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传奇•红旗渠十讲③丨李庚香:自力更生, 不等、不靠、不要,全靠双手来创造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2-27 10:28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力更生”的重要性,指出“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林县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基本靠白手起家,在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点,创造了一个不可能的人间奇迹。“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这条当年写在红旗渠建设工地上的标语,也是林县人民依靠自己力量修渠的生动写照。

  山高坡陡,建渠材料运输不便,就组织先遣队架桥填沟,赶修出一条简易公路。工地上没有住房,就住山崖,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为了解决住宿问题,民工们在工地上住山缝、宿崖洞,凡是能够躺下的地方都住着人,实在没地方就露天打铺,冬天冷了就把茅草当铺盖来驱寒。民工们风趣地说住的是清凉宫:“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吃饭是民工们自带口粮,不足的部分呢由集体储备粮补足,蔬菜由生产队统一送到工地,县里每个工日补两毛钱。粮食不够,就用工余时间上山挖野菜、采树叶,拌上玉米面、红薯面、谷糠面之类的粗粮。面对没有资金、材料的困境,林县人民立下了“资金不足大家筹,工具不够自己备,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碾”这一誓言。决定修渠时,县政府账上只有3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为了解决资金困难,县里抽调县社干部30余名成立劳力管理组和驻外办事处,组织工程队到全国各大城市承揽工程,仅此一项就为修渠提供了 1800余万元资金。他们还变废为宝,派人清理和收集粪便,然后晾干卖肥料,也为工程解决了5.76万元资金。整个红旗渠建设,国家投资占14.94%,林县人民自筹资金竟然达到85.06%。

  开山需要雷管,县委就组织在太行山附近建立化工厂;建设施工需要水泥,县里就兴办水泥厂;劈山需要炸药,总指挥部就招揽人才,开办炸药厂;就连施工需要的工具,也是群众自己准备的,有民工自己从家里带的,有就地取材制造的。据统计,自1960 年开工到1966年3条干渠建成,“林县人民共自制水泥 5170 吨,炸药1215吨,自制石灰14.5万吨,编抬筐3万多个,做水桶18900多副,修配制造各种工具117万件,群众自带的小推车、手锤、铁绳、抬筐等各种工具31万余件”,从而保证了工地的需求。为解决总干渠与河流交叉的问题,施工人员还依靠群众的智慧设计建造了“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河水”的空心坝, 从此呢“渠水不犯河水”; 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建成了“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 槽上能行车”的渡桥,解决了人财物技术紧缺的实际难题。

  1959年到1961年,正是共和国历史上极为困难的时期。1960年开渠修工时,国家难以提供更多的支援,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喊出了“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的响亮口号。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要、不熬,“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建材自己制,没有技术自己学”,“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把自力更生发挥到了极致,在条件困难、环境恶劣的背景下,立足本地条件,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成了红旗渠,谱写了一曲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的奋斗乐章。新时代,我们需要大力弘扬红旗渠自力更生的精神,把发展放在依靠自己的基点上,把命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关推荐:

  太行山传奇•红旗渠十讲①丨李庚香:“人工天河”红旗渠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太行山传奇•红旗渠十讲②丨李庚香:缺水灾难,誓把天上水蓄起来,把境外水引进来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