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黄河研究④ | 饶明奇:刘天和治河与“植柳六法”
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真实立体全面讲好黄河故事,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凝聚精神力量。2014年出版的《政治黄河研究》对我们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书分为政治中心篇、战争篇、职官篇、政治人物篇、著名河官篇、法规篇、治黄与治国篇七部分,围绕政治黄河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今天起,学术中原将陆续摘编刊发书中的部分篇章,敬请关注。
第四期推《刘天和治河与“植柳六法”》,本文经原书作者、学术中原特约专家饶明奇修改,更加通俗易懂,供大家品读。
刘天和(1479-1545), 明代著名治黄专家,字养和,号松石,湖北麻城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先后任过南京礼部主事、湖州知府、山西提学副使、南京太常少卿、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兵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等职。
1534年,黄河泛滥成灾,从徐州到济州漕运不通,朝廷又起用刘天和以原职总理河道。据刘天和撰的《问水集》中记载,嘉靖十三年(1534年),四月初一,守制在家的刘天和突接圣旨“着照原职,总理河道”,要求“本月廿六日前到济宁交代接管”。刘天和立即收拾行装赶赴山东。赴任后,他以孔子 “不耻下问”的态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还研究历代乃至本朝治水名臣经验及其著述。时议已有引黄河、浚闸河二说,他相度河道之远近、工役之巨细,权衡利害之轻重。他又亲赴现场测量,暴露风寒,行泥淖中。遍历诸闸,人不堪其劳,他全无顾忌。他亲自筹算,仅十天便议定谋协,拿出了施工方案。于是奏请“浚鲁桥至徐州二百余里之淤塞”,以通运道。治河计划得到朝廷的允准。皇上下令南北畿辅、山东、河南文武监司而下,悉听节制,授予他一切便宜从事之权。
他率民疏通汴河,又疏通山东七十条支流,不到三个月治河工程完工,同时上疏减免平民赋税。他认为:“黄河之当防者唯北岸为重。当择其去河远者,大堤、中堤各一道,修补完筑,使北岸七、八百里间联属高厚。”这是重北轻南之策的继续,是为“治河保漕”的方针服务。他主持的这次治河,主要工程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正月中旬动工,到四月初即竣工,历时仅三个月。三个月中,“凡浚河三万四千七百九十丈,筑长堤、缕水堤一万二千四百丈,修闸座一十有五,顺水坝八,植柳二百八十余万株,役夫一十四万有奇。”
刘天和对植柳固堤作用的认识以及植柳方法的掌握比较成熟。他总结了堤岸植柳的经验,制定了卧柳、低柳、编柳、深柳、漫柳、高柳的“植柳六法”,对后代治水影响很大:
第一是卧柳,就是在初春栽柳季节修筑堤坝时,每在堤上加一层土,就在堤内外各铺如手指粗细的柳条一层,每隔一小尺一枝,每支埋于地下两小尺,露出地面仅两小寸,使之深深扎根于堤中,从堤根到堤顶,不许中断。
第二是低柳,不在栽柳季节修筑的堤坝,等到初春时节,用小引橛在堤内外普遍补栽,补栽的柳树也如手指粗细,树距也是一小尺,下埋两小尺,上露两小寸。
第三是编柳,凡是在距河几里的紧要地方,不管新堤旧堤,一律在堤根栽一排鸡蛋粗细、四小尺的柳桩,每六七寸一根,下埋三尺,上露一尺。然后在柳桩里面卧栽一层小柳,也是下埋两小尺,上露两小寸,最后用柳条像编篱笆那样将柳桩编高五寸,然后填土充实。在其上再栽柳桩,用柳条编,内又栽一层小卧柳。如此类推,根据堤的高低决定柳桩的多少。
第四是深柳,以上仅是为防止河水涨溢时冲淹堤坝所用,对于洪水暴涨、冲毁堤坝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这时候就应该采用深柳法,在距离河道稍远的地方挖约两丈深的坑,然后栽上鸡蛋粗细、树干长直、枝叶繁茂的柳树,用稀泥灌满树坑,仅留上面枝条,不能少于两至三尺高。树距纵横五尺,栽树的多少根据河势及河堤情况而定。这样过不了几年,堤下盘根错节,愈扎越深,即使洪水到来,也能够捍卫河堤。
