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丨高考试卷中的河南(洛阳篇):二里头夏都遗址
编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夸张。今年高考结束后,记者和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专家对全国所有高考试卷梳理发现“诚哉斯言”:在今年的全国高考试卷中,涉及河南元素的高考试题竟有9题。“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之“高考试卷中的河南”特别策划击节而出。
今天推出高考试卷中的河南(洛阳篇)第一辑——
高考试卷中的二里头夏都遗址
“中华文明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要把它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做好这项工作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做一个中国人那是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仅有辉煌历史,未来也会更加光明。”2022年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文化遗产新疆交河故城考察时,再次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义。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要加大考古遗址发掘力度,深化研究阐释,努力取得突破性、标志性成果,用考古新发现支撑夏文化研究新进展,为探源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作出河南贡献。
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研究的六大都邑之一,作为探索夏、商王朝及其文化的关键性遗址,二里头不仅是中国乃至东亚青铜时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邑,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故有“最早的中国”之称。今天,让我们跟随高考试卷,走进二里头遗址,一起去追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足迹。
第一节 原题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 “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 “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 “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A. 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 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 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第二节 试题解析
第10题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是高考重要考点之一,因为通过考查断句,可以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言语句。因此,要正确断句,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画线句的上下文意,然后借助一些技巧进行断句,比如根据人名地名特定称谓、有句末停顿作用语气词、表示说话的“曰”“云”、文言特殊句式等。本文围绕“国之宝在德”选取四组君臣的对话,画线句是武王与周公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应断开,排除CD;从文言句式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本题答案是B。
第11题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能根据语境判断实词意义,又能调动课内文言文阅读积累,打通了课内知识与课外运用的关联,密切了教、考、学关系,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A项中,“饥者则食之”意思是“(对)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啃食原野上的艾蒿”,“食”是“吃”,两个“食”含义不同。本题答案是A。
第1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因为有三项是正确的,所以本题也可以作为读懂全文的辅助,考试时在通读全文后,可以先根据这一题来印证或加深对全文的理解,然后把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找出概述不正确的一项。四个选项对应了文章写到的四件事——魏武侯和吴起探讨何谓国宝,武王就如何对待殷商士众征询太公、邵公和周公意见,晏子评价齐景公的作为,叔向就筑台之事劝谏晋平公。D项“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曲解了原文“岂所以定命安存”,原文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指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来安身存命。本题答案是D。
第1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正确翻译文言语句,关键在理解。首先把句子放入文段语境中理解大意;然后细读语句,“字字落实”重要实词,敏锐发现重要句式;最后再运用“留、删、换、调、补”等技巧,使译出的句子通顺、连贯。第(1)句中的“克”“召”“奈……何”,第(2)句中的“请求”“鳏寡”“论”“供秩”“焉”,都是需要关注的。它们多为课内学过的重点内容,答题时,调动积累,结合语境,做到词意贴合句意,句意符合文意即可。
本题答案:
(1)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
(2)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
第三节 试题里面的故事
该段文言文阅读,选自《说苑·贵德》。
《说苑》,又名《新苑》,西汉时期刘向所编。刘向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的四世孙,西汉时的文学家、经学家。他主张“天人感应”学说,与其子刘歆一起,为古代图书的编目整理做出巨大贡献,著作有《洪范五行传论》《七略别录》《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说苑》成书于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是古代杂史小说集,原二十卷,后大部分散佚,仅存五卷。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
