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河南|赵西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跃升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2-10-14 1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作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亲临河南视察指导工作,发表了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河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指明了方向。十年来,河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牌,聚焦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加快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产业体系、产品品质、制造模式均深刻重塑,河南制造迈入高质量发展新轨道。

  竞争优势实质性提升

  这十年,是河南制造业综合实力提升、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品质升级、制造模式转型最快的十年,竞争优势实质性提升。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2年到2021年,河南全部工业增加值从1.29万亿元增长到1.88万亿元,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河南产业产品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关键环,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盾构机、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流感疫苗、现代农机、起重机、超硬材料、铝合金材料、尼龙新材料、智能传感器等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更多河南元素在神舟飞船、复兴号高铁、C919大飞机、蛟龙号、航母等大国重器中展现。龙头企业实力稳步提升,双汇、宇通、中铁工程装备、卫华、一拖等一批基地型、平台型、生态型、链主型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23家河南企业入围“202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30家企业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74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在应对全球产业链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表现出较强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制造业综合实力提升的第一驱动力是产业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河南始终把创新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创新人才等持续汇聚,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产业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明显。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的轨迹,从2012年到2021年,研发投入由299亿元增加到1018.8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由1.07%上升到1.7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751家增加到8387家,专利授权量由26833件增加到158038件。创新载体平台能级持续提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凸显,沿黄科创带格局呈现,“智慧岛”双创载体全省复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由835家增加到1315家,其中国家级由59家增加到99家,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创新平台相继落户河南,嵩山、神农种业、黄河、龙门等8家省实验室建设运营,21家省中试基地、25家省产业研究院、8个省产业创新中心陆续组建,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光互连芯片、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阿兹夫定、无人驾驶拖拉机、重载自动导引运输车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引领技术和产业前沿。

  赛道转换持续加速。十年来,河南制造新旧赛道转换持续加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2013—202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3%、17.0%,持续高于工业增速,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10.6%、5.6%提高到2021年的24%、12%,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等国家级示范平台陆续落地,第一届量子计算大会在郑州成功举办,华锐光电、超聚变、比亚迪等生态型产业项目陆续布局。传统优势产业迭代升级加快,装备、食品、材料、家居等领域企业不断拓展新赛道,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尤其是在食品、家居领域,出现了卫龙、大咖、致欧等全球独角兽,产业业态与产品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传统产业领域的基础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新赛道上的竞争优势。

  群链优势持续彰显。河南始终把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作为重要抓手,持续提升重点集群、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十年来,河南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产业辨识度的优势产业集群和地方标志性的优势产业链,群链竞争力持续提高,培育出装备制造、食品工业2个万亿级产业和1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许昌动力谷、漯河食品城、洛阳农机、南阳防爆等优势集群及长垣起重、民权制冷、巩义精铝等特色集群品牌优势更加凸显,优势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持续提升。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新能源及网联汽车、节能环保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快速崛起,郑州信息技术服务和下一代信息网络、平顶山新型功能材料、许昌节能环保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4个集群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先进模式持续渗透。十年来,河南持续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先进制造模式持续渗透。智能制造加速渗透,一大批企业和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37”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速构建,天信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洛阳、许昌、漯河、新乡等4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产业大脑+智能工厂”模式初步形成,河南制造已经呈现“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智能主导、服务增值”新趋势,制造模式、管理方式、组织形式、工厂形态正在发生巨大变革。服务型制造发展提速,一批企业和平台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部分龙头企业加快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装备+平台+服务”等模式快速渗透。绿色制造成效明显,培育了13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2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2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4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碳捕集与封存、数字减碳等技术在化工、材料等产业领域得到推广运用。

  迈向制造强省的实践逻辑

  作为内陆传统农业大省,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加快向制造强省迈进,其实践逻辑值得深入研究。

  立足比较优势锻长板。一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建立在更好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河南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殷殷嘱托,充分放大比较优势,把长板锻造得更长,以优势产业长板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粮食和农业大省,河南突出发展食品产业,多个细分领域全球领先,实现了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持续提升。不仅是食品,河南持续重视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2012年以来,河南陆续提出聚焦培育六大高成长产业、五大制造等主导产业,形成带动产业升级的主引擎,以长板带全局的成效持续显现,2021年五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达到46.1%,引领带动作用凸显。

  依托产业载体育集群。十年来,河南突出抓好产业载体建设,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出台了一系列方案、政策、措施,按照“一群多链、聚链成群”思路培育了一大批优势产业集群。河南持续把产业集聚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载体,开展分级评价与动态调整,根据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优化,引导产业集聚、要素汇聚、企业共生,稳步推动产业集聚区由企业堆积向产业集群升级,产业项目质量持续提升,集群分工体系逐步构建,孕育出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辨识度和竞争力的优势集群。2022年9月,河南对全省开发区进行了整合提升,明确了184个开发区的名称、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发展目标等,发展载体进一步整合,产业空间品质进一步提升,为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破冰抢滩提供高质量载体支撑。

