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朵花看一个朝代”系列短视频⑦:菊花与两宋气韵 枯而不落与坚贞气节
编者按
花,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特殊意象,历经了朝代的兴衰更迭和社会的发展变迁,被朝代特质和文人际遇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深意。在此之中,牡丹、菊花分别作为千年帝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的标志与象征,共同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正所谓观花如观城,观城如观史。以花观古城,花城相辉映;以城看历史,国史清可见。日前,由河南省社科联制作——《花香飘散漫古城 从一朵花看一个朝代》系列短视频将在大河网学术中原栏目持续推送,欢迎收看!
“自古逢秋悲寂寥”,黄叶飘零、衰草遍野的深秋景象让人感伤不已。而菊花盛开在10月到11月之间,“百花凋悴,芳菊始荣”。深秋肃杀氛围中的菊花给古人带来了莫大的感动和安慰,使它备受喜爱。迎霜而放、枯而不落是菊花的物性,凌寒不屈、崇尚晚节是菊花的特性。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信念深深影响着古人,涵育了“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死”的气节风骨,成为士大夫毕生追求的人格内涵。朱淑贞就曾在《黄花》诗中写道:“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宋代先后面临契丹、西夏、金、元四个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且在军事斗争中长期处于下风。靖康之耻后,宋代从绽放的盛菊变为带着黄昏气息的残花。崖山之战后,大宋王朝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岳飞、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一批爱国名士,它们如傲霜凌寒的菊花一般,成了大宋王朝谢幕前最后的绽放。南宋灭亡后,仍有一部分遗民坚守着“大宋子民”的灵魂阵地,菊花也成了他们保持民族气节、不向蒙古统治者屈服的精神寄托。郑思肖就写出了“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名句,用菊花彰显着大宋遗民的气节风骨。
相关推荐
·“从一朵花看一个朝代”系列短视频①:观花如观城,观城如观史
·“从一朵花看一个朝代”系列短视频②:牡丹与唐代彼此欣赏又相互成就
·“从一朵花看一个朝代”系列短视频③:牡丹与盛唐气象 丰盈华贵与大国气象
·“从一朵花看一个朝代”系列短视频④:牡丹与盛唐气象 花期时节与盛极而衰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