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研旅硬核实现我省文旅产业延链强质
研旅即研学旅行,既是现代文化之旅的最佳样本,又是国内旅游家族的新秀。这支相对于传统大众观光旅游尚属一片蓝海的文旅新军,无疑是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形象的最强硬核。因此,超前谋划,占领高地,下好先手棋,对于实现我旅游产业延链强质,落实文旅强省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源远流长今方兴
研学旅行古称游学,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把学习和游历结合起来,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圭臬,学寓游中,游助学兴,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之“文化苦旅”,可谓先鞭独著,典范可模。当然了,勃兴于今天文显旅盛时代的研学之旅,其含蕴较之古人游学实有量级的跃升,质言之,它不仅承绪了传统游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而且一开始就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相联系。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从促进国民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上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大大拓展了此前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措施加以倡导的视野。
从狭义上讲,研学旅行特指青少年学生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年龄特点和各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体验的一种青少年特殊群体的文化之旅、成长之旅。广义上的研学旅行,泛指一切以探究、考察、游学、体验和感受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之旅。它是旅游发展真正进入文化消费时代后,人们以见识为目的,以旅行为载体,以探究为路径,重在深层体验文化内涵的博闻之旅、增智之行,其主体既有青少年学生,也有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各界人士,一开始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今天我国文旅市场最强劲的快速增长极。
二、蓄势待发前景阔
研学旅行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我国文旅市场最强劲的快速增长极,首先在于政策供给下的强力助推。2014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此,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明确“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由此,研学旅行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正式被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体系,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日常教育范畴。
在国家政策主导和指导下,全国各地以纲为纲,因地施策,迅速行动起来。各地普遍要求一般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开展,如浙江要求每学年1-2次;山东要求每学年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重庆、安徽要求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年分别安排1次;四川、甘肃、新疆、湖北等地要求根据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等。2019年3月,河南省教育厅等10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旅行的实施方案》,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制定学校整体方案,做到有课时、有师资。”“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在正常上课时间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七到八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含中等职业学校),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每学年安排一至两次研学旅行。”总体来看,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研学旅行频次较高。与此同时,多个省市高考改革方案也相继提出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预示着研学旅行将正式与高考关联,研旅市场再爆利好。
把大千世界变成学生教科书的研学之旅,不仅潜在客源体量大,更有源头活水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日益增长,发展型、精神型、享受型消费需求业已成为主流,过去那种偶然的、观光的、大众的、奢侈的纯感官型旅游,正悄然让位于常态的、求知的、体验的、个性的、精神的、品位的大众化生活方式。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也不再是纯粹感官的满足,而跃升到一个以“文”为魂,以“游”为体,以“识”为品的发展型、精神型文化时代,大“研旅”时代已经到来,研学旅行已不单为青少年学生群体所专属,各个年龄段特别是银龄一族,受“补偿”、“回味”、“乐为”、“求变”、“纳新”、“归队”等内在个性需求所驱使,已经闪亮登场成为研旅的“新生代”。一言以蔽之,旅游发展已进入注重“体验”的3.0时代,研学旅行方兴未艾,正在释放越来越大的市场能量,尽管目前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但这并不能改变它的性质和地位。
三、好风任借尚凭力
