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进河南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河南自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2018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但在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科学规划,特色不够突出;政府主导为主,村民参与不足;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金投入不足;专业建设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效果直接关系着能否有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否改善河南农村的人居环境,能否提升河南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省长尹弘在2020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因此,找到有效的提升路径对于河南美丽乡村建设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
一、基层党建引领美丽乡村“新发展”
突出党建“主体”引领,美化乡村环境。充分发挥农村党员、驻村干部示范引领和巡护监督双重作用,全面落实党员干部包村包片责任制,由党员带头,积极投身乡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着力打造规范整治、干净优美的农村环境。
突出党建“督查”引领,营造良好氛围。适时开展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评比活动,对县域各乡村建设情况实地检验,督促各乡村对号入座,形成对标先进、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突出党建“文化”引领,培育文明新风。深入实施“乡村文明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好婆媳”“好邻里”“好村民”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并将评选结果公示,倡导良好的文明道德风尚;要利用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党心连民心”活动,将惠民政策、家乡变化、乡风文明等内容融入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
突出党建“发展”引领,造福农民群众。要通过设定“产业特色化、基地标准化、发展规范化、效益最大化”的“四化”标准发展乡村产业。要探索“党建+电商”“党建+合作社”“党建+特色产业园”“党建+红色旅游”等新式乡村经济形态,打造支柱性产业,真正让乡村得发展、村民得实惠。
二、乡风文明装点美丽乡村“高颜值”
一是让身边榜样“红”起来。要鼓励道德模范、创业先进代表进讲堂,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要组织开展“新乡贤”评选,评选出致富带头人、德能兼备者作为当代乡贤先进典型,支持他们参与乡村治理和村规民约制定,发挥他们在弘扬家风家训方面的引领作用。
二是让乡规民约“管”起来。乡规民约需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积极服务于村民事务的调解、监督与治理。
三是让乡村文化“雅”起来。要积极开展古镇、古村落民间文化保护,大力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全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乡村群众文明道德知识的教育培养,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渠道大力开展乡村群众文化素质培训;要深入组织开展助学、助困、医疗、文化宣传、文艺演出等农村志愿服务。
三、科学规划塑造美丽乡村“个性化”
一是完善规划设计。要以国家指导性文件为纲,在顶层设计上进行科学论证和完善。要坚持规划先行、面向全局,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经济、民俗差异,因地制宜,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彰显宜居则居、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
二是加强协调联动。要实行市、县、镇、村四级联动,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提高成效,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市级联系领导和帮办单位要履行帮扶指导责任;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完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提高资金利用速度和效率;县、乡是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主体,加强组织领导,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落实者,要主动抓好落实,强力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同时,要改变目前专项项目管理体制下主管部门不一、政出多门,政策难以集中发力的现状,因地制宜,以乡村的产业定位为目标统领,使各专项项目同发力,实现多重政策目标。
三是要彰显建设特色。要严格落实“一村一品”政策,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营造原汁原味的“乡愁”,各乡村之间要实现“产业互补”而非“产业替代”,避免同质竞争而导致资源内耗、产能过剩。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除了结合本地特有地理自然条件实现乡村外在环境的美丽宜人,更要结合各地的古今特色文化(比如南阳的汉文化、楚文化,安阳的殷墟文化等)实现内在乡村文化的特色突显。
四、引智育人才催生美丽乡村“领头雁”
一是广开门路引进人才。要大力引进精通农业科技的技术型人才、懂得农业营销的经营型人才、善于乡村治理的管理型人才,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如,引进外部企业家或专业技术人才深入乡村开展混合型社会创业等;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支持政策,吸引大学生扎根农村。最后,要吸引打工青年返乡创业,发挥他们在城市开眼界、多历练的长处,鼓励他们返乡带领乡亲致富。
二是多措并举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利用“远程教育”“田间课堂”等载体,组织专业教授、“土专家”“田秀才”等因地制宜开展种养殖技术、新型农机具应用技术、网络电商等培训,引导农民学文化、学科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当地的种养殖大户、农村电商能人等为重点,打造一批“乡土能手”,鼓励他们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头雁”。
三是优化环境留住人才。要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优化教育、医疗、交通、通信、住房等软硬件设施,消除留村人才的“后顾之忧”。要积极为人才留村创业搭建舞台,研究制定信贷、土地流转、经营销售等相关支持措施。要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三产或以三产为引领的融合产业使越来越多的人才集聚乡村,让“归雁效应”逐步显现。
五、创新融资扩展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池”
政府财政资金有限,无法对美丽乡村建设做到全包全揽,需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镇医院、学校、供水、供气、供电、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实现政府、村民、社会资本三方共建共赢。现有的投融资主体主要由政府、银行、民间资本等构成,可根据大小不同的建设规模设立差异化融资模式。
对于投资额在20亿以上的大型建设项目,社会资金应占建设投资金额的70%以上为宜,政府财政资金占30%以下为宜,融资模式可采用PPP模式。
对于投资额在10到20亿之间的中等规模建设项目,社会资金占比应在60%左右为宜,政府财政资金占比应达到40%左右为宜。因所需资金量较大,除政府配套资金,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PPP模式、众筹模式、股权融资模式等。
对于投资额在10亿以下的中小规模建设项目,社会资金占比应在30%以下为宜,政府财政资金占比应在70%以上为宜。在融资模式上可设立美丽乡村投资公司,以股利分红或利息收入,吸纳乡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资金加入。
六、共建共享增强美丽乡村建设“获得感”
一是要建立完善村民建设参与机制。要深入村民,积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征求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的意见建议。要切实让村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在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维护等各个环节建立村民参与机制,保障政府规划和农民所想相统一。
二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对村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村民知晓率,燃起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加强典型示范,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先进村组和先进人物,组织村民代表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形成学先进、比先进、带头建的良好氛围。
三是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共同体。以切实增加村民的获得感为目的,以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为核心,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共同体,通过多元联动,实现政府、村民和社会资本三方利益目标的激励相容,鼓励广大村民自愿投资投工投劳,充分激发村民的建设主体性作用。要完善并推广河南省邓州市孟楼镇“三权分置”经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让乡村的产权作为要素参加市场运行,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让村民得实惠,从根本上激发村民共建共享的主动性。(南阳师范学院孟冬冬)
【本文是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批准号:2020JC55)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