  打造高端平台汇要素。河南一直把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开放平台、高层次示范平台等作为汇聚高端要素、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吸引高素质科研团队和高端人才来豫创新创业,探索“平台+人才”模式,引入一批院士及“高精尖缺”人才。陆续创办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世界智能传感器大会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吸引产业链上中下游、价值链前中后端企业参加,已成为高端交流、深化合作、共享共赢的重要平台,汇聚高端要素为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在人工智能、燃料电池汽车、区块链等新兴领域争取国家级高层次示范平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项目布局,同时创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引导高端要素集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围绕头雁企业延链条。河南一直重视培育头雁企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陆续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案、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方案等文件,重点打造基地型、平台型、生态型、链主型等头雁企业,引导头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头雁+产业链”模式带动产业链集聚,实施产业链“双链长”制,引导头雁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搭建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平台,探索头雁企业产业链招商模式,协同推动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头雁企业带动下漯河食品、洛阳农机装备、许昌电力装备、长垣起重机等优势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更强、特色辨识度更高,以头雁企业引领的良好产业生态不断催生孵化新技术、新企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河南在优势产业领域始终保持领先。

  聚焦数智赋能促转型。近年来,河南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出台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和专项政策,分行业分领域开展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依托龙头企业的链式智能化改造,更好发挥数字化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引导制造业企业依托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路径,培育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引导中小企业导入轻量化、快部署、易运维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单点突破、示范试点转向面上展开、体系融合跨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产业新赛道注入了新动力。

  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

  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竞争格局,河南制造仍需加力,加快培育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在争取国家战略布局上持续加力。未来一段时期,各区域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方面存在巨大战略机遇,近年来,江苏在类脑芯片、安徽等在量子科技、湖北在集成电路、长沙在先进计算等高端产业布局上纷纷加力,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项目落地,抢占技术与产业发展前沿。河南也要聚焦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强化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自创区、自贸区等平台支撑,争取国家级平台、龙头型企业在河南布局,为主导产业发展储备策源项目,在未来区域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在推进新旧赛道转换上持续加力。河南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上潜力巨大,应加快推动河南更多优势赛道、特色赛道、细分赛道进入产业链的中高端、关键环。拓展新赛道要突出两条主线,一是突出把拓展传统优势产业新赛道作为主攻方向,我省传统产业规模大、占比高,食品、材料、装备、服装、家居等基础优势明显,当前数字技术加速渗透,新消费新国潮崛起,各细分领域均蕴含着新赛道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各省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围绕新技术、新消费涌现出一大批新产品、新品牌,河南传统优势产业与新技术、新模式结合形成新赛道,把旧赛道上的基础优势转为新赛道上的新优势,更具地方根植性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尤其是在算力服务器、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显示、生物经济、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产业领域,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带、未来产业先导区,抢占发展先机。

  在优化集群生态上持续加力。未来区域产业竞争更多表现在集群生态上,沿海地区产业竞争力主要来自围绕高辨识度的优势集群形成了产业生态,催生新技术新企业的内生动力较强。河南尽管已经形成了部分优势集群,但大多数集群存在着聚而不链、断链缺链情况,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河南要依托集群厚植产业生态,推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培育优势集群生态圈,吸引相关产业链价值链集聚,在细分优势领域占据发展前沿。支持优势集群立足实际搭建产业数据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大脑,集聚细分产业数据,形成产业知识模型,探索建设产业数据价值化示范先行区,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在培育优质龙头企业上持续加力。龙头企业数量与能级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河南23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在5个工业大省中仍居末位、差距较大。一方面要加大头雁企业培育,引导企业整合省内外产业资源做精做强,支持头雁企业牵头设立创新联合体,牵头设立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工业设计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加快产品迭代、品类创造、“五基”突破,做深细分产业领域,打造一批带动产业升级的新产品,进入产业链的中高端、价值链的关键环。

  在创新产业招引模式上持续加力。始终坚持把开放合作、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抢抓当前传统产业布局调整、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展开的战略机遇,高度重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飞地招商、回归招商等新模式,吸引高端产业项目落地。借鉴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创办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的经验,创办国家级大会,引导各地依托优势集群创办细分领域产业大会和发展论坛,提升产业地标名片辨识度和影响力。用好政府引导基金和各类产业基金,创新“基金+招商”模式,敢于在先进制造、未来产业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引导国际知名及沿海地区专业园区、创新孵化器等在河南设立科创飞地、产业飞地等,采用集群引进方式培育特色产业园。吸引在外的豫商豫才回乡创新创业,鼓励各地依托驻外办事机构和省外河南商会建立服务站,以商引商、以才引才,吸引更多豫籍人才回归创业。

  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持续加力。高端产业与高端要素对软环境更加看重,围绕“万人助万企”活动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提高政策含金量和执行效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一是搭建“秒报秒批”企业服务平台,汇聚国家、省、市、区政策,探索设置“政策计算器”,针对条件明确、标准清晰、数据充分的政策事项,力争实现“秒报秒批”。二是滚动发布“免申即享”政策清单,平台通过数据比对,自动精准推送各类企业可享优惠政策,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转变,提升企业获得感。

  (作者:赵西三 单位:省社科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