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性胜利、“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项重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得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作为最基层的新型主流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从哪些方面发力服务乡村振兴呢?
据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70.4%,比2020年3月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网民的规模为3.09亿,比2020年3月增长了5471万,增长了18.%;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55.9%,比2020年3月提升了9.7个百分点。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战中,网络扶贫行动纵深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带动边远贫困地区非网民加速转化。在网络覆盖方面,贫困地区通信“最后一公里”被打通,截至2020年11月,贫困村通光纤比例达98%。在农村电商方面,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对832个贫困县全覆盖,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在对河南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进行调研发现,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内生动力不足、长远规划不够、人才队伍匮乏、服务意识不强、集群效应不显是通病,尤其是在与乡村振兴的粘合度上存在明显差距,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开设有《乡村振兴在***》的专栏,这也仅仅是在宣传乡村振兴工作上做了些文章,服务“三农”的措施还远远不够,文化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政务服务都没有相关内容,与“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相差甚远。具体的表现为,农民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的关注度不高,一些平台的用户数只有几千人、日阅读量仅仅数百,甚至有平台的日阅读量为零。
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宣部强调,“努力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这给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首先,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新时代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县区作为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的一个层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根本属性是媒体属性,是基层党和政府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是了解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应该按照融媒体的发展规律,围绕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把握好自己的传播内容,“上接天线”,传递党中央的声音;“下接地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准传播,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充分报道、充分宣传,形成舆论强势,巩固官办媒体在意识形态舆论场的主阵地。
其次,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新时期社会治理的必要手段。县级融媒体中心承担着传统媒体的功能,又有服务基层的功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将辅助配合基层治理方式方法,通过自身的政务信息、便民服务、舆情监督等功能,来协助基层政府加强社会治理这也是协调、整合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下面五点工作。
第一、主推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统领、是前提,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把党的声音传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的精神在基层全覆盖、无死角的传播。舆论引导包括党务宣传功能,传递党建咨询、开通线上学习平台、搭建党组织之间横向纵向的沟通、建立组织信息、党员信息、活动信息的信息库。舆论引导包括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施文化娱乐引导。很多融媒体中心平台建立了文化超市,收集优秀文化产品和资源,群众在线上可以点播自己喜爱的电影、戏曲、书籍等,主办方还可以根据群众的需求和点播情况,组织戏剧团、歌舞团到乡镇村庄实地演出。
第二、增强政务服务。政务功能是综合服务平台的一个体现,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提升政务效率的功能,更是促进县域党政机关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功能。不久的将来,全国将建成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了线上一网通的功能,让群众线下少跑腿。例如网上的农村土地确权、身份信息查询、务工服务等。政务功能也促进了政府信息的公开化,接受人民监督,搭建沟通的桥梁。多数的融媒体中心平台把服务群众的政策信息也作为了信息推送的主要内容,既有政策引导、又有技术支持,满足了基层群众个人发展和生活的需要。
政务功能还可以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分析数据背后的关系,构架事物发展的模型。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政务服务,收集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群众活动等数据,并把这些数据应用到决策服务中,这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辅助。
第三、提升便民功能。便民功能是增加群众粘合度的必要手段。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本土新闻资源有限,单靠新闻是无法支撑整体运作的,也无法吸引受众的关注。因此,要考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医疗卫生到水电气暖费用的缴纳,要建立相应的便民链接。这既是增强平台吸引力的需要,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便民功能主要体现在网站和APP两种形式,群众可以通过模糊查询或者直接点击相应的板块,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或服务。县级融媒体的建设刚刚起步,聚焦更多的是新闻功能,但从整体治理理论的角度来讲,它的未来是与“智慧乡村”相向而行的,最终会融入“智慧中国”的大数据当中,因此,起步之初就要考虑相关的端口设计,建立与第三方平台桥接的出口。
第四、开拓电子商务。开拓电子商务即是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需要,又是融媒体中心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互联网全覆盖的背景下,县域电商必将迎来大爆发期。县级融媒体中心具有庞大的受众,能够整合信息资源、具有政府背景下的公信力,当仁不让的要开展电子商务功能,这也是融媒体中心自我发展的需要,对财政支持也是一种补充。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电子商务最大的优势是与地方特色产品相结合,获取的是最新鲜、最地道的特色农产品或手工艺品等,不仅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也打开了地方产品的销路,丰富了平台内容,这也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服务基层的必要功能。
第五、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县级融媒体中心一定要考虑农村地区的文化、经济、社会情况。针对老年群众较多、文化程度较低的普遍现象,增加简便易行的服务功能,如语音提示、小广播、戏曲欣赏等内容;针对农村的年轻人,为县域基层提供流量经济、年轻人经济、技术经济的可能,其中人工智能、5G传输、移动直播、爬虫技术、无人机拍摄等新技术,将为县域基层提供无限的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正当其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将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带到基层,满足群众所需,也将全面承担起“数字乡村”的建设者、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的平台、设计的内容、展示的服务、带来的产业链,引领乡村创新发展、推动乡村数字经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精神面貌,让数字乡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引擎,必将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做出突出贡献。【焦作广播电视台 李明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项目(SKL-2020-677)的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