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刚: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3-13 14: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对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以主观形式反映了历史过程的性质和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运用和发展,“三个历史决议”是在这一进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因此,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古人讲过:‘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就是说,人不知道古今,等于牛马穿了衣裳一样。什么是‘古’?‘古’就是‘历史’,过去的都叫‘古’,自盘古开天地,一直到如今,这个中间过程就叫‘古’。‘今’就是现在。我们单通现在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去。”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提出了“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在毛泽东历史观的指导下,科学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形成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四年以来的经验教训,回答了什么是党史、如何认识和研究党史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在邓小平历史观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回答了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充分强调历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提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首次正式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要把握党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历史观,是在寻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一是充分发挥历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习近平强调:“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要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吸取教训、保持初心、勇担使命,以历史武装信仰之基、补充精神之钙。一方面,历史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深入研究历史,才能系统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引导人们以史为师、以史为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好地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另一方面,历史就是要让人民认清我们这个民族来时的路,知道我们从哪里出发、什么时候出发,要到哪里去。只有这样,才不会走散,才不会迷失。学习历史,才能让青年一代更好地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认清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认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事业之中,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二是把握历史的主题主线。站在现实回溯历史,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任务,在实现这些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构成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主线”把一个个具体历史任务串联起来,而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条主线的最为稳定部分,即为“主题”。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党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展望”时提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奋斗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始终围绕的主题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认清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历史观,必须坚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充分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三是认清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只有认清了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才能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之上,审时度势地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认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流本质,就是要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历史追问,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佐证了历史主流就是立党兴国强国,为人民谋福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只有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历史,也是党带领全体人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深化了对唯物史观的认识,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从历史观的维度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一是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马克思所揭示的唯物史观,是一个逻辑严谨的有机整体,它以主观形式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内容。作为客观真理的唯物史观,就其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讲,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形成的独特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在“近代中国”这个时空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它从理论的维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了对唯物史观的正确认识。二是有力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习近平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既不是单纯的历史观的理论争论,也不是否定民族传统的文化虚无,而是持有特殊目的的“政治思潮”,试图用截取、筛选甚至捏造的方式,来重写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以达到否定中国道路的政治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历史观,从理论上讲明白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思潮的错误认识根源,让人民能够认清它背后的真实目的。三是从历史观的维度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从历史发展来看,由于现代化开始于西方,形成了“现代化=西方化”的错误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试图说明西方道路是现代化的唯一道路,其本质就是要推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在理论上是虚伪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历史观,站在现代化进程中“观历史”、站在中国发展历程“观未来”、站在中国特色“观世界”,既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发展历史,又把这个历史过程放到了人类现代化的普遍进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性中查询中国历史进程的独特性,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作者:王新刚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晋豫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培育正确党史观研究”(22FKSB036)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推荐

  ·王新刚: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

  ·王新刚: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

  ·王新刚: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