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河南文化符号 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01 12:12

  文化符号是能代表特定文化形态及显著特征的一系列凝练、突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长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资源的凝结式标示,是经过时间洗涤后沉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精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精神世界,往往依靠特有的文化符号相连接。这种特有的文化符号,通过古旧建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街道、居民住宅、传统音乐、方言、服饰等,唤起外界无尽的想象。河南文化符号是河南文化的主要代表性元素,是河南文化的具象表达,是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主体展示。河南文化符号包括物质层面的文物文化符号、景观文化符号、美食文化符号、古都文化符号和精神层面的习俗文化符号、方言文化符号、音乐文化符号、武术文化符号。

  文物文化符号。河南出土文物数不胜数,以青铜器最为著名,涉及工具、兵器、礼器等不同类型,包含不同的精美纹样,如饕餮纹、回形纹、乳钉纹等。比如,在古代被视为传国重器的鼎,是铜器的重要器种,鼎的外形多为三足圆鼎或四足方鼎,沉雄厚实,庄严凝重。矗立于郑州市的商城遗址纪念碑,以杜岭方鼎为原型,体型巨大,厚重古朴,颇具特色,既诉说着河南文化悠久的历史,又指引人们砥砺奋进、共创未来。郑州地铁标志将殷商青铜器纹饰中的饕餮纹融入到象形文字“中”字中,彰显了丰厚的设计内涵,突出了浓厚的地域特色。“中”字代表河南立于华夏之中的核心位置,在河南方言中含有 “行”、“出色”、“可以”之意,同时,“中”字标志的图形结合了简化的饕餮纹,标志的主色为土黄色,是黄河的颜色,寓意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传颂河南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景观文化符号。每一处景观背后往往都蕴藏着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依托波澜壮阔的黄河风光,展现了河南段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园区内,炎黄二帝巨型石塑,向世界诉说着炎黄文化;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展现奋勇开拓、不断进取的黄河精神。二七纪念塔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是全国最高的纪念塔。塔体为双塔式设计,造型新颖独特,颇具民族建筑特点。塔顶闪耀的红五星象征着“二七精神”,每到整点,顶层钟楼上响起悠扬的乐曲《东方红》,将人们的回忆带至血雨腥风的工人运动时期。塔内陈列着大罢工各种历史资料及资料,令人在深切缅怀中感动于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和奋斗精神。河南博物院是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其藏品丰富、设计独特,造型与色彩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筑母体为正方形,顶部为方斗状,中心留有圆洞,体现取天地灵气之意。外部主体颜色为土黄色,是黄河的主色调,寓意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郑州东区中央商务区为环形建筑群:千玺广场,即“大玉米”, 设计原型为“嵩岳寺塔”,是郑州最高的建筑,夜幕降临,这座酷似古塔的建筑美轮美奂,犹如灯塔;河南艺术中心,造型奇特,设计借鉴了河南出土的古乐器形象,五个椭圆体是将陶埙抽象演绎,两面艺术墙造型如石排箫,中间装饰柱源自中华第一笛“骨笛”,整个艺术墙呈翻转向上的形态,如黄河中翻滚的浪花,滋养着河南文化。

  美食文化符号。河南美食品种多样,既有郑州烩面、逍遥镇胡辣汤、开封灌汤包等地域名吃,又有红烧黄河大鲤鱼、汴京烤鸭、道口烧鸡等经典菜式。郑州烩面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晋时期,起初被称作“汤饼”,后来演变为羊肉烩面。郑州烩面特征有二:一是“味美”,口感劲道、汤味鲜美、营养丰富;二是“价廉”,经济实惠、价格亲民,正如河南人朴实无华、沉稳内敛的优秀品格。逍遥镇胡辣汤是传统河南名吃,由胡椒、肉丁、黄花菜、海带等食材,桂皮、丁香等药材自然调和而成,体现了河南人包容的品格,以及河南文化和谐、中庸的内涵。红烧黄河大鲤鱼是河南经典名菜,黄河流经河南,水面变宽,水势趋缓,此段水域光照条件较好,为鲤鱼生长创造了绝佳的环境,因此,河南黄河鲤鱼以其鲜美享誉全国,同时,鲤鱼自古以来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既有“鱼跃龙门”之意,又代表着“年年有余”,而“卧冰求鲤”的故事也传递了孝文化。此外,开封灌汤包、汴京烤鸭、道口烧鸡等都是河南美食文化符号的代表。