史载:《说苑》二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汉刘向撰。是书凡二十篇,隋、唐志皆同。《崇文总目》云:今存者五篇,馀皆亡。曾巩《校书序》云:得十五篇於士大夫家,与旧为二十篇。晁公武《读书志》云:刘向《说苑》以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法诫、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为目,阳嘉四年上之,阙第二十卷。曾子固所得之二十篇,正是析十九卷作修文上下篇耳。今本第十法诫篇作敬慎,而修文篇后有反质篇。陆游《渭南集》记李德刍之言,谓得高丽所进本补成完书。则宋时已有此本,晁公武偶未见也。其书皆录遗闻佚事足为法戒之资者,其例略如《诗外传》。
《说苑》按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苑》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由于作品取材广泛,历史资料涉猎广泛。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
这段文字记载的场景是,“战国七雄”时期魏国第二任国君与大臣的一段对话。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号称“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园前221年),一些小国被灭;公元前453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家分晋”局面,形成历史上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魏文侯是“三国分晋”后魏国的首任国君。魏文侯励精图治,把一个强大的王国传给了儿子——也就是魏国第二任国君魏武侯。作为国君,魏武侯可以说是兢兢业业,虽无大功,也没有什么大错,称得上守成之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魏武侯即位之初,与吴起有过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就是今年考试试题的这段对话——魏武侯同吴起外出巡游,坐船沿河顺流而下。魏武侯在舟中放眼两岸,不禁感叹:“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但吴起回话:国之宝是“在德不在险”。他还举了一连串例子:当年三苗氏控制的地盘,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泽(今鄱阳湖),但因为德义不修,最终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控制的地盘,左有黄河与济水,右有泰华山(今华山),伊阙(今洛阳龙门)在其南,羊肠(今太原晋阳西北)在其北,地势险要,但因修政不仁,最终还是被流放了……把话说得如此之重,但魏武侯还是接受了。由此看来,魏武侯能在其位上保持魏国政局的稳定发展,同他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魏武侯死后,魏国就开始走向衰落。
这段对话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至少两件与河南有关,一是商汤灭夏,二是武王克殷。其中商汤灭夏跟二里头夏都相关。
商汤灭夏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为禹,管辖范围是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现在的偃师、登封、新密和禹州一带。所以,夏朝的都城就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
史载,禹之前的尧、舜等帝位更换,都是“禅让”。禹本来要让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就是中国历史“家天下”的开始,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也是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
夏朝末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夏桀即位,荒淫无耻,暴虐无道,“赋敛无度,万民甚苦”。他宠爱有施氏之女妹喜,为她营建倾宫瑶台。妹喜中意听裂帛之声,他就叫人找来许多丝布,供妹喜撕裂以求其一畅。夏桀将他的统治比喻为太阳,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老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 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当时民众咒骂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就是说你这个太阳何时才沦亡啊,我们情愿同归于尽。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后,被商灭亡。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商汤回师西亳(河南洛阳偃师西),在夏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
灭夏后商汤本想把国都定在夏都斟鄩(hēn xún,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取得的政权,还是保留了夏社,把夏代的重臣集中于夏都斟鄩,并予以严加看守,防止夏人作乱。而在夏都附近的商族十四世祖帝喾的旧都亳地附近,重新建立一座新都也叫做“亳”,后人称为西亳(河南偃师西)。《尚书.汤誓》上说:“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论》。”这就是说成汤本欲把商社迁到夏社,由于考虑到巩固统治、安置夏遗民的问题,这才保留了夏社而另建新都的。
商灭夏后,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统治者,势力发展很快。尤其是前期政治状况较好,社会也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标志这一文明的,是甲骨文字的相当成熟和青铜冶炼技术的相当进步。
第四节 跟着试题去旅游
一、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导览图
(一)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简介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位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北侧的二里头遗址之上,占地1045.8亩,总投资约1.1亿元。目前园内主要包括古伊洛河故道模拟复原展示工程、道路系统工程、宫殿区及井字形道路保护展示工程三部分。
二里头遗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遗址范围包括偃师区翟镇镇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和北许四个村,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遗存,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址。1988年该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开始发掘,60余年来,历经几代考古学家的不懈探索,发掘总面积超4万平方米,出土文物万余件。这座位于古伊洛河北岸的都邑,发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为研究中国城市和聚落布局、城市规划与建筑史、礼器及礼仪制度发展史、手工业和科技发展史等重要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作为探索夏、商王朝及其文化的关键性遗址,二里头遗址不仅是中国乃至东亚青铜时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邑,以其为典型遗址的二里头文化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故有“最早的中国”之称。
