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学“问”⑦ | 如何实现黄河安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3-07 15:39

  编者按

  学术中原提问,专家来回答。在全国两会期间,学术中原开启学问聊天模式,联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围绕“黄河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热词,立足中原,放眼全国,问答式聊学问,找专家要答案,为发展问计。

  Chat学“问”第七期 学术中原对话宋先杰

  主题:如何实现黄河安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人物名片:宋先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Q1

  学术中原:历史上的黄河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您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围绕黄河,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什么?

  宋先杰:黄河是一条桀骜不驯、复杂难治的忧患之河。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名。“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其下游地理位置不断改变。自公元前602年以来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就有26次,留下了漳卫、漯川、笃马、清济、泗水、汴水、濉水、涡河、颍河等9条主要泛道,其中前4条位于今黄河河道以北,向北流入渤海,后5条向南流入淮河,夺淮河河道入海,直到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入海,方奠定了今黄河下游河道。

  黄河的频繁决溢和改道,改变了黄河流域下游的地貌,形成了大片黄泛区,使得黄淮海平原的水系紊乱,加剧了生态平衡的动荡。泥沙淤积使得下游平原地面普遍淤高。许多湖泊如巨野泽、梁山泊等因泥沙淤积,面积萎缩,加之人们围湖造田,渐至消失。由于黄河中游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迅速从高位转向低位,黄河决溢的频次自五代后期以来不断增加,幅度惊人,尤其是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后,下游地区的河患频发。

  “明清小冰期”以来,气候转向干冷,降水变率增大,洪涝和干旱交替频发,黄河流域中下游的自然灾害愈发频繁,危害尤甚。洪水淹没了村庄、农田,带来的大量泥沙破坏了区域水系,造成土地沙化、盐碱化。水、旱、蝗、疫等灾害使得黄河下游人口锐减、民生凋敝,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大河患需耗费巨额国家财政资金,如铜瓦厢决口后清政府因财政拮据便任由洪水泛滥,以致酿成巨大的生态灾难。纵观黄河生态的变迁史,在五代前虽然黄河也有决溢泛滥,但次数与频率远不及其后,黄河流域的生态在夺淮入海后也不断恶化,成为元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痼疾。

  Q2

  学术中原:“黄河宁,天下平”道出了百姓渴望黄河安澜的期盼。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锻造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涌现出了大禹、王景、贾让、贾鲁、潘季驯、靳辅等一批先贤。治黄也成为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事。但是,随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治黄的复杂性和难度也日益剧增。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过程中我们做了哪些努力?

  宋先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勇于面对历史包袱,迅速展开了根治黄河的行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此后在全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综合治理黄河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黄河治理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把治理好黄河当作治国理政的大事来抓,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等一系列重大要求,指引黄河保护治理变革性实践,将人民治黄事业引入崭新境界。

  为进一步推动工作进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于2021年正式印发。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在政策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Q3

  学术中原:经过不懈努力,黄河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宋先杰:当前,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干流堤防全面达标,显著提升了防洪能力。通过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黄河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实施上中游水土流失区重点防治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等,持续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积极探索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保持特色产业综合体建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相生的格局加快形成,水土流失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态势。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出现了根本性好转,黄河的水质也有提升。

  Q4

  学术中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共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黄河生态保护有什么意义,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聊聊吗?

  宋先杰:黄河因河水富含泥沙、颜色浑黄而得名。在甲骨文中,“河”最初专指黄河。先秦典籍如《周易》《尚书·禹贡》《山海经》《尔雅·释水》等皆以“河”指黄河。《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始有“黄河”的名称。黄河水浑浊的最早记载始于春秋战国,《左传·襄公八年》载黄河泥沙含量多,说黄河水浑浊不清。《战国策·燕策》称黄河为“浊河”。至汉代,《汉书·沟洫志》称“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后至明潘季驯《河防一览》有云:“平时之水以斗计之,沙居其六。入伏秋则居其八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不仅是维系黄河流域发展的生态之河,也是孕育黄河文明的文明之河。黄河生态保护的意义十分重大,它关系到黄河的治理,关系到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和社会稳定,对于黄河流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长江、珠江等其他流域的生态保护也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黄河生态保护的稳步实施不仅是我们完成历史使命的应有担当,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奋斗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举措,更是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重要一环。未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继续落实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必将以全新姿态澎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姜秋霞

  执行:申久燕

  美编:张舒婷

  (特别感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相关链接:

  Chat学“问”①|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密码是什么?

  Chat学“问”②|“黄河之大”大在哪?

  Chat学“问”③ | “黄河宁,天下平”,怎样去实现?

  Chat学“问”④ | 如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河样本?

  Chat学“问”⑤ | 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是啥样?

  Chat学“问”⑥ | 黄河文明凭什么是中心?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