结合起来,与落实国家战略结合起来,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在战略布局上,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我省市场规模优势,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转变,走出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动能上,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发展新经济,强化新技术应用赋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发展路径上,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提速、数字全面赋能。在区域布局上,顺应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主要空间形式的新趋势,统筹中心城市龙头带动、都市圈节点城市错位发展、县域经济基础支撑作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工作重心上,在制定好“十四五”规划的同时,毫不放松地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千方百计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增长态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守好安全生产底线,把各方面工作抓得更加扎实、更有实效。

  从三个维度理解新型城镇化

  □省发改委工程咨询中心党委书记 赵书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此,我们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从思想方法维度看,“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务落实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运用到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中和政策工具设计中,将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力作为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规模的重要依据,建设开放创新、包容共享的宜居城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城市生态修复、社区修整、产业修缮,充分发挥生态人文和景观价值,使绿色生态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把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完善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效率,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三是要坚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理念,把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创建、环境治理、经济转型发展统一起来,把城镇与乡村贯通起来,重塑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四是要坚持智能化、精准化治理理念,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的技术,努力实现目标管理量化、管理标准精细化、管理手段智能化、管理服务人性化,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决策、管理、创新的城市治理方式。

  从工作方法维度看,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一是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社会友情之手、个人勤劳之手、科技智慧之手、生态和谐之手的作用,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生态化和智能化,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使城镇布局更加合理、城市体系更加完善、服务功能更加强劲、区域城乡更加均衡、城市治理更加智慧、城市生态更加优良、市民生活更加幸福。二是要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各种政策工具组合,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针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薄弱点和关键点,集中力量攻关,破解新老矛盾。三是要提高空间效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空间载体作用,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样化,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结构。

  从技术维度看,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模拟推演城镇化进程,预测城镇化发展趋势,防范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做到目标定量化、责任明细化、标准精准化、措施具体化,提高城镇化水平。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省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 许贵舫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点任务。我省要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的跃升,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瞄准具有市场优势的产业链,建新链、强优链、补断链、延短链,构建更加强大、智慧、安全的高能级产业链供应链。鼓励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突破瓶颈,建设产业基础和创新中心,研发集成电路、芯片、高端轴承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新增一批千万亿级产业集群。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及生命健康、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集聚旗舰型骨干企业,突破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前瞻性布局5G通信、全光网络、量子信息、生命健康、分子育种、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培育形成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行业“冠军企业”。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支持食品、纺织服装、卫材、日化等产业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质量。

  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争取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关键国产装备材料和成套工艺研发中心等。围绕信息技术、大数据存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基地。依托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等,谋划建设“一带一路”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搭建技术供需桥梁,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河南就地产业化。

  重视人才对提升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依托郑州都市圈建设创新创业高地和“人才特区”,瞄准科技前沿和紧缺产业领域,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科技奖项获得者、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等一批海内外顶尖人才以及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培育壮大大学生人才、青年科创人才队伍。

  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开展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更高水平的河南自贸试验区。整合自贸试验区、综保区、口岸等开放平台,联合打造以“郑汴港”为主体的自由贸易港。集合郑州都市圈“1+4”城市力量,打造“黄河大湾区”国际产业科创中心,形成引领河南对外开放的龙头和核心。

  做好郑州、洛阳两大都市圈产业的布局和链接。依托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把区域空间布局和产业空间布局进行有效对接和重合。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发展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5G、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

  准确把握“十四五”发展趋势

  □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建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四五”及其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需要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发展趋势。

  从发展战略看,“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按照十九大“两步走”的战略步骤,2021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将转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和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构成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小康、全面小康,再到基本现代化、现代化强国清晰完整的时间表、路线图。

  从发展阶段看,一是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工作重点在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正常情况下,预计我国将在“十四五”末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三是由大国建设转向强国建设,“十四五”的重要任务是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交通强国,远景目标是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

  从发展布局看,一是“1+4+5”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基本形成。即“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东北振兴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空间战略布局已经落地。二是都市圈成为区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式。三是统筹区域发展的空间组合链条,呈现为城市群—都市区—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小城市—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的城乡区域格局。

  从发展导向看,一是加快构建并形成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我国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优势,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基础的高级化,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三是完善城镇化战略,着力优化城市“三生”空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四是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五是更加注重安全发展,全面增强抵御风险冲击的大国韧性,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从发展动能看,“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要勇于进入技术创新的“无人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推动创新在更高层次上赋能高质量发展。

  从发展目的看,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生保障不再是简单托底数、满足基本需求,而是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抬基数、实现高品质生活;民生福祉也不再是原来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而是要育好、教好、医好、养好、居好、扶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省社科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 陈东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党的文献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必将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人口年龄的自然增长和平均寿命的持续增长,2022—2035年,我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第二波冲击,进入老年人口数量增长最迅猛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将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速度加快、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增多、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繁重的显著特征。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将面临更多更大更加不同寻常的挑战。河南是人口大省,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2019年末,河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2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84%;65岁及以上人口107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16%。预计到2050年,河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00万,占比33%。河南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失能老人多,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明显,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河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优化生育政策。制定人口长期发展规划,强化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引导已婚家庭在女性最佳生育期生育孩子,确保出生质量。减少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鼓励高学历人群生育二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二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培训,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鼓励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延长工作年限。引导老年人再就业和参与社会活动,支持身体健康、有技术专长的老年人才自主创业。三是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把握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发展银发经济,丰富养老服务业态,推动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护养结合,支持养老服务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提供更加方便可及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五是强化老龄社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提升农民农村的精神风貌

  □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社长、研究员 闫德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的一点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升农民农村的精神风貌。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建设。加强理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理想信念、道德水平、文明素养,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向自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组织、监督和检查作用。发挥农村经济组织作用,建好用好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好法治、自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治理作用,推动乡风文明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内生活力。基层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乡规民约”制定执行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民主评议、民主决策,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做强经济基础,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经济支撑,从资金、人才、设施等方面加大精神文明建设投资力度。

  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与文化活动,让文明理念融入农民血液中。实施典型示范引领工程,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及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领移风易俗走向深入。实施农村陋习整治工程,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村规民约等措施倡树文明新风。实施普法教育工程,增强农民法治观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用“文化+”化民育民惠民富民。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好农村文化服务品牌,提高农村文化供给质量。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