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6-24 10:08

  摘 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较好,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维度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新生力量支撑、道德问题依旧存在、村改区新问题凸显等困境。为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需要重点建构主流价值教育—引领机制,情感激发—认同机制,文化生活网上—网下立体机制,精神文明建设回应—评价机制,法治—德治—自治结合机制,长效发挥作用。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机制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比较高,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文化自信进一步强化。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农村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进程中,更要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以“富脑袋”促进“富口袋”。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路径载体、方式方法、话语体系等方面的总体状况较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地位日益提升,政府和农民更加关注精神生活需求,农民公共意识增强。同时,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需要在工作中积极突破。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维度较单一,水平较低,内涵较不丰富,网络宣传也不及城市广泛;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人员配比不够,缺乏新生力量和人才支撑;农村道德问题和矛盾纠纷依然较多;城改区新问题凸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从柔性涵育和刚性保障两方面着力,搭建长效机制。

  一、主流价值教育-引领机制

  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主流价值教育—引领机制”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生活过程,通过多种方法,提高他们对于主流价值的认知力、判断力、认同感,促进农村精神文件水平提升。

  以主流价值观引领多样的农民亚文化,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化解价值危机。当前农民亚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不乏正能量的信息,但是同时,还应该看到夹杂的大量消极信息。必须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体观念,追求真善美;以正能量占据文化阵地,促进农民行为准则对真善美的彰显。

  二、情感激发-认同机制

  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情感激发—认同机制”就是艺术地运用一系列信息引起农民的注意,激发其共鸣和情感,适时加以引导,促进他们在内心弥散这种心境,使他们在生活中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和思维模式,从而自觉提升精神文明境界。

  激发和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首先,感官接触是起点。即通过一些信息,比如书目、典型、故事、文艺和环境等,让村民在他人的苦难甚至死亡等情境,引发思考。其次,联想和想象是关键。启动内在机制产生共情。第三,情感激发是核心。前两过程产生了痛苦和感动等情绪体验,激发其饱满的情绪。第四,情绪感染是重要环节。通过实现情感催化、营造氛围来以情感唤醒情感、以个人联结他人。最后,情感认同是目标。把已经激发出的情感上升成一种稳定的心理定势和思维习惯,促进良性循环,实现螺旋式跨越和提升。

  三、文化生活网上—网下立体机制

  当前农民上了网,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上网。除了线下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机制,还要建立网上网下立体化途径。

  首先,要加强网络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微媒体对农民进行精神文化熏陶是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进步,网络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域。抖音、微信等手机APP成为农民交流、休闲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网络匿名性等原因,一些商家和媒体利字当头,网络文化鱼龙混杂,农民精神文化建设受到不良影响。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等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要把休闲娱乐和思想引领有机结合起来,传递正能量;始终坚持用主流文化引领媒体文化和重点舆情事件的走向,用正义压倒邪恶;着力处理好真、善、美的关系,在追求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提升审美品位。

  其次,要加强网络文化引导。媒体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弥合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而非撕裂社会。当前一些媒体为博取关注、获得流量,放弃社会责任感,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肆意报道和主流思想相悖的事件,甚至产生了所谓的“标题党”。要引导媒体树立合理利益观,强化社会主义媒体的功能,传播和引导主流话语。

  再次,要加强农村领导干部和农民的网络素养教育。一方面,当前农村领导干部普遍网络素养较低,不擅长运用网络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当前个别农民网民,在现实中受挫后,在网上肆意宣泄情绪,产生了大量的“键盘侠”,当前网络中充斥着暴力、奇闻轶事等信息;还有一些网民为了获取知名度,在微博、论坛中肆意散布扭曲的价值观,借由农村常见的矛盾点,颠倒黑白、善恶、美丑,因此,要重视农民网络素养的提升,将教育和监管相结合。

  四、精神文明建设回应—评价机制

  “评价”就是判断,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行为及其效果做出判断的过程。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机制,是由社会根据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等一定标准和方法,对人们的言行及言行展露出的思想精神状态做出判断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对人们思想和言行的一种导向和强化。

  首先,肯定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行为及其合理利益是评价的前提的基础。对于人们高尚的行为做出肯定性评价,要肯定他的合理利益,不能引起由品德高尚而引发的“老实人吃亏”现象。其次,对道德行为进行及时的回应和评价是评价机制的核心环节。在个人层面上,要培养农民感恩之心和文化礼仪习惯。在社会层面上,要注重建构官方的评价机制和机构。最后,构建政府和社会奖励制度是评价机制的难点和重点。一方面,当前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普遍高于农村,要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反哺、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村镇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所占比重。另一方面,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普遍缺乏资金,有必要在农村建立层次性的奖励机制。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微小的道德事件等,培养善意回应的习惯,这就足以让人们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成为下一次行为的动力。对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可以准备一些相应的小礼品,或者建立文明积分制度,调动农民积极性。而对于有些重大事件,如让渡自身物质利益、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实施的行为,要在给与荣誉的基础上,对其实际生活予以关注。

  五、法治—德治—自治结合机制

  德润心,法正身,道德能够滋养社会公德,法律可以提供价值引领和制度保障,农村民间组织作为第三力量,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强大潜能。我国有着以德治国的优良传统,全面依法治国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追求,加强群众自治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所在。“法治、德治、自治机制”是指在坚持道德和法律共同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结合当前社会现状,强调以法治和道德来保障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发挥“法治—德治—自治结合机制”的作用,需要在了解纵向三层次、横向三环节一文化的基础上,综合发挥以法治保障精神文明建设。

  纵向来看:第一,在国家层面上,将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要求融入法律和法规,通过规范法律权利和义务的方式将其规定下来。如2017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基本规定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涉及关于见义勇为者受损害的民事责任规定、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者的免责规定等具体制度。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立法目的中明确规定了“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

  第二,在政党层面上,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融入党内法规和制度,主要指通过党章、条例等规定下来。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其中规定了“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引导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利于以当前为道德先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在农村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融入各项具体政策、制度和条例,涉及范围较广、具体政策较为多样、与人们生活更为密切。如浙江余姚的“道德银行”,存入道德,取出贷款;上海金山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制度等。

  横向运行方面:第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容的立法转化。如将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孝老爱亲、保护生态等方面的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在执法环节做好示范引领。执法人员的行为和态度在社会中具有放大效应,当前一些不和谐因素中,不乏执法人员态度蛮横、手段粗暴的现象,为执法人员形象带来不良影响。要将良法与善治相结合,在执法环节呈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赢得人心、发挥营造和谐社会的作用。

  第三,在司法环节体现惩恶扬善的功能。司法最能体现社会公正,要在司法审判、执行、宣传的过程中体现惩恶扬善,公平的价值彰显,发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关典型司法案件,让人们感受到德福一致。

  第四,加强法制文化建设以铸牢底线。思想决定行为,通过法治文化、法律服务,提升人们的法治观念,有助于营造遵守法律的氛围。通过相关案例的阐释和宣传、微视频等载体的传播、法律援助实践的拓展,培育人们法治意识,筑牢社会公德治理之力。

  【作者:贾月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时代社会公德现状及推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CKS040)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