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 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0-12-01 15:42

  2020年5月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着眼于国家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内大循环的重点在于扩大内需,依托投资和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以直接优化供给、引致拉动需求。从今年前三季度看,我国扩大投资力度较大,对于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以及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都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新发展阶段的投资,无疑要顺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和内在要求,进一步挖掘国内超大市场潜力,打通国内大循环的一些堵点、断点,提升内部有效需求,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

  一、促进消费提质扩容,补足释放内需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度长期依赖出口拉动,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发展和“逆全球化”的抬头,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剧变中的新的国际经济形势。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已经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目前,我国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仍然不能有效满足消费需求,消费供给升级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且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双循环”战略实施,也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是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供给,也是明天的消费。应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从供给侧发力,聚焦消费新增长点,引导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努力增加高质量供给,结合“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同时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引导资金充分释放疫情期间催生壮大的无人配送、生鲜电商、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等新兴服务需求,以满足消费、引导消费、创造消费为努力方向,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内循环动力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逐步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2019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并存在继续提高的空间。加强城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人口等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领医疗、教育、保障房等民生基础设施的投资,既有利于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有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又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在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展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目前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依托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容量,以及强烈的集聚效应,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将为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在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提升生活环境品质等方面加大投资,提升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水平,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国内大市场构建,提高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更好发挥城市群、都市圈的核心引擎功能,增强内循环动力。要紧紧围绕城市空间品质和功能的提升,开展完善以老旧小区、旧城区、老旧园区为主体的城市投资更新行动,要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的公共设施与服务能力短板,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就业安家需求。

  三、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激活转型新动能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逐步开启,充沛的内需、有效的供给、顺畅的互联将成为发展新格局的核心要素条件。作为打通双循环的重要着力点,新基建不仅可以在“内循环”中推动供给需求双升级的步伐,也有助于巩固和拓展内外循环的多元纽带。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减速增质”发展阶段,低质量的需求侧调控激励难以匹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而依托新基建投资,通过5G和新型交通网络建设能够网络化地创造和普及消费新场景,大规模培育消费新行为和新需求,推动“内循环”中的需求升级。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促进供给侧的数字化升级,加速“内循环”中的供给有效转型。此外,新基建将推动全球价值链的数字化转型,并由此打开国际合作分工的新渠道,加快形成基于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新全球化时代,也有助于我国吸引全球资本的长趋势流入,在更高水平上融入新一轮全球化。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新基建投资不仅要重点投向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关乎未来社会发展具有技术前瞻性的基础设施,还要投向智能制造以支撑新技术发展的核心制造业领域,以及投向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相关联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生态、宽带网络等“短板”领域,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占比仍较高,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高技术供给不足,很多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市场、资源两头在外”,现有的低附加值、低端产业链受上游产业影响,受到国外产业打压和围堵,在国际供应链、产业链中仍然存在断链风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社会循环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在推动我国产业链从下游逐渐向中上游发展,实现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转型,进而破解产业链发展困境,推动提升经济循环效率,地位作用关键。在新发展格局下,必须坚持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抓,一方面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依托有效投资,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并以智能、绿色、质量、安全等为重点,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另一方面,扩大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补齐、做强、做大产业链,真正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循环流动,提升我国产业链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社会资本活力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既要有效发挥政府引导带动作用,也要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首先,要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各类投资主体的内在动力。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引领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和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降低社会资本参与门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其次,优化营商环境。当前我国各地、各城市还存在营商环境发展的不平衡,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投资环境,积极营造扩大有效投资的良好氛围。一要落实好国家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推进重大项目向民间投资开放,推进与央企、国企的战略合作,共同促进有效投资快速增长。二要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是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增加民间投资力度,加大优质供给。三要优化审批服务,推进行政审批无纸化进程,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服务力度。此外,资本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具有枢纽作用,是构建“双循环”的关键抓手,应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步伐,稳步推动注册制改革,完善转板机制,推动法制配套,强化信息披露,为企业提供一个开放化、透明化、高效率的投融资市场环境。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王摇橹)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