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夏记③│最早“中国”的概念,即起始于夏人的头脑之中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时间:2023-03-03 10:29

  编者按

  夏王朝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政权,也是我们正式进入文明时代的开端。夏朝建立后虽经过一番周折、过渡,但仍顺应历史之势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在诸多族系中脱颖而出,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灿烂的王国文明史的基础。《寻夏记》第3期论述夏之纵横:广域王权的时间、空间、事件与人物。

  核心提示

  从时间轴来看,夏王朝自公元前2070年开始,至公元前1600年被商朝取代,先后存在达471年之久,一共十七君、十四世。从空间轴来看,夏为天下之中。夏王朝生存和活动的中心区域在早期的中原地区,即豫西和晋南地区。夏王朝正是从这个中心出发,把势力延伸到全国或者天下。在夏的历史上,我们不仅要记住大禹、夏启和少康这些夏代的伟大人物,还要记住太康、孔甲和夏桀的教训。在夏代的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也很多,包括禹“定九州”、禹铸“九鼎”、启废禅让、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桀亡夏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深思国之根本所在,勤政爱民则兴国安邦,施暴政寡恩义则亡国不远。

  (一)夏的时间轴

  苏秉琦认为:“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100万年的人类起源史,1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这是中华民族的总体历程。在上5000年中,包括万年奠基,8000年起步,6000年加速。在下5000年中,包括5000年进入,4000年过渡,3000年巩固,形成了伟大的礼乐文明。在2000年中,包括2000年转折,形成了以中华法系为代表的礼法文明;1000年转变,200年转型的既波澜壮阔、一脉相承又一波三折的伟大历程。

  根据文献记载和当前考古资料,夏王朝自公元前2070年开始,至公元前1600年被商朝取代,先后存在达471年之久。《史记集解》说夏,“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中也有一些关于夏的史料。

  鲧、禹的事迹以治水最为著名。《诗》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为夏王。夏王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重大危机,是“帝太康失国”。《帝王世纪》认为:“太康无道,在位二十九年,失政而崩。”《史记集解》说他“盘于游田,不恤民事”,结果造成了长达40年的“后羿代夏”。《五子之歌》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是说老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以轻视。有穷氏的后羿,“恃其射”,“代夏”的时间涉及太康、中康和相时期。《左传》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少康是相的遗腹子。少康长大,先做有仍氏的“牧正”,又做有虞氏的“庖正”。少康重建了夏王朝并使其统治得以巩固,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国势向上的时期。所以后世史家称之为“少康中兴”。他结束了后羿与寒浞40年左右的统治,恢复了夏王朝的政权。

  少康死后,子杼立。他曾“征于东海”,夏代中兴的局面得以形成。《竹书纪年》载:“帝宁(杼)居原,自迁于老丘。”原,即今日河南济源。他率兵征伐东夷,“八年征于东海”,夏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故后人认为他具有和大禹一样的开创之功,是继大禹之后的一代名君。帝杼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君王,传说他发明了甲、铠。直至第十三世经胤甲才迁至西河,共历六世。

  槐时,出现“九夷来御”的盛景,特别是“槐黄时节”成为夏王朝的一段特别难以忘怀的时刻。《史记·夏本纪》说,帝槐时代是夏代的槐黄时节,指经过杼、槐的努力,夏王朝才真正国泰民安,兴旺起来。中华民族对于“大槐树”的深刻记忆,有可能也与此相关。

  然而,夏王朝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后,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夏王朝至孔甲时,已历十三世,孔甲本人是夏王朝的第十四世王。《国语·周语》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他是夏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性人物。一是方鬼神。夏人信神,而孔甲却“违”“逆”鬼神。二是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三是食龙肉。自此,夏王朝开始走下坡路。

  夏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我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是“武伤百姓,百姓不堪”。他为了“筑倾宫,饰瑶台”,“殚百姓之财”,以至于老百姓咒骂他:“时日何遏丧?予与汝皆亡。”《左传》说,“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国语》说,“伊洛竭而夏亡”。天灾、人祸叠加,这样,夏就必然走上亡国之路。