  古都文化符号。河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夏朝到宋金,河南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论是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夏商都城郑州、安阳,王朝繁盛时期的汉唐都城洛阳,还是艳丽华彩的北宋都城开封,都是那个时代文化的最高代表。郑州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也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域。从夏朝至春秋战国,郑州五次作为国家都城,厚重的文化赋予了郑州丰富的文化内涵。洛阳曾是十三朝古都,汉魏故城前后经历了上至东周,下到北魏等多个朝代,见证了洛阳的辉煌历史,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名胜古迹为古都增添了魅力,牡丹文化给古都带来了靓丽的风采。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是七朝古都,尤以“大宋文化”闻名于世。作为北宋都城,当时的开封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顶峰,位居国际繁华城市之首。安阳,建城历史悠久,自商朝以来,曾经七次为都,安阳殷墟,出土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自此商朝历史有据可考。在安阳,周文王推演八卦,得出《周易》; “三曹”、“七子”谈诗论赋,形成了 “建安文学”;破釜沉舟、岳母刺字等故事广为流传。古都文化是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体,是河南文化符号的杰出代表。

  习俗文化符号。河南习俗文化符号主要包括:郑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城隍庙庙会,开封清明文化节,洛阳牡丹文化节等。在新郑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国内外华人前来寻根问祖,促进了华夏儿女的思想融合,加强了国家的凝聚力。郑州城隍庙位于郑州老城区管城区,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结构紧凑,雕梁画栋,恢弘大气中透着古朴雅致的大殿,错落有致的双层戏楼,巧夺天工的砖雕,绘制精细的壁画,栩栩如生的木雕……处处诉说着河南传统文化的印记。在郑州城隍庙举办的新春文化庙会,向国内外游客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如民间艺术节目豫剧、猴戏、杂技、走旱船等,传统工艺品剪纸、木版年画、泥泥狗等,工艺绝活葫芦烙画、捏面人、蛋雕刻、糖画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人们在这一天祭祖、扫墓、踏青、插柳。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生动描绘了宋都开封清明节的习俗。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中国清明文化节每年在开封举办,为期十余天,通过文化大巡游、民俗表演、木偶展演、文化展览等活动,传递追思先贤、礼敬祖先等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在洛阳举办的牡丹文化节既继承了赏花观灯的传统,又增加了花艺、表演、展览等文化元素,展现牡丹文化习俗。这些习俗文化活动与现代生活结合,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化身为鲜活的符号,谱写着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方言文化符号。方言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俗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军事与政治意义,因此,河南方言在多数朝代被视为官方标准语言,又作“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起源于华夏语,其基准音为洛阳音,先秦时期演变为 “雅音”,即标准语。孔子讲学以及《诗经》编订都是以雅言为基础的。北宋时期,开封成为都城,“中原雅音”是当时的主导语言,北宋之后,因迁都原因,河南方言逐渐失去往日辉煌,但仍然对汉族语言产生着重要影响。河南方言在豫剧、地名、习俗中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河南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方言更展现出多种形式,无论是应用于电视、电影中,还是应用在自媒体中,都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河南人沉稳、朴实、大气的特点,实现了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共鸣。方言不仅是传递情感的媒介,还承载者千百年来的地域文化,是一笔无形的文化财富。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对于传承优秀的河南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音乐文化符号。豫剧是中国戏剧的经典戏种,反映河南地域性风土人情,是代表河南文化的鲜明符号。豫剧由民间“河南梆子”发展而来,梆子是戏曲伴奏时打拍子的乐器,后因其地域特色,得名“豫剧”。 豫剧唱词具有贴近生活、通俗生动的特点,搭配铿锵大气、浑厚激昂的唱腔,结合真挚动人、质朴自然的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豫剧以音乐为主,兼有舞蹈、杂技、武术,体现了传统的“中和”哲学。豫剧在表演上颇具特色,有色彩浓艳的妆容,华丽大气的服饰,还有迥然各异的唱腔,反映的人物特点丰富,或婉转俏丽,或浑厚大气,突显了舞台表演的魅力。由于电视媒体和电影媒介的兴起和融入,传统豫剧突破了时空和空间的限制,震撼的音效、绚烂的画面、跨越时空的剪辑、令人惊讶的特技等给人带来了更新鲜的体验。改革开放以来,豫剧电影作为被拍摄为戏曲电影的剧种,在全国内总量最多,有新的历史戏剧电影,如《穆桂英挂帅》、《樊梨花》、《程婴救孤》等,还有现代戏曲电影,如《朝阳沟》、《村官李天成》等,这些电影以精妙的方式融合当代高科技手段,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色彩。豫剧作为音乐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戏曲文化中散发出夺目光辉,奏出河南文化的华丽乐章。

