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根知“理”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黄帝文化系统性保护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4-08 10:39

  编者按

  “三月三,拜轩辕”。缘何说黄帝是华夏儿女的血脉之根、精神之魂?他对中华5000年的文明有哪些贡献?为何说他是我们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慎终追远,寻根拜祖,在甲辰龙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召开前夕,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知根知“理”》特别策划,带你全方位了解黄帝,鉴往知来,探寻华夏基因密码。

  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从保护理念、名录体系、传承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不断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保护、生产性保护之后,非遗正朝系统性保护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处于5000多年文明“起点”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源头性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继承、弘扬和发展,已经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纽带。非遗中黄帝文化的系统性保护,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系统为根据,以对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等的优化为路径,以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实践,对黄帝文化系统性阐释、非遗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黄帝文化图谱建构

  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是《史记》中《五帝本纪》的五帝之首。他一统天下,协和万邦;开枝散叶,瓜瓞绵绵;肇造发明创制,确立典章制度。其非凡成就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众中流传,已积淀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文化基因。在非遗名录体系中,黄帝文化包含国家、省、市、县多层级;涉及民间文学、民俗等多类型;流传于河南、陕西、甘肃、浙江等多省域的非遗,其以口传、工艺或活动等形式融入不同地方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浸润民众的心灵。具体而言,非遗中的黄帝文化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黄帝生平为主体的非遗

  以黄帝生平为主体的非遗涉及黄帝亲自经历的各类事迹,主要以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类型呈现。如河南三门峡灵宝市的黄帝传说、甘肃天水市清水县轩辕黄帝的传说、北京的轩辕黄帝传说,陕西的黄帝传说故事、渭南市的黄帝荆山铸鼎传说和黄陵轩辕酒制作技艺,安徽的轩辕车会、许昌市的黄龙拳等。不同地域的非遗以传说居多,围绕黄帝的成长历程、生活轨迹、生产创造等内容展开,如典型的《阪泉大战传说》《黄帝升天的传说》等,集中在河南、甘肃、北京、陕西等地。

  (二)以黄帝社会关系为主题的非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文献资料、考古、口头传统等方面来看,黄帝有着复杂而庞大的社会关系如家族关系、君臣关系、族群关系等。黄帝在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中联合民众,实现民族统一、社会发展。具体而言,在黄帝的家族关系中,其妻子嫘祖,形成了湖北远安县嫘祖信俗、河南西平县先蚕氏嫘祖传说。在黄帝的君臣关系中,其臣子岐伯精通医理,形成了河南郑州市的岐伯传说、四川绵阳市盐亭县的岐伯行乡会;其史官仓颉造字,形成了陕西洛南县、白水县的仓颉传说,河南濮阳市南乐县的仓颉庙会。在黄帝的族群关系中,其与蚩尤大战,形成了湖南的蚩尤传说。这些人物形象以各种方式交织于黄帝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塑造了更为丰满、立体的黄帝形象。

  (三)以祭祀黄帝为名义的非遗

  黄帝创制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发明创造等,功勋至伟。后世因对其的敬仰而举行祭拜活动。据《国语·鲁语》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又有《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这说明最迟在有虞氏和夏后氏时代,人们已将黄帝当作始祖进行祭祀。以祭祀黄帝为名义的非遗有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祭典、河南新郑黄帝拜祖祭典、浙江缙云轩辕祭典。其中,陕西黄帝陵是黄帝埋葬之地;河南新郑是黄帝的故里故都所在地;浙江缙云是黄帝的别号或官名,又是其铸鼎炼丹之地。三地的黄帝祭典均为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黄帝文化系统性保护的基本遵循

  黄帝文化因各地各时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民众情感和想象而发展。非遗系统性保护,不仅包括历史、文化、环境等诸多要素构成的项目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还包括以知识谱系为基础而形成的项目内在结构关系和项目之间的文化体系。基于黄帝的始祖地位,黄帝文化的系统性保护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系统性保护的论述为行动指南,以黄帝为核心,以其生平、社会关系和祭拜活动等为内容,以文化自信自强为目的,进而从文化基因、人民、可持续发展等维度理解其系统性保护。

  (一)以文化基因为核心的系统性保护理念

  非遗中的黄帝文化是历史、人类、环境、传承方式等相互作用和有机聚合的整体形象。围绕黄帝展开的黄帝文化是丰富而复杂,多样而统一的,内嵌黄帝的社会关系网络,并结构性地变化,由此构成黄帝文化共同体。文化基因是共同体的关键点,从基因出发的精神表达外化为具体的文化实践和物质形态并在地域扩展中形成历史记忆、生活经验和族群认同的关系性延伸。从黄帝文化中提炼出的“鼎新、大公、中和、民本”构成其文化基因的基本结构,在纵向的历史嬗变中延续,在横向的不同地方中发展,进而构成有地域特色和人文底蕴的黄帝文化知识谱系。由此来看,文化基因是黄帝文化发展的内核和延展的动力,对黄帝文化进行系统性保护,需要将以文化基因为核心的保护理念贯穿于黄帝文化系统性保护的过程中,更好地塑造黄帝文化。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系统性保护原则