  夏朝建立后虽然经过一番周折、过渡,但仍然顺应历史之势得到巩固与发展,在诸多族系中华夏的势力脱颖而出,从而中原地区在全国的地位突显出来,并对继后的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自少康中兴以来,在夷夏斗争中夏王朝占据绝对优势,夷人几乎一直处在臣服的地位,常常“来御”或“来宾”,而夏王则常常“东狩”或“东征”。然而,刚刚由禅让制脱胎而来的世袭制不稳固,也很脆弱,统治者缺少应对世事的措施,亦缺少治国安邦的经验。初建的夏王朝刚传了一代,就被东方夷人推翻。但在5000多年文明史上,夏在由古国变成王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奠定了灿烂的王国文明史的基础。

  (二)夏的空间轴

  夏王朝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政权,也是我们正式进入文明时代的开端。夏世代居处的地方,长期以来被称为中土、中方、中州,意思即是天下之中。最早“中国”的概念,即起始于夏人的头脑之中。《周易·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建立起宫室的是夏王朝。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确立国家的权威,就着手在伊河之滨进行王城的建设,以作为王朝权威的一面旗帜。如果说伊洛平原被称为“天下之中”,那么王城所处的位置就是中心的中心了。在夏王朝存在的471年间,其都城先后进行过十多次迁徙。据传说和一些文献资料,夏曾在阳城、帝丘、安邑、斟鄩等地建立王城,在豫西的原、豫东的老丘也可能建立过王城。考古学显示,夏代的城址类遗存比较丰富,主要有王城岗遗址、夏都老丘、新砦古城、二里头遗址等。《史记》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夏王朝生存和活动的中心区域就在早期的中原地区,即豫西和晋南地区。这一区域的中心就是在中岳嵩山及其周围的伊洛水流域、济水流域和颍水与汝水上游地区。这是夏人走向成熟、夏王朝走向强大的基地、中枢或者说是最核心的区域。

  阳城,《世本》载“禹都阳城”。

  古钧台,又称夏台,是夏启大宴诸侯之地,“钧台之享”被称为中国第一国宴。夷族有反对者,启于是将都城从阳翟迁到了安邑。

  夏都老丘,位于今天河南开封市。夏王朝自帝杼开始在老丘建都,共六帝,经历了216年的岁月。

  为什么夏晚期把都城建立在二里头呢?这是因为二里头遗址以嵩山地区为核心,具有都邑性质,处于当时聚落体系金字塔的顶端。二里头遗址,可以说是“中国第一王城”。“河洛毓秀地,古亳帝王都。”此处“河山拱戴,天成地居”。豫西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让原先混沌的夏代文明史陡然清晰起来。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大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寨后、辛村5个自然村,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宽约1900米,遗址总面积竟然达到375万平方米。在开掘过程中,发现了宫殿、城址及数以千计的墓葬,发现了青铜器及冶铜作坊,展示出磅礴的王者气象。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此时的夏王朝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所以,二里头文化开启了中原地区文明变迁和更新的新阶段。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广域王权国家阶段。社会分工明确,社会阶层开始分化,国家权力集权化的现象十分明显。二里头文化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起始,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精髓,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杞国雍丘城。杞人以“夏人”自居,就像商的后裔称“宋人”一样。孔子在《论语》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以杞与夏、宋与殷相提并论。

  《汉书·地理志下》载:“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忠,其敝鄙朴。”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卷上:“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吕氏春秋》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这些地方应该也是夏的影响范围。

  总之,夏朝自禹建国以来,共传了十四代、十七王。豫西和晋南是夏王朝的腹心之地。正如吴起对魏武侯所言:“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其范围就以豫西和晋南为主。可以说,环嵩山地区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这个地方,也是获取“夏”之美名的基地。夏王朝的疆域虽然主要限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但影响所及范围更大。夏王朝正是从这个中心出发,把势力延伸到全国或者天下。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广大的领域内已经形成的六大区系中,苏秉琦特别强调“中原影响各地,各地影响中原”。在夏代,我们可以看到二里头文化向“天下”层面的扩展。面对天下,他们打出的旗帜即是“夏”。大禹纵横万里,影响到三星堆文化。正是二里头文化,使夏人发展和影响到深远的地方,以至于形成了二里头文化圈!由此可见,早期的大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主要诞生和繁衍地区,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区。

