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专家谈丨陈明星:积极探索农业强省建设的地域特色实践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2-14 17:43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农业强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建设农业强国上展现更大河南担当、贡献更多河南力量。在全国上下鼓励“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背景下,作为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机组成部分,各地在推进农业强市、农业强县乃至农业强镇建设中,需要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积极探索符合地域实际、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强省建设实践路径。

  一、在全面领会农业强国和农业强省内涵中推进强县兴乡美村富民

  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围绕农业强国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不仅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也要推进农村现代化,因而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推进农业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因此,各地在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实践中,必须锚定农业强国和农业强省目标,以强县兴乡美村富民为统领,突出产业主导,延长发展链条,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乡风文明,持续优化乡村治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乡村产业竞争能力强、农民收入水平高、农村现代化水平高。

  二、在科学把握区域城乡人口流动态势中科学规划

  谋定而后动。扎实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实践,规划作为“先手棋”必须先行。为此,需要在充分把握区域城乡人口流动态势和趋势的基础上,突出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差异性,注重地域特色,进行科学规划,使空间布局与城乡人口流动格局的动态变化相适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庄发展、建设和乡村建筑风貌管控。同时,着力建立健全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效挂钩、有机匹配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供给、基本公共服务及设施布局机制,在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分配、安排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供保障性住房规模、人口流入流出地区教师与医生等编制定额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方面,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的权重。

  三、在统筹处理政府市场关系中凝聚各方合力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贯穿着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也是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实践中必须处理好的重要问题。要在统筹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中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凝聚各方合力,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一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落到实处,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稳步提升乡村振兴投入,集中释放政策红利,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提档升级。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强化市场机制和市场运作,创新债券、金融、保险等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贷款风险补偿金,提供杠杆扩大效应,带动金融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产业发展。三是优化乡村营商环境,深化农业农村“放管服效”改革,畅通工商资本、返乡创业等社会资本投入,持续推动乡村创新要素集聚。

  四、在城乡深度融合中精准破解乡村全面振兴难题

  农业农村发展中诸多难题多因过去城乡分割的历史所衍生,因而破解这些难题之策也必须在城乡深度融合中去探求。如在破解用地难题上,围绕宅基地,理清“基础账”,规范宅基地标准和管理,对不符合政策标准或闲置的宅基地收归集体或有偿使用,进行“游园、菜园、果园、花园”改造或以入股、租赁等形式进行民宿等产业运营;围绕耕地,盘活“经济账”,推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在破解人才难题上,实施能力返乡创业“回归工程”,并创新形式,充分发挥乡村能人、乡贤、专业技术人才等作用。在破解乡村基层运转问题上,一些县市为调动乡镇积极性,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对乡镇税收收入超基数部分全额留归乡镇;为调动村级组织积极性,在稳定提高村级运转经费标准的同时,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提升基层组织为民服务能力,并积极提升农村干部待遇,实施“基本报酬+岗位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结构收入制度,让实干者得实惠。

  五、在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中创新利益联结模式

  建设农业强省,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始终把农民的切身利益摆在首位,破解“政府干、群众看”的局面,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动员农民全员参与,实现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一时美”到“时时美”、从“要我美”到“我要美”、从“环境美”到“价值美”的嬗变。同时,着力探索“全民参股+公司化管理”模式,实行土地、劳动力、资金、农机、人才等多元化入股模式的村民股份合作化经营,将农民深度纳入产业链,形成利益共同体,使村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让群众人人是股东、年年有分红,在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中积极创新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模式。当然,在推进土地流转、加快乡村产业发展上,不能单纯追求规模,要回归到与经营主体运营能力、发展实力相匹配的适度规模经营上来,进一步实现加快发展与稳控风险的有机统一。

  六、在突出项目带动中一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多维度的振兴,必须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一体推进乡村设施改造、服务提升、产业发展、乡风塑造、治理创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载体。依托人居环境整治,注重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全域旅游等项目有机结合,发挥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项目带动作用,按照“美学引领”理念,将美丽村庄改造与基层支部建设、美丽田园打造、富民产业植入、社会资本投入、村民素能提升、文明乡风涵养等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农业农村功能,主动承接区域文旅融合外溢的资源优势,实现文旅向农文旅的转变,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

  (作者:陈明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阅读

  乡村振兴专家谈丨张占仓:补齐5个短板弱项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乡村振兴专家谈丨李晓冰:河南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专家谈丨许保疆:牢牢守住“两条底线”夯实“三农”工作基础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