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根知“理”⑤:论黄帝精神及其传承弘扬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4-08 10:36

  编者按

  “三月三,拜轩辕”。缘何说黄帝是华夏儿女的血脉之根、精神之魂?他对中华5000年的文明有哪些贡献?为何说他是我们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慎终追远,寻根拜祖,在甲辰龙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召开前夕,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知根知“理”》特别策划,带你全方位了解黄帝,鉴往知来,探寻华夏基因密码。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长河中,黄帝是公认的中华人文始祖,是华夏社会秩序的创建者和锻造者。黄帝之治中所形成的黄帝文化以其初创性、深刻性、丰富性和包容性等,贯通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绵延至今,对中华民族的稳固发展和兴旺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的形成,本质在于精神的引领。黄帝文化之所以能形成丰富的范畴、体系和超强生命力特质,必然源于博大而深刻的黄帝精神的指引与支撑。黄帝精神究竟具有哪些内涵特质,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又该以何种路径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呢?

  一、黄帝精神的内涵特质

  近年来,黄帝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以及历史传说等等入手,各个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黄帝文化进行深度论证,对黄帝精神加以多重提炼,基本达成共识。黄帝精神的本源是黄帝文化,支撑点是相关史料记载,重要载体在易经文化。其内涵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首先,黄帝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的一生。从“长而敦敏”的养成,到引领部族崛起,再到修德振兵以建国,无一不是黄帝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体现。“自强不息”出自《周易》,意即日月星辰刚强劲健不停运行,君子处事应效法天地,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与时俱进。乾卦六爻以六条龙喻意人自强不息的六个阶段,展现了龙的精神。而龙正是黄帝时代最伟大的精神文化象征。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发展延续至现代的文明,黄帝精神文化基因的传承不息是根本的原因。正是秉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才有中华民族继往开来持续前行的伟大壮举;才有华夏儿女同根同源万世昌盛的炽热希冀;才有壮大复兴奔向锦绣前程的伟大中国梦的构建。其次,黄帝的丰功伟业贯穿着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革故鼎新”出自《周易》杂卦篇:“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依据文献和考古成果,黄帝不仅是中国古代国家政体的发明者,更是创新第一人。其创新发明涉及天文、历法、文字、数学、音乐、饮食交通、农耕等多个领域。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把语言、火、征服动物、农业、社会组织、法律和道德的出现,视为人类史上第一至第六次飞跃。而在中华大地上,这六次飞跃皆出现在黄帝时代,充分证明黄帝精神中革故鼎新的特质。中华文明从起源、形成,到发展,构成一部不断革故鼎新的文明史。

  (二)厚德载物的仁德精神,以人为本的求实精神。首先,在仁德方面,黄帝是厚德载物的典型。厚德载物典出《周易》坤卦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载养万物。黄帝以德治国,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有土德之瑞,是万世景仰的“厚德”楷模。他仁爱百姓,以德化民,赢得民众拥戴。他“修德振兵”,以宽厚仁和,至海纳百川。黄帝施政过程中对天地的效法,对国家的治理,所受到的拥戴,所达到的万邦协和的境界,正是厚德载物的深刻体现。其次,黄帝注重在以人为本中贯彻求实精神。黄帝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鲜明体现在善政为民。他仁爱百姓、教化百姓,致力于为百姓改善生存环境;在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的治理实践中,非常注重求实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天地自然的探索中顺应规律,在世处洪荒、民生草昧的情况下,系统地创造出文明社会所需要的一系列物质生产技术与精神财富;在肇造文明中彰显出龙文化中的中、和、容、实等人文特性,表现出合众为龙,日新为龙,万变成龙;有容为大,能和为大,执中为大;致力于呈现“凡日月普照之下,均为黄帝之民”的“极治”,将求实精神与以人为本思想实现互为表里的完美融合。

  (三)天下为公的利民精神,中和大同的太和精神。首先,天下为公的利民精神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基底。“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为天下是每一个部落、每一个子民的天下。治理者应该胸怀天下,为民造福。天子之位理应传贤而不一定传子,为公而不能谋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依据原始民主制、禅让制存在的人类学材料看,显然并非凡为黄帝其子者尽皆“得姓”,皆可“居官”。可以说黄帝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开启了任人唯贤的先河。只有在“天下为公”的思想基座上,进而才可能在实践中做到爱民、重民、利民,以人为本。其次,中和大同的太和精神是黄帝文化中社会理想建构要义的体现。“中”“和”二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好”的含义。“太和”一词出自《易·乾》:“保合太和,乃利贞。”意为保持完美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太和”是和平、和睦、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包容大度、求同存异、凝心聚力的最佳表现。“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纵观黄帝之丰功伟绩,实则是秉持天下为公的精神,统一天下、抚世建国、缔造民族、肇造文明,最终目的是达到裔孙昌盛,完成太和、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文化密码就是中和。“中和”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有生命力的关键因子。中和大同的太和精神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乃至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黄帝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提出“两个结合”理论,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将中华民族自古憧憬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共产主义社会有机契合,创新赋予道路制度以民族的血脉,赋予理想信念以文明的底蕴。这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最有力的肯定。新时代下,中华民族正处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核心精神与文化主干,黄帝精神与黄帝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自身的开放、创新、包容、和谐特质,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必然生发出新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思想保证。习近平主席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既为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原则和要求,也勾勒出理想社会的建设目标。其中的“高质量发展”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与黄帝精神中的以人为本、以德治国、民惟邦本等十分契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也映射出黄帝精神中天下为公思想的核心特质。显然,黄帝精神经过时代语境的淬炼,已经创新转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武器,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在革故鼎新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方面,中国共产党将其贯穿于自身的队伍建设。因为“推进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只有勇于自我革命,一刻不停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才能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因此,无论是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还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党性建设方面,黄帝精神凭借其极具创生性的思想文化资源,都能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二)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离不开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将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新征程上,文化自信首先来自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对中华民族文化核心基因的发掘与弘扬。黄帝精神所具备的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基因,更易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它可以凝聚社会各层面的力量,激发各民族人民的归属意识、认同意识和进取意识,自强不息,创新不止,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精神支柱。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国家统一、维系民族团结、寻求价值和谐的终极文化基因。黄帝精神更是华夏儿女保持族群认同和精神团结的文化符号,其“中和”观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有生命力的因子。中和、大同的太和精神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乃至中国人的文化符号,衍生出华夏儿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贵中求正的心灵观与一体共赢的发展观等。黄帝精神为我们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阵地,助力民族复兴大业,同时积极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深厚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而中华文明则以自身文化因子的开放性和生命力给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底蕴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概括为五个突出: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黄帝精神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黄帝精神的连续性、创新性、大一统观念、包容性和和谐理念,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形成有效规约,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理念和理论的涵括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从过去走向现在、迈向未来,与黄帝精神所提供的思想源泉密不可分。突出的统一性为我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携手共进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大一统的空间思维;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磨出和平发展的稳定底色。以黄帝精神为基干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牢牢扎根,迸发独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精神特质在现代化探索中的鲜明显现,体现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超越。

