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②:制度反思
2024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条例》在修订过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自我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巡视利剑磨得更光更亮,勇于亮剑,始终做到利剑高悬、震慑常在。”这次修订《条例》本身就是一次“磨剑”,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重要举措。要深刻理解巡视工作的内涵与重要性,就需要从源头、变革、调整、完善等角度对巡视制度做历史梳理。胡云生同志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不仅填补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还深入探究了巡视制度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借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制度反思
仅仅从历史的角度来缕析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工作,所得的只是史实和脉络,实际上潜藏在中国共产党巡视发展史背后的是巡视制度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制度为定国安邦的根本,只有从制度的视角来审视巡视工作的历史演进,才能将研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本书以“基质”“原型”和“中轴”来概述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缘起。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的政党,所以其巡视制度必然带有马列主义政党学说的烙印,具体而言就是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此为“基质”。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受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影响,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不仅移植了联共(布)的核心理念,还学习其运行路径和制度变迁方式——此为“原型”。中国古代监察思想、国民政府巡视制度、农民运动特派制度和中共革命的现实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产生的本土历史语境——此为“中轴”。“基质”决定其精神内核,具有恒定性;“原型”决定其制度框架和实践路径;“中轴”决定其运行的自然边界。这一论断摆脱了既往简单地从历史背景、传承借鉴角度描述中共巡视制度产生的相关论断,以更富思辨性的哲学视角重新审视相关史料,兼顾了史实的客观性和哲学的思辨性。
巡视制度的施行则更具技术性,从巡视员的派遣以及基本素质要求,到巡视任务开展的方式方法,再到巡视的工作纪律和要求,这些显然都更具有技术理性的特点。本书作者在巡视系统工作十年,具有丰富的巡视工作经验,以所知付诸实践,以所行印证所知,对巡视制度的运行设计、组织开展、纪律原则了然于胸。虽然巡视工作的开展是以个体行动和理念为内生变量的,因其思想观念、认知结构和信念体系而导致效果差异,但巡视员对巡视制度的逆向形塑则更具有制度反思的意义。具体而言,逆向形塑的制度反思不仅表现在工作定位、人员选派、工作程序等方面不断修订和完善巡视制度,还表现在巡视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这是对巡视制度基本原则之一的“群众路线”的有力回应。
“三重互动”理论的建构是本书关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本质的最精彩论述。“三重互动”是党内上下互动、政党和群团互动、政党和社会互动,与之对应的则是基于上述三重互动的制度反思: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具有权力向上集中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不仅维护了党的权威领导,统一凝聚了党内思想,及时发现下级党组织存在的思想错误和意见分歧,实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的贯彻传达,还在民主革命时期承担了党的组织体系的建设,壮大了党员队伍和党的组织力量。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在具体实践中不仅实践了群众路线,通过巡视督促各级党员干部扎根群众、贴近群众,扩大巩固群众基础,还在巡视中发动、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实现了力量的整合、资源的集中。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注重与革命历史社会环境相结合,将革命理论和中国特定的革命历史社会环境结合,实事求是地确定巡视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
任何一种制度的成熟都必然在实践中完成,需要经过实践、反馈、修正等过程的循环打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亦是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按照作者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逐渐成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顶层设计层面以党内法规形式将巡视制度规范化。从1928年第一个《巡视条例》出台,到1931年的《中央巡视条例》制定下发,到1996年中央纪委制定的《关于建立巡视制度的试行办法》,再到2009年颁布、2015年修订、2024年再次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巡视条例的内容更具体、程序更明晰、方法更规范,这标志着巡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规范开展巡视工作提供了制度“笼子”。(2)巡视的职能定位从早期的领导指导方式转变为监督检查。中国共产党在建党早期主要是革命者的角色,为了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壮大党组织、传播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巡视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传达党内精神、统一意志、加强联系的作用”。随着中国共产党以武装割据开始局部执政后,巡视制度逐渐变成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职权也由高度集权调整为党内民主,聚焦政治责任、强化政治监督,这是巡视制度革新、发展和创新的结果。(3)巡视的影响由表及里,不仅表现为外在的制度框架和制度体系,表现在巡视的内容更科学、更明晰、更有针对性,还体现为蕴含于其中的价值认同。巡视工作从早期的整顿组织、发动革命到后来引正纠偏、贯彻精神,最终要实现的是实现党内凝聚共识和统一意志,达到党的思想和精神的内化。
综上,《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着力探寻巡视制度的缘起、运行设计、巡视制度本质以及制度成熟的特征等内容,不断思索复杂史料背后的恒定的制度基线,以此来实现对史料的整合以及理论提升,所以该书还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制度研究之作。
(作者:陈翔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相关推荐
·读《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①:史学本位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