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十大战略深度看:释放创新潜能 提高科技硬实力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2-02-18 09:30

  编者:全面实施“十大战略”,是加快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具体抓手。新的一年,推动实施“十大战略”落地见效是全省上下的关键任务。为了更深一步推动工作,河南日报理论版即日起推出“十大战略深度看”栏目,结合最新会议精神,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全面梳理、深度解析“十大战略”。今天第一篇,深度看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释放创新潜能提高科技硬实力

  嘉宾: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郑广建

  内涵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一系列创新活动。把科技创新简单理解为科学理论研究、科学技术研发或片面理解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都是不全面不系统的,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大人才观”理念,科技创新不只存在于大学和科研院所,也可以产生于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一线;院士、科学家、大学教授是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农民科学家、一线生产工人、客户服务人员也是科技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力量。

  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和源头活水,是技术发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性支撑。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决定力量,缺乏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撑就不能屹立科技前沿,也难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目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现产业化的融合越来越深入,只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才能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部署

  2021年7月,省委书记楼阳生在调研科技创新工作时强调,在建设现代化河南新征程上更加出彩,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华山一条路”,舍此别无他途。

  2021年10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提出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2021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2年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重点任务:推动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完成架梁立柱,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全面展开,“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高质量推进。

  2022年1月,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96%以上。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分支机构。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单项冠军、“瞪羚”等创新型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6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100家。大力引育创新人才,创新科研体制机制。

  科技强省的创新经验

  ●四川

  以空间集聚和学科关联为导向,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核能、空气动力、生物医学、深地科学、天文观测等五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科学数据和研究中心,建设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转化医学、大型低速风洞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新型空间光学研究装置、超高速轨道交通试验平台等前沿引领创新平台。高起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高水平组建天府实验室,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

  ●浙江

  打造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三大科创高地,形成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引领,G60科创走廊(浙江段)为支撑,杭州、宁波、温州自创区为核心,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等为节点的创新空间格局。到2025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60个,高水平建成之江、西湖、良渚、湖畔、甬江、瓯江等10家省实验室,新建10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快建设“城市大脑”、之江实验室天枢开源等人工智能开放平台。

  ●广东

  加快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到2025年,建成50家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45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0家左右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深化“三部两院一省”合作,成建制、成体系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深圳国际人才特区、广州南沙新区国际化人才特区,创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际院士谷、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

  塑优平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主持:去年,嵩山、神农种业、黄河三大省实验室挂牌运营,是我省创新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今年在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等方面,我省还将如何发力?

  郑广建: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原始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体现国家意志、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坚强保障。我省要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一轮布局的历史机遇,加快深入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在我省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4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以优势学科为基础、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完善省实验室体系,力争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基地,高质量建设和运营已经挂牌的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3家省实验室,省、市、县(区)、校、院、企联动谋划建设龙门、中原关键金属、现代免疫、食品等新一批省实验室,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在我省落地生根,同时,优化整个省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的河南力量。

  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效。实施“双一流”创建工程,进一步提升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等“双一流”的含金量和影响力,支持省内其他高校和优势学科进入“双一流”序列,培育一批“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增加创新源头供给和人才供给。优化科研院所布局,探索建立现代院所制度,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做优做强省农科院。支持国内外一流大院大所大企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在创新资源密集地区组建研发机构,建立“科创飞地”,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设立研发中心、创新孵化中心。

  企业是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深入推动“万人助万企”活动。

  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通过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等,建立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新获批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规定给予奖励。推动和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

  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企业全程参与重大战略科技,支持龙头企业或产业链领航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创新联合体、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开展专业化协作、联合攻关,在细分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加大创新转型考核权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等服务平台开展研发活动。

  实施“创新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针对产业界需求和企业家素质提升要求,开展菜单式、管家式的企业家培训和培育,通过崛起一批企业家来带动科技创新。

  引育并举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

  主持:人才是创新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我省应如何打造真正满足我省创新需求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郑广建:我省要坚持引育并举、刚柔结合、以用为本,围绕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待遇、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加快人才政策迭代,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营造“热带雨林式”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人才创业优选地、人才活力迸发地。

  加快人才集聚。围绕创新创业全链条,遵循人才成长和科研活动规律,靶向“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灵活运用揭榜挂帅、乡情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加大柔性用才和项目引才力度,推行“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等用才方式。建立高端人才举荐制度,打造“中原英才计划”等中原人才系列品牌。

  强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培养。制定全省两院院士梯次培养计划,打造院士后备队,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调整优化省重大人才工程,加强与重大科技计划、各级人才计划衔接协同。

  大力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加强青年创新人才培育和人才战略储备,通过“人才+项目+基金”“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等方式为中青年优秀人才成长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工作者参与国家和省市重大研发计划。

  实施“卓越工程师”行动。加快实施“技能河南”行动,通过在生产一线历练一批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打造河南卓越工程师品牌。

  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效

  主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够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方面,我省有哪些新的举措?

  郑广建:当前,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周期明显缩短,产业升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也更加迫切。要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促进更多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在我省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成果完成人、技术转移机构共享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完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重大应用场景为驱动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提升企业等技术需求方在项目凝练和设计中的参与度。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制度,推广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开展知识产权非资产化试点改革。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转移转化联盟,实现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网络全覆盖。建立和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技术交易功能,为科技成果交易提供便利。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和个人等在技术交易市场开展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参与产品、服务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依法采用。以省科学院入驻为契机,高质量运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探索建设“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

  支持服务中介机构、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等建设。通过服务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转移、评价评估、挂牌竞拍、展览展示、认证认可、专利代理、科技信息、法律服务等专业化服务。通过专业性和综合性中试基地为科技成果实现工业化、商品化、规模化提供投产前试验或者试生产服务。通过概念验证中心为实验阶段的科技成果提供技术概念验证、商业化开发等服务。通过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立布局合理、公正权威、公平竞争、服务优质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群。

  深化科技管理服务改革

  主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在制度和体制机制保障上,我省该怎么做?

  郑广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发挥协同作用。

  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改革。建立健全“需求众筹+全面揭榜+科学评审+里程碑管理+绩效评价”管理链条。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定向组织、并行支持、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制度。全面深化“三评”改革,坚定放权赋能,深入推进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和里程碑式关键节点管理。完善和简化项目过程管理,对同一项目同一年度的监督、检查、评估等结果互通互认,探索推进一个项目周期“最多查一次”改革。深化科研项目单位的经费管理改革,优化财务报销流程,减轻科研人员的非科研负担,提升服务科研人员的质量和水平。

  强化财政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发挥对全社会创新投入的放大、示范、增效作用。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打造产业基金引领、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支持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完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科技贷款等,鼓励发展科技项目研发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科技创新人才保险等新型科技保险,支持企业登陆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支持金融机构与省内重大科研创新平台深化合作。充分发挥三只省级科创类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推广新型科技保险业态业务。

  优化科技创新用地保障。优先保障重大科技项目建设用地,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省新型研发机构等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利用自有物业、闲置楼宇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探索在公益性科研机构、事业单位的科研和办公设施用地之外,用于研发总部、众创空间、孵化器以及产品创新设计等功能用途的营利性科研机构和企业项目用地适用于科研设计用地(A36)新模式。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