  精神文化符号。河南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奋斗、爱国、孝顺、清廉等精神特质。河南沁阳被称盘古圣地,盘古开天辟地,彰显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河南济源王屋山流传着愚公移山的典故,愚公坚守信念、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不懈努力。河南禹州因黄河治水英雄大禹得名,大禹勇挑重担、实干创新的精神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当代的焦裕禄精神和锐意进取的红旗渠精神,都是奋斗精神的代表性符号。出生于河南汤阴的岳飞,精忠报国,为保卫家乡做出巨大贡献。出生于河南确山的抗日英雄杨靖宇,为国牺牲,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出生于河南汝南的汉代孝子蔡顺,演绎了《二十四孝》中“拾葚异器”的故事,传递河南文化所推崇的“孝顺”、“体恤”之文化价值观。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的包拯,铁面无私、不依附权贵,是清廉公正的代表人物。焦裕禄、任长霞、李连成等大批廉洁、一心为公的干部,给廉政文化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这些精神文化符号,鼓舞着现代人传承优秀文化,奋勇前行。

  武术文化符号。武术文化在河南文化中魅力独特、色彩神秘。以少林功夫和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原功夫蜚声中外。嵩山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功夫少林并不强调武技,不看重输赢,而是讲究禅武结合、刚柔并济,在心静如水、摒除纷繁世俗干扰的状态下修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契合。太极拳源于河南温县,洛河、黄河一清一浊在此交汇,漩涡处形成对比鲜明又浑然一体的奇景,宛如一幅自然形成的太极图,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阴阳辩证的哲学思想,太极文化由此诞生。太极拳扎根于太极文化,并以太极这一核心思想命名,讲究文武兼修,吸纳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有《易经》中阴阳平衡、辩证统一等思想,也有儒家的和谐、中庸等理念,还有道家道法自然的内涵,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少林功夫与太极拳是独具特色的河南文化符号代表,展现了尚善、包容的武术形象,传递着河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创新促进发展,系统提炼河南文化符号,对传承河南优秀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作用。河南文化符号的提炼过程中,要尊重河南历史文化传统,体现河南独特的地域精神,突出创新性和现代感;要对文化符号的言说范围和叙事方式进行审核和规范;要充分挖掘河南历史文化成就,系统化构建河南文化符号资源库;要创新河南文化符号的叙事方式,增强感染力和表现力;要运用文化符号规律呈现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河南人民的集体记忆,激发河南人民的自豪感,汇集传承河南优秀文化的磅礴力量。

  【作者:韩淑俊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智媒视域下河南文化符号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XWH112)的研究成果】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