  三、黄帝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弘扬

  依凭于特殊历史时段丰富的思想文化典籍,黄帝精神内涵厚重、格局阔大,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征程意义深远。然而,黄帝精神独特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挖掘与展示,并没有为世人所普遍了解和认知,黄帝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弘扬无疑是当务之急。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推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应该如何传承与弘扬黄帝精神呢?

  (一)要坚持古为今用,大力推动黄帝相关文化典籍研究,以典籍教育传承黄帝精神。在黄帝文化资源中存在着多部史籍或文化典籍,或者记载有黄帝的事迹,如二十四史《史记》,开卷《五帝本纪》即始于黄帝;先秦两汉时期还有《逸周书》、《周易》、《山海经》、《春秋左传》等古籍。或者印证有黄帝的理念或思想,如在《世本》、《国语》、《庄子》、《列子》、《管子》、《商君书》、《竹书纪年》、《吕氏春秋》、《大戴礼记》、《淮南子》等古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记述。既要建设专业研究团队对其开展专业研究,拿出扎实的研究成果,也要推动相关研究成果向社会普通民众传播,如在中小学开展相关古籍经典素质课堂;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机构开设面向大众的黄帝文化讲堂;在高等院校开展相关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等等。将黄帝文化研究从庙堂之高请入“寻常百姓家”,注重与教育途径结合,注重与时代语境相融合,才能保证黄帝精神不会在传承中被念歪、走偏。

  (二)要坚持推陈出新,创新黄帝文化资源开发路径,以新形式新方法展现黄帝精神。目前,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历经数十年积淀,已经成为黄帝文化精神传承与弘扬的一张金名片;黄帝千古情等相关演艺节目也取得了良好口碑。但与省内丰富的相关文化资源数量相比较,黄帝文化资源的开发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仍有较多厚重资源尚处于沉睡状态。要认真挖掘相关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时代特质,或对应于当代社会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黄帝精神形成文化符号嵌入其中,做出符合时代气质的、富有当代审美意蕴的文化演绎,打造黄帝文化热潮,进而促成黄帝精神的传承及弘扬。以黄帝个人传说事迹为例,黄帝有诸多的创造发明,他聪明智慧,是近乎神一样的存在。他制作衣冠,造屋宇,发明舟车,制定天文历法,制乐,创作医经,等等,这种勤力与才华,加上创世的背景,以及他的充满传奇性的征战,与动漫、动画电影、游戏等数字文艺作品的气质非常的相符。黄帝题材的丰富性,长可做史诗,短可做短视频微短剧等,呈现出宽广的创作空间。另外,诸如黄帝文化中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传承弘扬黄帝精神的良好载体,同样需要创新呈现方式和展演路径,认真分析对接大众精神文化需求,方能突破发展瓶颈,获得新生。

  (三)要坚持保护性传承,运用数字技术,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黄帝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建设黄帝文化基因库,为黄帝精神的传承弘扬保驾护航。河南有多处黄帝文化相关遗迹遗址,如新密境内有轩辕丘古城寨城址、黄帝宫、汉墓钟华夏之灵,新郑市有黄帝故里、具茨山,巩义的双槐树遗址,灵宝市黄帝铸鼎塬等等,无不提示着有关黄帝的文化与传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那么,如何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尽量发挥这些宝贵遗址遗迹的文化传承作用呢?首先,要支持鼓励相关文博单位强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盘活用好相关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加强黄帝文化相关考古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创新展示方式,运用新技术,让相关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其次,要结合新的时代语境,把黄帝文化相关文物和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创新实施黄帝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与传承弘扬,促进社会群体的历史文化认同。最后,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黄帝文化体验环境,丰富黄帝文化的时代表达和艺术化呈现,提高相关内容创作生产的文化内涵。以新技术带动新创作,推动黄帝文化相关文物遗迹遗址等有限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传播,使黄帝文化和黄帝精神获得层级最丰富的传承与弘扬。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执笔:靳瑞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宋朝丽、孔令环、秦玉、靳瑞霞、尹松鹏、马培红、任梦一、范先立、张洪艳】

  相关推荐

  ·知根知“理”①:文学中的黄帝形象书写

  ·知根知“理”②:古诗中的黄帝形象构建

  ·知根知“理”③:文物中的黄帝形象塑造

  ·知根知“理”④: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