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刚: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3-15 13:4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中国特色的独特生态观。这一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深化了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生态观的维度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遵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这一独特的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人类的实践活动使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满足人类需要的“为我之物”,合理地调节着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解决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1940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生态文明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后,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邓小平强调经济建设应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1982年在全军植树造林表彰大会中号召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983年我国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江泽民指出:“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保护事关民族发展、事关社会进步、事关人民幸福,保护生态环境要同人口、资源相协同。胡锦涛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转变单纯以经济增长为重心的传统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放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系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深刻阐释了“生命共同体”的丰富内涵,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共同体,人类一旦违背规律而对自然进行无序开发和粗暴掠夺,大自然必然对人类进行惩罚,进而伤及人类自身。因此,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生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生态观念深刻阐释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绿水青山”是自然生态财富,“金山银山”是社会经济财富。只有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把自然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社会财富。科学地获取“金山银山”,把人的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赢的“两山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形象表达。三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人与自然是共融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相处,尊重自然是应秉持的首要态度,顺应自然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保护自然是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要求尊重自然界的存在和创造,不凌驾于自然之上,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呵护自然、保护自然、回报自然。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从生态观的维度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一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在这个伟大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研究和解决中国生态文明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炼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经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理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丰富了马克思“两个和解”的思想。二是从生态观的维度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每一个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诞生,都是解决了上一个文明难以解决的问题。西方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恶化。习近平指出:“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损失巨大,震惊世界,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环保运动不断兴起,生态保护的绿色思潮影响力越来越大。西方国家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同时,对外进行大规模转移高污染产业。然而这些措施,抵挡不住资本逻辑运行的强大冲击,产业转移也不过是污染转移而已,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强调“五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整体性,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维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了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也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创性贡献。三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强调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实现路径和方法措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立足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谋划生态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根本理念,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建设之路,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基础。

  【作者:王新刚,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宏磊,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本文系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两创’思想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意义研究”(2023-JCZD-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阅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六观”

  ·王新刚: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

  ·王新刚: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

  ·王新刚: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

  ·王新刚: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

  ·王新刚: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


编辑:姜秋霞