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城镇空间扩展的总体思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按照这一要求,中原城市群城镇空间扩展要遵循以下原则和逻辑。
形成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
中原城市群城镇空间扩展必须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下进行。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中原城市群城镇空间扩展要有利于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聚集经济和人口,有利于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有利于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和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提升城市群以及大中小城市内部的安全标准,减少城市空间扩展对环境冲击。建设海绵城市,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韧性城市,增强城市群环境的承载力,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强化城市群的柔性和弹力,防止其生态环境、社会治理脆弱,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运动式治乱循环。
区域一体化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中原城市群城镇空间扩展必须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推进。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畅通、公共设施联通、公共服务高效、公共产品优化。中原城市群作为一个区域系统,其内部一体化程度以及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对接协调水平,决定了自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方式、程度和效果,也决定了自身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原城市群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立足市场规模、人口资源、交通枢纽、内陆开放高地,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中原城市群的“黄河战略”与长三角的“长江战略”、京津冀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现区域高效对接合作、互助互补。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中原城市群城镇空间扩展必须在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展开。城市群的发展最终是满足人的需要、为人服务。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都需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进行。要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塑造城市风貌,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安全城市、绿色城市。要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提高县城聚集经济和人口的能力。
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中原城市群需要在“黄河战略”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
首先,做好大规划,构建“金字塔”政策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站位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着力构建以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为“塔尖”、重点领域专项规划为“塔腰”、关键环节专项政策为“塔基”的“金字塔”规划政策体系。
其次,建好大平台,郑洛“双引擎”协同发力。搭建好平台,才能整合起资源。高水平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打造郑州大都市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率先启动郑州核心片区建设,制定出台郑焦、郑新、许港等产业带发展规划,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完善支持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政策措施,推动与三门峡、济源示范区联动发展,支持洛阳打造“洛阳智造”新引擎、扩大开放引领新引擎、创新驱动升级新引擎、河洛文化铸魂新引擎。协同发力,共同建好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其三,干好大项目,率先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沿黄地区是全省的经济中心,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尤为重要。我省围绕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等重点领域,先期启动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八大标志性项目,带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实施沿黄生态廊道试点示范、规划建设沿黄湿地公园群、推进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黄河防洪安全防范治理、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体系、推进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等八大标志性项目,其中首要实施郑州段、开封段、三门峡段、新乡平原示范区段生态廊道示范工程,率先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河南省委党校祁海军)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