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数字鸿沟” 助推教育公平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实施,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对共享网络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促进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上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全球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信息化技术水平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差别,这就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沟壑纵横,造成的信息落差,产生了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从纵向的发展阶段来看,数字鸿沟具体表现为“接入鸿沟”“使用鸿沟”“能力鸿沟”。
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数字鸿沟所带来的挑战伴随着全球数字化发展正日益加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曾经显示,全球有约有20亿2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无法在家中上网;在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中,能负担得起所有居民上网国家只有29个;美洲原住民聚居地40%的没有网络连接和无线网络服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国家地区内不同区域间发展各有千秋,这使数字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5G网络覆盖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几乎为零,而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可达到34%。疫情防控期间的通过远程办公保留工作,以及学生参与在线教育,进一步凸显了数字不平等现象,这就要求各方应当共同作出努力,弥合数字鸿沟,确保所有人共享数字红利。
数字鸿沟产生的影响巨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也客观存在,这些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设法解决。数字鸿沟加大了个体机会的不均等,进一步加剧了教育机会不均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部分地区把学校的教学活动从线下转为线上,虽然保证了教学的持续进行,但对部分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处于“脱网”“半脱网”状态,使数字鸿沟存在和持续扩大,进而产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虽然已引起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但农村地区、中西部一些地区由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巨大差距,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错失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难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产业有所作为,进一步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在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时代,人们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取决于人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鸿沟就是“信息鸿沟”“数字鸿沟”。这种“鸿沟”是一种新的阻碍教育公平实现的因素。为了使教育更加公平,在做好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同时,需要我们在大力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消除其自身带来的“数字鸿沟”,助推教育基础公平。
一是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平台建设的相对平衡
国家的教育信息化1.0的核心任务“三通两平台”建设虽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还远远不够。2020年一场疫情,硬是倒逼全国教育走向网课模式,把教育信息化遗留问题和缺点突现出来,使我们看到教育平台建设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然而,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教育公平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要打破教育资源的地域性限制,打破教学环境的时空限制,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并发挥其最大优势。我们要多主体多渠道的打造教育信息平台,由政府依托财政资金,委托教育的管理部门,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要通过建立数字课堂在线公开课等方式,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通过改变传统的授受方式,逐步推动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使各个层级的学生能够获取就学机会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发达地区的优秀课程;要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水平,鼓励地方学校建立教师专用的、符合实际教学情况的资源数据库,主动接受远程教育新模式,实现教育学习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二是着力提升教育不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最重要角色,也是决定教育公平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使用信息教育技术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部分地区和学校信息技术的落后,以及使用技术和创新能的力严重不足,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提高落后地区信息技术或计算机学科新进教师准入比例,补充信息技术教育的新鲜血液,加快将信息技术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各地教育部门要认识到“双师教学模式”的不足,运用系统和发展的理念制定完备的治理教育的方向,完善“双师教学模式”,提升落后地区的教师教育能力和教师素质,真正解决不同地区存在的教育鸿沟问题;要定期开展多形式、多方位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保证任何时间、地点,任何教师能够参加信息技术学习,进而培养学校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在带动更多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使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整体提高。
三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又令人眼花缭乱,较大程度实现的是浅层次教育公平。物联网、与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解决教育深层次问题、实现更高层面的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我们要学会利用细腻技术精准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全民教育质量。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借助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和学习分析技术,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真实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信息,对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需求,力求达到“精准扶智”;要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与AR/VR等新兴技术相结合,拓展学习空间,建设适合网络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创新融合的网络教育教学模式,加大智能化的教育供给,配合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从根本上弥补教育数字差距;要积极推进以“互联网+”模式下的信息化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使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均衡配置,从而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缓解由教育数字鸿沟造成的问题,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四是加大共享终端建设,保障基本教育公平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对技术的应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设备的使用上。建设教育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大力培训师资,这仅是公共基础设施,而个人终端是必备的工具。近年来,国家虽然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资金投入很大,但信息化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信息化设备不平衡,这客观制约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促进。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必扶智”重要指示,在落后地区积极建设共享终端。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或者利用市场规律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鼓励“互联网+”的相关投资,多多建设图书馆、学习之家等公共终端,满足缺少设备的人员方便使用;要加大利用信息平台,节约资金,进行电子产品的“利旧”工作,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现有的信息设备利用率过低而造成的城乡教育失衡;要加强指导、监督孩子使用数字设备,改变孩子沉迷于游戏、熬夜等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业的不良习惯,改变贫穷家庭的孩子比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玩电子场游戏的局面,缩小学业差距。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网络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旨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转段升级,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师改革教育理念转变和教育手段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并且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创造性的高端技术人才。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等要求,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大有作为,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加快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全球脱钩和撕裂的大环境下,中国克服数字鸿沟或许更具有时代意义,也许能够为世界提供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作者:赵冰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