  非遗的活态性,意味着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人。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社区、群体或个人”。他们以非遗为生活方式,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并将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在交往中形成共同的社会记忆并使之延续。人不是单数的人,而是复数的人民,包括但不限于代表性传承人。黄帝文化涉及的“人民”,是民众。政府、企业、专家等只是非遗行动的参与者,其活动要在民众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黄帝文化的系统性保护要以人民为中心,除了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组织研培计划、推动非遗记录工程之外,更要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推动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系统性保护思路

  可持续发展是赓续历史文脉,推动非遗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非遗存在于生活,既与内部的各要素如人、物、技术之间相互关联,又与特有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中提出非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维度,即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其中包容性社会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包容性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产业化,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文化空间可持续,和平与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是文化认同。对于黄帝文化而言,其可持续发展思路意味着要将非遗系统性保护充分融入国家、地方各级的发展规划、政策;探寻非遗与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挖掘非遗的丰富内涵,找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当代生活实践的连接点。

  三、提升黄帝文化系统性保护的实践路径

  非遗保护要做好历史遗存、民族特色、区域特点、文化内涵、人文生态、自然环境、传承主体、传承方式、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诸要素的良性互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就是在良性互动的同时关注系统性。现在黄帝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着非遗项目内各要素关联性较弱,项目与周围环境与人的联系尚不紧密,项目间的缺乏关联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黄帝文化阐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优化黄帝文化系统性保护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黄帝文化研究阐释

  黄帝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增删消减形成今天黄帝文化的不同认知和生活实践。系统性阐释黄帝文化是黄帝文化系统性保护的第一要务。要将黄帝文化置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背景中,对其文化基因、文化内涵、文化关系进行深入而细致地研究阐释。建立专门性的黄帝文化研究院,构建全民共享的黄帝文化多模态数据库,搭建国际性的黄帝文化学术平台,为从历史、考古、图像等不同维度构筑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而努力。

  (二)激活黄帝文化的民间力量

  非遗系统性保护其实是人的系统性。人有多种类型,有个体的人、有集体的人,有代表性传承人。当前非遗保护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是关注的重点,而对于非遗所在的“社区、群体或个人”的关注度是不够的,容易弱化非遗作为生活方式进行生活性保护的特征。黄帝祭典活动多是由政府主导,专家、五湖四海的人群共同参与的每年一次的大型集体活动。其实可以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注重发挥黄帝祭典的民间力量。通过举办综合性的黄帝文化民俗活动,推动黄帝文化进校园,注重在学生群体中进行黄帝形象和黄帝故事传播,推动黄帝文化深入更广泛的人民生活中。

  (三)拓展黄帝文化的全年活动

  非遗中的黄帝文化以有规律的祭祀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传说、技艺等方式呈现,并聚焦于黄帝祭典。这对民众情感能量的长期积累和对黄帝文化的系统性认识稍有不足。因此,可以物质和非物质相结合的方式拓展黄帝文化的全年活动。在此,以河南新郑为例,可以黄帝祭典为基础,将区域内的黄帝城、黄帝传说、少典陵、三皇庙等史迹与非遗相结合,并按黄帝生平顺序形成连续的排布内容。具体为,一月少典陵和少典老祖殿,二月轩辕丘,三月嫘祖宫和嫘祖桑园,四月黄帝岗与轩辕槐、黄帝祭典,五月仓颉造字台,六月岐伯墓与岐伯泉,七月黄帝避暑宫和避暑洞,八月黄帝御花园,九月黄帝观兽台,十月雷公台,十一月轩辕门·讲武门,十二月三皇庙。每月对应具体的主题活动并穿插相关传说、工艺等。这些结合物质、非物质等诸要素构成的从其父少典、妻子嫘祖到后人祭祀的黄帝文化年度系列活动,长时间维持了区域内民众对黄帝文化的情感认同,提高了区域内的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民众对黄帝文化的系统性认识。

  (四)注重黄帝文化多地域的互联互通

  黄帝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不是某一地域自己的事情,而是所有相关地域的集体行动。因此,要坚持协同发展,讲好黄帝文化的大故事。随着考古成果涌现,围绕黄帝文化的整体情况,从更为宏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思考、研究,注重文化资源的互通互联,展现其整体价值和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形象。为此,可以加强顶层设计,促进黄帝文化多地域之间的联合;共同举办大型的黄帝文化节,汇聚轩辕车会、制酒技术、黄龙拳等非遗项目,进而最大限度地展现黄帝的风采。

  (五)持续推进黄帝文化创造性转化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极具地方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化空间、场所环境,是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构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和资源要素”。特别是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对非遗进行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可以不断让非遗焕发新的活力。对此,可以建立国家黄帝文化博物馆,广泛收集黄帝文化相关的神话、图像、古籍、文物等;可以此为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塑造黄帝IP形象,开发文艺演出、影视音乐、文化创作、艺术展览、城市形象建设等在内的各种文化艺术作品,推动其品牌化发展;可以黄帝文化为依托建立国家黄帝文化公园,把黄帝文化打造成中华文化地标。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执笔:马培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宋朝丽、孔令环、秦玉、靳瑞霞、尹松鹏、马培红、任梦一、范先立、张洪艳 】

  相关推荐

  ·知根知“理”①:文学中的黄帝形象书写

  ·知根知“理”②:古诗中的黄帝形象构建

  ·知根知“理”③:文物中的黄帝形象塑造

  ·知根知“理”④: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

  ·知根知“理”⑤:论黄帝精神及其传承弘扬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