我省文旅资源得天独厚,无论是开源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仰韶文化,还是郑汴洛黄河历史文化新地标;无论是一河诗经唱九州的汤汤淇水,还是迤逦风光隐映中的南太行传统古村落;无论是一抔热土一抷魂的大别山红色生态山水,还是创世工程的林州人间天河红旗渠……文化中原,多彩纷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资源禀赋之独具,盖世绝伦。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着眼于新时代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立足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之地位,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重磅推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之旅,既从广阔文化视野上开启了我省“旅游体验”大幕,又以前瞻30年的战略视距凸显了研旅硬核之打造。为做到硬核打硬,笔者以为应突出以下工作思路:
1.基地为王——全力打造全国重点研学旅行目的地基地
研学基地是研学旅行的核心要件,而独特的资源禀赋是其必备要件。近年来,全国各地围绕研学旅行都在基地建设上下气力、做文章。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204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我省中国文字博物馆、林州市红旗渠、兰考焦裕禄纪念园等位列其中。去年10月,我省公布了首批32家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但应该看到的是,目前基地建设带有明显的“内向型”,缺乏对独特“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依存度,同质化严重,可复制性强,这与打造全国重要目的地基地目标相去甚远。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要“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其核心要义就是要突出基地资源的独特性、稀缺性和原生态性。着眼于打造叫响全国享誉世界的重要研学旅行目的地基地,必须凸显我省的文旅资源禀赋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讲,基地为王实质上就是资源为王,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必须妙手得之,科学开发,活化利用,精心打造,以此点亮基地品牌,焕然基地形象,使之成为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叫响国内外的金牌研学旅行目的地基地。
2.课程为核——构建高质量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体系
基地好比富丽宫殿,课程才是宫殿文化盛宴中的“美食大餐”,只有大餐做得精美,营养科学,色香味俱佳,才能让“客人”大快朵颐,享之无穷,流连忘返,深度体验。这是解决长期困扰我省旅游市场客源本地化、停留短时化、消费低端化,缺乏可持续性的根本所在。构建高质量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体系,一要做到课程与基地资源禀赋内在同构,依资源建课程,凸显基地课程资源硬核。二要用文化统摄主题,用主题集锦课程,使课程体系既有基地依托,又有专业底蕴、学术视野、学理关照、文化涵咏、教育目标、科普价值、人文精神和先进引领。三是精准定位,合理分级,打造体系,形成“课程超市”,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研学者、探究者、体验者个性化需求。四要文本课程与资源课程匹配,高标准建设与文本课程相对应配套的专业场馆、功能区域、学习资源、探究手段。五要实现室内资源与野外资源无缝对接,或馆场一体,或前馆后场,做到探、究、学、体、做一体,科学而高效。
3.市场为用——高度重视研旅基地线上线下推广平台建设
文无业不兴,业无文不远。研旅基地(课程)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如展翅鲲鹏,须借市场大风,方能扶摇九万,行稳致远,翱翔宇内。因此,要高度重视研旅基地线上线下推广平台建设:一是把研学旅行的公益性与经济性统一起来,面向学生实行门票零费制,从本地做起,逐步向外扩展,以此拓展市场空间。二是广泛开展社群营销,通过人际、校际、业际以及政府间的合作,构建研学实践教育网路,共享基地研学资源,以此扩大研旅市场规模,不断提升基地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积极与专业研学旅行机构合作,并通过邀请展示观摩、组织召开国际国内研学(游学)大会等,建立联盟,集团发展,叫响业内。四是健全网络平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网上平台,免费推送基地课程,开展蹲苗行动。五是高度重视与新媒体平台合作,积极开展品牌营销。
4.政府为媒——充分发挥政府战略领航和协调联动作用
文旅产业不仅具有跨界性,而且是跨区域、跨时空的,这是有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政策文件常为多部门联合颁布的原因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政府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不仅在于单凭市场无形的手会出现失灵,更在于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的中国之治,具有领航、效率和强大社会整合能力,我省“十四五”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规划,就是其集中体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一是同级部门之间要加强协同联动,既各司其职,守好主阵地,用好主打力,打好战役战,又要按照总目标,发挥助打力、协同力,打好战略战。二是不同区域之间要加强合作互动,跳出小领地,融入共荣圈,多做补台、延链、赋能、合作、共享、共赢、共荣之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研学旅行切忌画地为牢的历史虚无主义,以行政区划人为隔断文化内在联系。如中原殷商文化带,仅豫北地区就跨安阳、鹤壁、濮阳、新乡四地市,假如做殷商文化研学项目,绝不能将其肢离分解,各唱各的戏,甚而纷争宗朔,而应尊重历史,按照文化固有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以“殷商文化带”整体打造。对此, 我省“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提供了极好的范本,无论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一核三极、一廊九带”,还是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之都,无不集中彰显文化的根脉、源流、关联和整体性,这既是典范、指导,更是先进引领。
(作者:周位彬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阅读:打造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精品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