(二)主题活动
研学活动:“小小考古学家”
二里头遗址区模拟考古体验,学生可自己动手,清理“遗迹”、“遗物”、绘图、照相、记录等过程,实现大众考古的科学化普及,让公众认识考古,了解历史,在领略历史遗物神秘的同时,体会考古工作者的艰辛,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享受到考古的乐趣。考古体验区由二里头考古工作队老师亲自指导设计,按照真实考古探访模拟仿建,分层夯筑,根据不同年代填埋相应仿制文物。考古体验区配备专业考古工具,并有专业研学导师授课,研学团队可实地参观遗址公园及考古发掘现场,并根据所学知识参与到模拟考古发掘中。
(三)特色文创
“华夏第一爵”乳钉纹铜爵文创产品
乳钉纹铜爵文创产品
在“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所谓“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酒器是酒文化乃至它背后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早期的酒器为陶土所制,到了二里头文化晚期最先出现了仿制陶酒器的青铜酒器爵,后面又陆续出现了铜斝和铜盉等。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许多陶和青铜的酒器,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乳钉纹铜爵”。
这件青铜爵于1975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通高22.5厘米,流至尾长31.5厘米,厚0.1厘米。窄长流、尖长尾,细腰、瘦腹,三棱锥状足。腰腹正面装饰一排乳钉,共5颗,夹在两道凸弦纹之间。一侧有把手,通体素面,造型古朴优美,专家称赞它的工艺“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这件乳钉纹铜爵采用复合范技术制作而成,代表了夏代最先进的生产水平,是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被誉为“华夏第一爵”。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根据“乳钉纹铜爵”原型进行1:1模型复刻,做出特色文创产品,来传达文物神韵,让大众感知青铜文化和夏朝历史。
(四)景区交通
公交:市区内806路、807路、103路等多路公交车,在二里头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入口处设有站点。
高速:连霍高速偃师收费站--杜甫大道--斟鄩大道,即可到达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
(五)购票优惠
免费入园,疫情期间,需通过“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或美团APP进行预约后入园。
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俯瞰图
(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简介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承建于二里头遗址之上,位于洛阳偃师市翟镇镇古城快速路北,占地246亩,建筑规模3.1万平方米。其展示的文化遗存年代范围大致为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全面展示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特点、出土文物和都城盛况。2018年5月,国新办在“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上,定位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博物馆将“夏文化”时代的出土遗存尽可能完整的重现于世间,基本陈列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王朝”以历史记载、文献传说为依托,结合大量考古发现,重点阐述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夏王朝历史史实。第二部分:“赫赫夏都”以展示二里头规划有序、布局严谨的华夏王都遗址为主,体现其金相玉质、礼乐相和、龙腾华夏、戈兵攘攘、统领天下的中央王朝气象。第三部分:“世纪探索”,介绍夏文化探索历程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两大国家学术工程的概况。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于2019年10月19日开馆,国家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定位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对深入解读二里头文化内涵,阐明早期中国国家形成过程,展示最早中国的国家形象,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塑造中华民族重要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题活动
研学活动:“二里头贵族小夏的一天(陶泥DIY)”
结合二里头遗址的历史时期和器物特征,设计了“二里头贵族小夏的一天”,以生动活泼和生活化的方式带领学生们走进二里头,体验二里头时期贵族的穿着、饮食、日常工作及当时的葬礼和祭祀仪式等,并在其中适时嵌入了一些重要器物,结合陶泥制作牌饰、方鼎等文物的手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夏朝历史,体验二里头先民们的衣食住行,手工业,祭祀,丧葬等日常生活,了解3800年前二里头先民们生活的不易,学会敬畏自然,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交通情况
公交:市区内806路、807路、103路等多路公交车在博物馆门50米处设有站点。
高速:连霍高速偃师收费站--杜甫大道--斟鄩大道,即可到达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
(四)优惠信息
免费入馆,需通过“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公众微信号预约或拿身份证在门口进行预约后入馆。(撰文/李中海 李军阳)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郭俊华 卢明军 姜秋霞
特邀顾问:王守国
特约撰稿:余文国 朱世欣 马可
特邀试题解析专家:
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 丁亚宏 杨惠茹
郑州外国语学校 陈太根 赵文芳
特别支持: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大河网特别策划 高考试卷中的河南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