  (三)夏的事件和人物

  总体上看,夏朝的外患常在东方。夏朝历经471年,其君位是父死子继,而不是兄终弟及。夏代大事不少,包括大禹治水、启废禅让、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杀羿、少康中兴、孔甲乱夏、夏桀亡夏、桀奔南巢等。

  在夏的历史上,我们要牢记的有大禹、夏启、少康这样一些人物。《史记》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孔子十分赞赏大禹,他说:“禹,吾无间然矣!”面对有人说禹传子是“德衰”的表现,孟子断然否定,维护了大禹的圣人形象。墨子则俨然以禹的继承者出现,他说:“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在墨子看来,“兼爱”就出于“其利人多”的大禹。就连庄子都说,“禹大圣也”。大禹是新时代的开启者,他身上的大公精神、无私精神、利他精神、民生精神,是永恒的。“禹封泰山,禅会稽”,成为永远的历史记忆。

  1.禹“定九州”

  “定九州”就是要进行全国性的地理区域划分。《尚书·禹贡》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左传》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经启九道,就是启开九州之道。同时,“定九州”也是为了有效“监治天下”。九州制度也是一种贡赋制度。《史记·夏本纪》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禹贡制度的特点就是“任土作贡”。禹贡制度表面上是一种经济关系,实质上代表了一种上下级的政治臣属关系。在一定意义上,禹贡就代表了一方臣服和四方归顺的思想观念。

  2.禹铸“九鼎”

  九鼎作为传国之重器,是国家政权和帝位的象征。《史记·封禅书》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左传·宣公三年》载:“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当楚庄王问鼎于周定王的大臣王孙满时,王答得极有水平,他说:“问题根本不在于鼎的轻重大小,而在于执政者是否有仁德。”在这里,王权的政治权力来自对九鼎的象征性的独占。直到今天,“一言九鼎”“问鼎中原”还是人们常用的成语。

  3.夏启建立夏王国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事件

  在中国历史上,夏人以信鬼、信神、信上天而闻名,夏启从上天那里得到了一个“从”字。“从者,纵心所欲也。”《史记》说“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然后召集“钧台大会”。为了避开夷族的锋芒,夏启又西迁大夏,建都安邑(在今山西运城夏县西北)。为了征战有扈氏,他又发表了著名的《甘誓》。结果“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这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标志着原始公社的终结,阶级社会的开始。

  4.夏“少康中兴”,“天下共主,九夷来宾”

  少康,其最大特点在于“能戒之”,重返夏朝重“俭”、重“朴”、重“实”,“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他“布其德,兆其谋”,“以收夏众”,从而拉开了“少康中兴”的序幕,出现了“天下共主,九夷来宾”的中兴盛况。在《史记》中,司马迁用了春秋笔法。他颂扬夏启的立国,还批评太康的失国,针砭孔甲的“德衰”,斥责夏桀的“武伤百姓”。

  总之,在夏代的历史上,一方面,我们要记住大禹、夏启和少康这些夏代的伟大人物。特别是大禹,他治水的功绩,铭刻人心。另一方面,我们要记住太康、孔甲和夏桀的教训。夏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人物、制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大禹治水、禅让制、太康失国、少康中兴、暴桀亡国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深思国之根本所在,勤政爱民则兴国安邦,施暴政寡恩义则亡国不远。商的“网开三面”,周的“敬天”“法祖”都是以史为鉴的产物。特别是“大禹治水”精神传播广远,影响后世几千年,体现了在灾难面前人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主动性。

  【本文作者为李庚香,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文章原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22.10)】

  相关阅读:

  寻夏记①│黄河边上的“早期中国”为何会成为学术热点?

  寻夏记②│ 确立“天下为家” ,“中华第一朝”的开局十分精彩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