第五是漫柳,在河水漫流难以筑堤的地方,可以沿河两岸,密密麻麻地栽几十层小柳树,这种小柳树不怕水淹,每次水涨退潮之后,泥沙堆积,小柳树都可以高出泥沙几尺,随淤随长。几年之后,不费人力,就可以成为巨堤,成效很大。
第六是高柳,按照平常的栽树方法,在大堤内栽上高大粗壮的柳树,要求成排成行,不可稀少,以固堤坝。运河则可栽种在堤面上,除加固堤坝外,还可以用于牵挽,为行人船夫遮阴等。
以上六法,并不是每段堤同时使用的,而是根据各堤的实际情况而选择。当柳树成活之后,均能成为活柳堤岸,用以维护堤身,不仅有着防冲落淤之效果,而且柳成林后可以成材,为河工料物需用。“植柳六法”历数百年,至今仍是治黄的经典。
当时随同刘天和治河的官员杨旦和邵元吉概括刘天和施工管理方面的特点时说:“计工以定役,故为力甚简;视徭役之成数以调役,吏胥无所容其奸,故民不拢;顾值惟计工不计日,故为费甚省;画地分工,完即散遣,故人自为力;庐舍、饮食、器具、医药、劳勉周至,故民不知劳。”
刘天河能体察下情,关心民工疾苦,“禁鞭挞,问病苦,躬抚慰,劳饮食”,增强广大河工的劳动积极性。他“定番役以节夫劳”,规定“每役五日即与休息一日”。又规定每州县的修河队伍要配备医生一名,“随夫调治”。他还亲自配了数万枚药丸,派人送到各处营房巡回治疗。
在疏浚河道的具体施工技术上,他总结了一些群众的发明创造。 刘天和创制了“手制乘沙采样等器”来测定河水中泥沙的数量,为水利史学界所称道。他还运用前代发明的水准测量原理控制堤防修筑高程和河道的疏浚深度,创造了“水平法”的施工测量。他规定:“凡上下闸底高低及所浚河底浅深均借此以度之。”在堤防建设上,从选择地基、堤防施工到堤防维护,刘天和都总结了一些合理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有利于保证堤防的工程质量。同时规定了筑堤的验收方法,要求“凡验筑堤之工,必逐段横掘至底而后见”,这也就是现代的“槽探”。
在治河过程中, 他把前人的有用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写成《问水集》一书,这是我国古代继《河防通议》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河工专著,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刘天和系统阐述了黄河迁徙不定的原因,提出了黄河治理具有时代特点这一独到见解。他论证了“古今治河同异”,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治河都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任务。因此,应当随着“时异势殊”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和办法,“不必泥古法”。
他还论述了黄河迁徒不定的六条原因:“河水至浊,下流束隘停阻则淤,中道水散流缓则淤,河流委曲则淤,伏秋暴涨骤退则淤,一也;从西北极高之地,建瓴而下,流极湍悍,堤防不能御,二也;易淤故河底高,今于开封境内测其中流,冬春深仅丈余,夏秋亦不过二丈余,水行地上,无长江之深渊,三也;傍无湖测之停潴,四也;孟津而下,地极平衍,无群山之束隘,五也;中州南北悉河故道,土杂泥沙,善崩易决,六也。”刘天和在治理黄河的修筑堤防和疏浚河道工程中,创造了“水平法”施工测量。他还创制了“乘沙量水器”以采取河中含沙水样。因治河有功,刘天和晋升为工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吏。(来源于中国社会报) 刘天和通过组织对黄河下游及其主要河床的实际测量,认为黄河在“孟津而下,夏秋水涨,河流甚广,而下流甚”,这种上宽下窄的河势是造成河南多水患的重要原因。在堵塞决口的施工方法上,他总结出“治河决必先疏支河以分水势,必塞始决之口,而下流自止”的原则。
相关推荐
·政治黄河研究① | 饶明奇: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治黄方案出了什么“金点子”?
·政治黄河研究② | 饶明奇:历史治水名人王景是如何治河的?
·政治黄河研究③ | 饶明奇:贾鲁治河的三大工程和自创的石船大堤堵塞决河之法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