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兴文化工程研究成果推介⑤:《传承红色基因的河南探索》
编者按
2022年4月,省委宣传部印发《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计划实施方案》,启动河南兴文化工程计划,旨在通过全面系统梳理、深入挖掘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历史文脉、深厚底蕴,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铸文化之魂,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大力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切实做好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重点围绕“今”“古”“人”“事”“物”“书”六大版块,打造“中华文明探源”“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专门史”“河南历史文化名人”“河南特色文化研究”“河南重要历史文献典籍研究”等系列专题,为推出厚重文化研究成果提供基础和支撑。截至目前,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著作成果42部。
在兴文化工程计划启动一周年来临之前,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开辟兴文化工程研究成果推介专栏,每天一期,持续推介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河南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四次到河南考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河南工作把舵领航。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砥砺奋进、不懈探索,努力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河南落地落实、见行见效,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全面收官,全省各项事业开创了新局面,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八大工程”2021年度重点工作要求,河南省社科院承担研创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河南实践”系列丛书,充分展示河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具体举措和成功经验,既是落实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的重点举措,又是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为推动河南“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河南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河南实践”系列丛书包括《打好“四张牌”的河南实践》《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河南路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河南担当》《全面从严治党的河南作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河南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的河南探索》6部。系列丛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闸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旨在全面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河南实践,为推动河南“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
序章赓续血脉聚魂固本
百年风雨,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使命,初心历久弥坚。
正是因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仍永葆青春活力与勃勃生机。从1921年党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发展成为今天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率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体同志,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红色基因孕育、形成、发展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红色基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价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光辉历程,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向着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信仰之基、思想之本。
河南是红色基因的沃土。从二七纪念塔到彭雪枫故居及纪念馆,从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旧址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从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到吉鸿昌烈士墓,从“赤卫军攻打光山城的战利品——六轮枪”到“1952年抗美援朝奖旗证”,一处处遗址讲述着革命年代的光辉岁月,一件件文物倾诉着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初心使命。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抑或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亿万中原儿女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征程之中,河南向党和国家贡献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南水北调精神,并在伟大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中彰显河南元素。以“三学院三基地”为代表的红色教育基地,仿佛一座座锤炼红色基因的时代熔炉,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蓬勃发展、助推中原更加出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有效实施载体。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确保红色江山永不褪色,青年是重要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不仅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作为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河南的红色教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始,就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引导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鸿鹄之志,担兴国大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摆在首要位置。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的谆谆教导,充分体现了对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高度重视、对老区人民的真情大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河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河南有贫困县53个;有贫困人口698万,数量居全国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持续奋斗,河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 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人民立场,以红色基因凝心聚力,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咬定青山不放松,打赢 了这场脱贫攻坚的“中原决战”。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要在乡村振兴上实现更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河南的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以红色文化凝心铸魂,也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强基固本,焕发出红色基因的生机活力。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河南汇聚百花齐放的地域文化,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融合不断涌现出充满生机活力的探索实践,从大别山的“将军故里”,到太行山的“人工天河”,从“小延安”确山到“长征先锋”卢氏,由南到北,从东至西,“红色”“绿色”“蓝色”“古色”的多彩融合,正在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红色精神暖起来,也让“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产业路径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鉴往知今。回望走过的路、不忘来时的路,归根结底是为了将前行的路走得更稳更远。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 泪水写就的。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重温百年奋斗的恢宏史诗,以信仰火炬照亮砥砺前行的未来长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百年大党,初心如磐。红色基因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中原大地上熠熠生辉,激发着一亿中原儿女迈向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红色基因蕴含着精神信仰的生命密码,红色基因孕育着理想信念的坚强定力,红色基因涵养着干事创业的精神源泉。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民族复兴接续奋斗,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谱写华章。
回首百年,苦难辉煌。
眺望远方,前路仍长。
新程迢迢,接续奋进!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分析了红色基因的内涵外延功能意义,重点阐释了河南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对河南的嘱托,深刻探讨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全面展示了河南在传承红色基因,尤其是在弘扬传承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南水北调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方面的做法及其意义与成效,并从“‘三学院三基地’锤炼党性、红色遗产保护、立德树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承、讲好红色故事的生动实践、激发红色资源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模式”等方面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河南探索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
作者简介:闫德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项;出版《古代神话与早期民族》《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等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5项。
相关推荐
河南兴文化工程研究成果推介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河南路径》
河南兴文化工程研究成果推介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河南担当》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