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池:延长人均寿命,关注四个方面!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9-28 11:23

  编者按

  9月14日,河南省公共急救科普论坛开幕,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刘保池做了题《普及急救技术 提高健康水平》的交流发言,介绍了掌握急救知识的必要性、加强急救技能培训的紧迫性以及几个病例,以下为演讲实录:


  很荣幸参加此次论坛,我交流的题目是《普及急救技术 提高健康水平》,

  生命的主要杀手有四个: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和传染性疾病这些“生命杀手”,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中国每年发生伤害事件七千万人次,一百九十万人终生致残,死亡八十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百分之十一。急救作为一项技能,在生活中的关键时刻能够带来扭转局势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伤害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进行急救培训,提升急救知识普及率十分必要。

  上个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逐渐规范了心肺复苏这项技能,使很多人的生命得以延续。20世纪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就是人类用双手,可以救活一个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

  从国内外心肺复苏培训现状来看,发达国家,像美国、挪威、比利时、英国等普及率较高。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对民众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CPR(心肺复苏)培训的人数已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挪威、比利时开发出“滚雪球式”培训方式,可以使CPR技能更迅速地向民众普及,同时还降低了培训CPR的成本;英国BBC通过开设CPR培训的电视广播节目,使CPR在民众中迅速普及开来;而我国,一线城市CPR的人数不及总人口的4%,二三线城市更是连不到1%。

  影响人们长寿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和平生存环境,二是基本生活保障,三是良好心理状态,四是医疗技术水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不同程度的突发伤害,如果能够及时救治,就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下面分享两个救治及时,生命得以延续的例子。

  病例1:患者车祸外伤在当地医院初步处理后送到郑大一附院急诊科,面色苍白,颈部伤口已经缝合有渗血,血压40/20mmHg,浅昏迷,烦躁,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诊断:失血性休克,脑疝?处理:快速补充血容量?还是先利尿脱水?

  快速补充血容量后血压80/60mmHg,急诊手术控制出血。血压恢复正常,苏醒后检查仍然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患者自述年青时因此没有被应征入伍。急诊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工作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将病人抢救回来。

  病例2:赵本山因脑动脉破裂于2009年9月30日凌晨一点多入南汇中心医院,在住院部抢救,华山医院专家随即赶到,然后将其转至市区的华山医院本部继续救治。

  灾难发生时,往往有大量人员需要急救。灾害医学主要是向灾难幸存者提供医疗保健,与医疗有关的灾难准备、灾难救治预案、灾难响应和灾难恢复。而急救人员就需要掌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具有亚学科专长,又有对各种创伤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防治全面的知识和技术,达到一专多能,才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有条不紊的应对处理。可以说,急救队伍是医院的特种部队。

  下面介绍两个急危重病综合治疗的病例:

  病例1:失代偿肝硬化,糖尿病合并肝癌。处理: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手术,脾切除加自体骨髓经门静脉和网膜右动脉输注。手术后第7天CT检查提示大量腹水,肝硬化,体积缩小。手术后3个月CT检查同一断面提示肝脏体积增大,少量腹水。手术后3个月患者肝功能大致正常,肝病面容消退,胰岛素用量减半。血糖基本正常。

  病例2:HIV感染合并左侧腋部淋巴瘤,已经破溃。处理:化疗前保存自体骨髓,化疗后肿瘤缩小。再次化疗后骨髓严重抑制,回输保存骨髓促进骨髓重建,肿瘤基本消退。完成6个疗程化疗。肿瘤完全消失,创面完全愈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国人的平均寿命,1949年为35岁,1957年为57岁,1981年为68岁,2005年为71岁,2020年为77岁,2020年上海市人均寿命女性86岁,男性82岁。想要延长人均寿命,就需要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普及健康知识,二是要预防意外伤害,三是要普及急救技术,四是要提高医疗水平。

  谢谢大家!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刘保池在公共急救科普论坛上的讲话)


相关阅读:

李博:异物卡住呼吸道?快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兰超:“救”在身边,三步识中风,快打120 !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